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昔闻南亩":往日听说南亩田,
# 南亩:指农田。南坡向阳,利于农作物生长,古人田土多向南开辟,故称。,在昔:过去,往日。与下句“当年”义同。
"当年竟未践":未曾躬耕甚遗憾。
# 未践:没去亲自耕种过。
"屡空既有人":我常贫困似颜回,
# 既有人:指颜回。《论语·先进》:“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诗人用以自比像颜回一样贫穷。,屡空:食用常缺,指贫穷。
"春兴岂自免":春耕岂能袖手观。
# 春兴:指春天开始耕种。兴,始,作。
"夙晨装吾驾":早晨备好我车马,
# 装吾驾:整理备好我的车马。这里指准备农耕的车马和用具。,夙晨:早晨。夙,早。
"启涂情已缅":上路我情已驰远。
# 缅:遥远的样子。,启涂:启程,出发。涂通“途”。
"鸟哢欢新节":新春时节鸟欢鸣,
# 鸟哢:鸟叫。哢:一作弄。
"泠风送余善":和风不尽送亲善。
# 余善:不尽的和美之感。善,美好。《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泠风:小风,和风。《庄子·齐物论》:“泠风则小和。”陆德明释文:“泠风,泠泠小风也。”
"寒竹被荒蹊":荒芜小路覆寒草,
# 被荒蹊:覆盖着荒芜的小路。
"地为罕人远":人迹罕至地偏远。
# 地为罕人远:所至之地因为人迹罕至而显得偏远。罕人,很少人迹。
"是以植杖翁":所以古时植杖翁,
# 植杖翁:指孔子及弟子遇见的一位隐耕老人。《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植,同“置”,放置。杖,木杖。
"悠然不复返":悠然躬耕不思迁。
# 不复返:不再回到世俗社会。,悠然:闲适的样子。
"即理愧通识":此理愧对通达者,
# 通识:识见通达高明的人。这里指孔子和子路。《论语·微子》记桀溺劝子路的话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子路将此话告诉孔子,孔子怅然叹道:“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又记载子路针对荷蓧丈人的话说:“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这两段记载孔子和子路的话,都是说明仕而不隐的道理。,即理:就这种事理。指隐而耕。
"所保讵乃浅":所保名节岂太浅。
# 浅:浅陋,低劣。,讵:岂。,所保:指保全个人的名节。《后汉书·逸民传》:后汉末,“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庞公笑曰:‘鸿鹊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因释耕垄上,而妻子耘于前。”
"先师有遗训":先师孔子留遗训,
# 遗训:留下的教诲。,先师:对孔子的尊称。
"忧道不忧贫":君子忧道不忧贫。
# 忧道不忧贫:这是《论语·卫灵公》中孔子的话:“子曰:君子忧道不忧贫。”意思是说:君子只忧愁治国之道不得行,不忧愁自己生活的贫困。
"瞻望邈难逮":仰慕高论难企及,
# 逮:及。,邈:遥远。,瞻望:仰望。
"转欲志长勤":转思立志长耕耘。
# 长勤:长期劳作。勤,劳。
"秉耒欢时务":农忙时节心欢喜,
# 时务:及时应做的事,指农务。,耒:犁柄,这里泛指农具。,秉:手持。
"解颜劝农人":笑颜劝勉农耕人。
# 劝:勉。,解颜:面呈笑容。
"平畴交远风":远风习习来平野,
# 交:通。,平畴:平旷的田野。畴,田亩。
"良苗亦怀新":秀苗茁壮日日新。
# 怀新:指麦苗生意盎然。,苗:指麦苗,是“始春”的景象。
"虽未量岁功":一年收成未估量,
# 岁功:一年的农业收获。
"既事多所欣":劳作已使我开心。
# 既事:指眼前的劳动和景物。
"耕种有时息":耕种之余有歇息,
"行者无问津":没有行人来问津。
# 津:渡口。行者问津,用长沮、桀溺的事。《论语·微子》云:“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桀溺是古代的隐士。作者以沮、溺自比,意思是在耕作休息时,没有孔子那种有志于治理社会的人来问路。言外之意是今天没有“忧道不忧贫”的人。,行者:行人。
"日入相与归":日落之时相伴归,
# 相与:相伴,一道,指与农夫。,日入:太阳落山。
"壶浆劳近邻":取酒慰劳左右邻。
# 劳:慰劳。,壶浆:指酒。
"长吟掩柴门":掩闭柴门自吟诗,
# 掩:关,合。
"聊为陇亩民":姑且躬耕做农民。
# 陇亩民:田野之人。陇,同“垄”,田垄。,聊:姑且。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五言古诗,也是一组田园怀古诗。描绘了初春田园劳作场景与风光,借怀古表达了诗人难以实现“忧道不忧贫”的感慨,以及效法先贤、归耕田园的坚定决心与喜悦之情。
2. 写作手法
反复:两首诗中多处出现对田园生活的描述与情感抒发,形成内容上的反复。如第一首写“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展现初耕的期待,第二首“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描绘劳作的欢愉,均围绕农耕生活展开;还有对归隐、安贫等理念的思考反复出现,像第一首对植杖翁的认同,第二首“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的归隐决心,不断强化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人生志趣,加深情感表达与主题呈现。用典:“屡空既有人”化用《论语》颜回“屡空”典故,颜回虽贫困却安贫乐道,诗人借此自比,表明坚守清贫的信念。“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引用孔子言论,既体现对先师教诲的铭记,又以矛盾心理展现对农耕生活的偏爱。“植杖翁”典出《论语》荷蓧丈人,借这位隐居躬耕的隐士形象,表达对遁世生活的向往。这些典故丰富诗歌内涵,增添文化底蕴。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两句开篇点题,叙述诗人往昔虽听闻南亩耕作之事,却一直未能亲身实践,流露出对躬耕生活的向往与遗憾。“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以颜回安贫乐道自比,表明自己亦不怕贫穷,面对春日生机,自然萌生投身农耕的兴致。“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描绘诗人清晨驾车出发,踏上农耕之路时,内心已满怀悠远情思,展现出对即将开始的田园生活的期待。“鸟哢欢新节,泠风送馀善”细腻刻画春日景象,鸟儿欢唱迎接新春,清凉的风送来美好,营造出清新宜人、生机勃勃的氛围,凸显诗人投身自然的愉悦心情。“寒竹被荒蹊,地为罕人远”写出偏远之地荒草覆径、竹林幽深,正因人迹罕至,才让诗人感受到远离尘世喧嚣的自由,为下文表达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做铺垫。“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借“植杖翁”的典故,抒发诗人对古代隐士遁世隐居、悠然自适生活的倾慕,暗含对追名逐利世俗的批判。“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则体现诗人对隐居与入世观念的思考,虽觉得自己的选择与世俗通识相悖而心怀愧疚,但坚信自己所坚守的精神世界无比珍贵。第二首:“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引用孔子言论,表明陶渊明对先师教诲的铭记,同时也为下文的矛盾与转变埋下伏笔。“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直言孔子“忧道不忧贫”的境界难以企及,转而决心投身长久的农耕劳作,展现出诗人面对理想与现实差距时的无奈与转变。“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生动描绘诗人手持农具,愉快参与农事,和颜悦色劝勉农人劳作的场景,体现出他对农耕生活的热爱与融入。“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是写景名句,平坦的田野上远风拂过,嫩绿的禾苗饱含生机,描绘出一幅清新优美、充满希望的田园画卷,让诗人内心充满喜悦。“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表明诗人虽未估量一年的收成,但当下劳作与田园风光已让他欢欣不已,进一步凸显其享受农耕过程的心态。“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借“无问津”典故,暗示世间难寻志同道合的忧道之人,暗含对现实的失望。“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描绘诗人与邻居日落而归、相互慰劳的温馨场景,展现出乡村生活的淳朴和谐。“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以诗人掩门长吟、甘愿做个田间农夫作结,表明其挣脱世俗束缚、归隐田园的坚定决心,为生命找到了最终的归宿。
4. 作品点评
这两首诗恰似一阕长调词的上下阕,内容紧密相连,表现手法上反复咏叹,回环起伏,意味深长。整首诗和谐统一,风格平淡自然,毫无雕琢之痕,堪称浑然天成。仿佛诗人就站在读者跟前,毫无保留地敞开心扉,不假思索、不加选择地将自己的所作、所感、所想,娓娓道来。此诗并非刻意创作或吟诵而成,而是从诗人内心深处自然流淌而出。明人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多次提及,如“靖节诗句法天成而语意透彻,有似《孟子》一书。谓孟子全无意为文,不可;谓孟子为文,琢之使无痕迹,又岂足以知圣贤哉!以此论靖节,尤易晓也”,还说“靖节诗直写己怀,自然成文”,以及“靖节诗不可及者,有一等直写己怀,不事雕饰,故其语圆而气足;有一等见得道理精明,世事透彻,故其语简而意尽”。这些都精准地阐述了陶诗独特的风格与卓越的艺术成就。冲淡自然作为一种文学风格,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境界。在此境界中,人融于物,达到忘我乃至无我的状态;精神与景物相融合,神游于物且随景变化。这种境界的最高层次是悠远静谧,宛如天籁。所以,陶渊明的“鸟哢欢新节,泠风送余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成为了千古流传的经典。看似不加雕饰却胜过雕饰,这是一种艺术的辩证法。然而,这背后离不开诗人艰苦的艺术探索,是一个摒弃雕饰、回归本真的过程,没有深厚的功底难以达到这样的艺术创作境界。这组诗描绘了田野的美景以及亲身耕种的喜悦,同时也抒发了作者的缅怀之情。诗中遥想和赞美了贫而好学、不事农事的颜回与安贫乐道的孔子,尤其对古代“耦而耕”的隐士荷蓧翁、长沮和桀溺钦佩有加。作者虽表示颜回和孔子不可效仿,更倾向于向荷蓧翁等人学习,看似乐于隐居田园,但字里行间仍流露出对世道的关切以及对清平盛世的向往。结合此诗的创作时代,这种思想矛盾便更加清晰。在创作这两首诗两年后,作者担任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期间他对黑暗污浊的社会彻底失望,最终决然“自免去职”,归隐田园,这是陶渊明特有的抗争方式。若不能深入理解这一点,而过多指责他的归隐,不仅轻易否定了陶渊明的大部分成就,也与事实相去甚远。有人认为,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所展现的诗意与胸怀,真切而完美地体现了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生境界。或者依据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境界说”,可以认为该诗代表了陶渊明站在“天地境界”对自然、功利以及道德境界的同时超越。这正是陶渊明选择归园田居、过耕读生活所需的勇气与智慧的思想源泉,也是他为人为诗超凡脱俗的根本所在。
#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语,非世之老农,亦不识此语之妙。
宋苏轼《东坡题跋》
# 是年公卅九岁。犹为镇军参军,故曰怀也。每首中间,正写田舍数语,末交代出古之两人,而以己怀纬其事,惟未得归,故作羡慕咏叹,所谓怀也。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四
# 昔人问:“《诗经》何句最佳?”或答曰:“杨柳依依。”此一时兴到之言。然亦实是名句。倘有人问:“陶公何句最佳?”愚答云:“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亦一时兴到也。
清清代沈德潜《古诗源》
# 通首好诗,气和理匀,亦靖节之仅遘也。
明末清初王夫之《古诗评选》 卷四
上一篇:魏晋·曹丕《夏日诗》
下一篇:魏晋·左思《咏史八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