"山中不栖鸟":山中本无栖息的鸟儿,
"夜半声嘤嘤":夜半却传来嘤嘤啼声。
"似道思归乐":好似在唱思归乐,
"行人掩泣听":行人听了掩面哭泣。
"皆疑此山路":众人都怀疑这条山路,
"迁客多南征":被贬谪的人多往南方远行。
"忧愤气不散":他们的忧愤之气不散,
"结化为精灵":凝结化作山中精灵。
"我谓此山鸟":我却说这山中的鸟儿,
"本不因人生":本不是因人事才啼鸣。
"人心自怀土":是人心本就思念故土,
"想作思归鸣":把鸟声想成思归的哀音。
"孟尝平居时":孟尝君平日安居时,
"娱耳琴泠泠":悦耳的琴音泠泠动听。
"雍门一言感":雍门子一番话触动他,
"未奏泪沾缨":琴还没弹泪水已沾湿冠缨。
"魏武铜雀妓":魏武帝的铜雀台歌女,
"日与欢乐并":每日都与欢乐相伴。
"一旦西陵望":一旦到西陵瞭望,
"欲歌先涕零":想唱歌先就涕泪飘零。
"峡猿亦何意":峡中的猿猴又有何意,
"陇水复何情":陇水又有什么情感。
"为入愁人耳":因为传入愁人的耳朵,
"皆为肠断声":都成了肠断的声音。
"请看元侍御":请看元侍御,
"亦宿此邮亭":也住宿在这邮亭。
"因听思归鸟":因为听了思归鸟的啼叫,
"神气独安宁":神情气质独自安宁。
"问君何以然":问他为什么能这样,
"道胜心自平":答道道义胜过一切内心自会平静。
"虽为南迁客":虽然是被贬南迁的人,
"如在长安城":却像仍在长安城般坦然。
"云得此道来":说自己秉持此道而来,
"何虑复何营":还忧虑什么、谋求什么。
"穷达有前定":困厄与显达自有前定,
"忧喜无交争":忧愁和喜悦不会交相争扰。
"所以事君日":所以侍奉君主的时候,
"持宪立大庭":秉持宪纲站立在朝廷。
"虽有回天力":即使有回天的力量,
"挠之终不倾":阻挠他也始终不会倾倒。
"况始三十余":何况才三十多岁,
"年少有直名":年轻时就有正直的名声。
"心中志气大":心中志向远大,
"眼前爵禄轻":眼前的爵禄看得很轻。
"君恩若雨露":君主的恩宠像雨露,
"君威若雷霆":君主的威严像雷霆。
"退不苟免难":退身不会苟且逃避危难,
"进不曲求荣":进身不会歪曲谋求荣华。
"在火辨玉性":在烈火中辨别玉的品性,
"经霜识松贞":经寒霜知晓松的坚贞。
"展禽任三黜":柳下惠任凭多次被黜免,
"灵均长独醒":屈原始终独自清醒。
"获戾自东洛":我从东洛获罪,
"贬官向南荆":被贬官前往南荆。
"再拜辞阙下":再次拜别宫阙之下,
"长揖别公卿":长揖告别公卿大臣。
"荆州又非远":荆州又不算遥远,
"驿路半月程":驿路行程只需半月。
"汉水照天碧":汉水像天空般碧蓝,
"楚山插云青":楚山插入青云之中。
"江陵橘似珠":江陵的橘子像珍珠,
"宜城酒如饧":宜城的美酒像饴糖。
"谁谓谴谪去":谁说被贬谪而去,
"未妨游赏行":不妨碍游赏的行程。
"人生百岁内":人活在百岁之内,
"天地暂寓形":不过是天地间暂时寄身的形体。
"太仓一稊米":如同太仓里的一粒小米,
"大海一浮萍":大海中的一颗浮萍。
"身委逍遥篇":身心托付给《逍遥篇》,
"心付头陀经":心意交付给《头陀经》。
"尚达死生观":已然通晓死生的观念,
# 死生:一作生死。
"宁为宠辱惊":岂会为宠辱而心惊。
"中怀苟有主":心中如果有坚守的主旨,
"外物安能萦":外物怎能把自己萦绊。
"任意思归乐":由着那思归鸟欢唱吧,
"声声啼到明":声声啼叫直到天明。
"五年春":唐宪宗元和五年春天,
"微之从东台来":元稹从东台的任上前来,
"不数日":没过几天,
"又左转为江陵士曹掾":又被贬职转任为江陵士曹掾这一官职。
"诏下日":诏书下达的那天,
"会予下内直归":恰逢我当值结束从宫中回来,
"而微之已即路":可元稹已经启程上路,
"邂逅相遇于街衢中":在街头巷尾偶然遇见,
"自永寿寺南":从永寿寺南边,
"抵新昌里北":到新昌里北边,
"得马上话别":得以在马上交谈告别;
"语不过相勉":谈话内容不过是互相勉励,
"保方寸":守护好内心,
"外形骸而已":看轻外在的形体罢了,
"因不暇及他":因此没工夫谈及别的事。
"是夕足下次于山北寺":这天晚上您在山北寺住宿停留。
"仆职役不得去":我因职务在身不能前去,
"命季弟送行":吩咐小弟去送行,
"且奉新诗一轴":并且献上新诗一轴,
"致于执事":送到您手上,
"凡二十章":一共二十首,
"率有兴比":大抵采用比兴手法,
"淫文艳韵":浮夸华丽的文字、艳丽的声韵,
"无一字焉":没有一个字。
"意者欲足下在途讽读":本意是希望您在旅途之中诵读,
"且以遣日时":暂且用来消磨时光,
"消忧懑":消除忧愁烦闷,
"又有以张直气而扶壮心也":又能够张扬正直的气节、振奋豪壮的心意。
"及足下到江陵":等到您抵达江陵,
"寄在路所为诗十七章":寄来旅途之中创作的十七首诗,
"凡五六千言":总共五六千字,
"言有为":言辞有寄托,
"章有旨":篇章有主旨,
"迨于宫律体裁":至于音律、体裁方面,
"皆得作者风":都具备名家诗作的风范。
"发缄开卷":打开信封展开诗卷,
"且喜且怪":既欣喜又感到诧异。
"仆思牛僧孺戒":我想起牛僧孺关于诗作保密等的戒言,
"不能示他人":不能把您的诗拿给别人看,
"唯与杓直、拒非及樊宗师辈三四人":只和李杓直、崔拒非以及樊宗师等三四个人,
"时一吟读":时常诵读,
"心甚贵重":内心很是珍视。
"然窃思之":然而私下里思索这件事,
"岂仆所奉者二十章":难道是我献上的那二十首诗,
"遽能开足下聪明":就能开启您的文思,
"使之然耶":让您达到这样高的创作水平吗?
"抑又不知足下是行也":还是又不知道您这次出行,
"天将屈足下之道":是上天要使您的人生道路曲折,
"激足下之心":激励您的心志,
"使感时发愤":让您感怀时事、发愤抒情,
"而臻于此耶":从而达到这样的创作境界呢?
"若尔不然者":如果不是这样的话,
"何立意、措辞":为什么诗作的立意、措辞,
"与足下前时诗":和您从前的诗,
"如此之相远也":相差如此之大呢?
"仆既羡足下诗":我既羡慕您的诗,
"又怜足下心":又怜惜您的心境,
"尽欲引狂简而和之":满心想要随性和诗回应;
"属直宿拘牵":恰逢当值住宿宫中受到约束,
"居无暇日":日常没有空闲时间,
"故不即时如意":所以没能立刻如自己心意。
"旬月来":近一个月来,
"多乞病假":(我)多次请病假,
"假中稍闲":病假期间稍微清闲些,
"且摘卷中尤者":就选取您诗卷中特别好的作品,
"继成十章":就选取您诗卷中特别好的作品,
"亦不下三千言":也不少于三千字。
"其间所见":这中间呈现的想法,
"同者固不能自异":相同的地方本来没法让自己刻意求异,
"异者亦不能强同":不同的地方也不能强行求同。
"同者谓之和":相同的地方称作“和”,
"异者谓之答":不同的地方称作“答”,
"并别录《和梦游春诗》一章":并且另外抄录《和梦游春诗》一首,
"各附于本篇之末":各自附在本篇的末尾,
"余未和者":其余没和的诗,
"亦续致之":也会陆续寄给您。
"顷者":前不久,
"在科试间":在科举考试期间,
"常与足下同笔砚":常常和您一同写作;
"每下笔时":每次下笔写作时,
"辄相":就,
"共患其意太切而理太周":都担忧文章表意太过急切、说理太过周密。
"故理太周则辞繁":所以说理太过周密就会文辞繁杂,
"意太切则言激":表意太过急切就会言辞偏激。
"然与足下为文":然而和您一起写文章,
"所长在于此":长处就在这里,
"所病亦在于此":弊病也在这里。
"足下来序":您寄来的序文,
"果有词犯文繁之说":果然有文辞触犯、文字繁杂的评说。
"今仆所和者":如今我所写的和诗,
"犹前病也":还存在从前弊病。
"待与足下相见日":等到和您相见的时候,
"各引所作":各自拿出所写的作品,
"稍删其烦而晦其义焉":让文意更含蓄深远些。
"余具书白":其余情况详细写在信里说明,就此搁笔。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分段赏析
“山中不栖鸟,夜半声嘤嘤。似道思归乐,行人掩泣听”,诗一开篇就勾勒出夜半山中的场景:本应栖息的鸟儿却在啼鸣,“嘤嘤”的叫声打破寂静,听着竟像唱着“思归乐”的调子,惹得赶路的行人忍不住掩面哭泣。这里用“思归乐”的鸟声做引子,既扣住听觉描写,又暗合迁客被贬的愁绪——鸟声本是自然声响,却因人心怀乡,成了催泪的悲歌,一下就把“迁谪之痛”和“思归之情”绑在了一起。“皆疑此山路,迁客多南征。忧愤气不散,结化为精灵。我谓此山鸟,本不因人生。人心自怀土,想作思归鸣”,这里有两种观点的碰撞:旁人猜想这山路因过往贬官多,他们的忧愤化作风中精灵,才让鸟声含愁;可诗人却觉得鸟啼本是天性,是人心牵挂故土,才把自己的思归之情“安”在了鸟声上。他用“人心自怀土”点破真相——不是鸟在唱愁,而是人把愁绪投射给了自然,这种“以理破情”的写法,为后文讲“心境决定感知”埋下了伏笔。“孟尝平居时,娱耳琴泠泠。雍门一言感,未奏泪沾缨。魏武铜雀妓,日与欢乐并。一旦西陵望,欲歌先涕零。峡猿亦何意,陇水复何情。为入愁人耳,皆为肠断声”,诗人连续举了三个例子:孟尝君平日听琴悠然,却因雍门子一番话未奏先泣;铜雀台歌女往日纵享欢乐,望向西陵时却悲歌难起;就连峡猿啼叫、陇水奔流,本是无心之声,落入愁人耳中也成了断肠之音。这一串典故全在论证一个理:声音本无悲喜,但在听者耳朵里像是鸟儿在叫,愁人听来是“思归”,豁达者听来或许只是自然乐章。“请看元侍御,亦宿此邮亭。因听思归鸟,神气独安宁。问君何以然,道胜心自平。虽为南迁客,如在长安城”,这里突然切入元侍御的事例:同样是被贬途中宿驿站听鸟声,他却神态安宁。追问缘由,他说“坚守道义,内心自平”——即便身贬南方,心却如在长安般安稳。诗人借这个鲜活例子,把抽象的“道胜心平”落到了实处:真正的坦然不是逃避困境,而是内心有了坚守,外界的迁谪之苦便伤不了根本,这就从个人情感升华为对人生境界的思考。“所以事君日,持宪立大庭。虽有回天力,挠之终不倾。况始三十余,年少有直名。心中志气大,眼前爵禄轻”,诗人笔锋转向自叙:当年在朝堂持宪守正,即便有势力阻挠也不偏不倚;三十多岁就因正直闻名,心里装着凌云志气,自然把爵禄看得很轻。“君恩若雨露,君威若雷霆。退不苟免难,进不曲求荣”,这几句写尽为官态度:面对皇恩如雨露、君威如雷霆,退不躲事偷安,进不阿谀求荣。他又以“展禽任三黜,灵均长独醒”自比,说自己如展禽般多次被贬仍坚守,如屈原般清醒独行,即便从东都获罪贬往南荆,也只是“再拜辞阙下,长揖别公卿”,姿态从容,未改气节。“荆州又非远,驿路半月程。汉水照天碧,楚山插云青。江陵橘似珠,宜城酒如饧”,诗人转而写贬谪之地:荆州不算遥远,半月脚程可达,那儿汉江水清如碧,映着天光;楚山青翠入云,挺拔秀丽;江陵的橘子圆润如珍珠,宜城的美酒甘甜如饴糖。明明是被贬,却用“照天碧”“插云青”“似珠”“如饧”写尽风物之美,仿佛在说:贬谪又如何?这山水佳酿照样可赏可品——这种“以乐景写达观”的笔法,正是“道胜心平”在生活中的具象化:心若不困于迁谪,处处皆是好风光。“人生百岁内,天地暂寓形。太仓一稊米,大海一浮萍”,人生百年,不过是天地间短暂寄居,如太仓里的一粒米,大海中的一片浮萍,本就渺小。但他“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以庄子的逍遥、佛理的超脱看待生死宠辱,自然“尚达死生观,宁为宠辱惊”。“中怀苟有主,外物安能萦”是全诗的核心——只要内心有坚守,外物便无法纠缠。最后“任意思归乐,声声啼到明”呼应开篇:随那鸟声不停啼叫吧,从夜半到天明,我自坦然听之——这不是麻木,而是历经忧愤后,以内心的定力消解了外界的愁苦,终得“超脱物外、坚守本心”的境界。
上一篇:唐·王湾《闰月七日织女》
下一篇:唐·罗邺《蜡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