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讳嘉":已故孟君,讳名嘉,
# 讳:避讳。死者名要避讳,所以提起名时要说讳某。
"字万年":字万年,
"江夏鄂人也":江夏郡鄂县人氏。
# 鄂:从《晋书》《世说新语注》应作鄳(méng)。晋时江夏郡有鄳县无鄂县。鄳,今河南罗山县。,江夏:郡名,郡治在今境湖北安陆境。
"曾祖父宗":曾祖父孟宗,
"以孝行称":因孝行而闻名,
"仕吴司空":在吴国做官,为司空。
# 司空:官名。李本作“司马”。
"祖父揖":祖父孟揖,
"元康中为庐陵太守":晋惠帝元康年间做过庐陵太守。
# 元康:晋惠帝年号(291—299年)。
"宗葬武昌新阳县":孟宗死后葬在武昌郡新阳县,
# 新阳:从《世说新语注》应作阳新。阳新,三国吴所置,故城在今湖北阳新县西南六十里。《晋书·地理志》武昌郡下有阳新县。孟氏原籍鄳县,孟嘉实为阳新人。
"子孙家焉":子孙在那里安家,
"遂为县人也":于是成为该县人氏。
"君少失父":孟嘉君少年丧父,
"奉母二弟居":奉养母亲同二弟住在一起。
"娶大司马长沙桓公陶侃第十女":娶大司马长沙桓公陶侃的第十女为妻,
# 长沙桓公陶侃:陶侃字士行,封长沙郡公。死后进位大司马,谥曰桓。
"闺门孝友":在家孝敬长辈,兄弟和睦,
"人无能间":无人能使他们相互疏远,
"乡闾称之":为此受到当地人的称赞。
# 乡闾称之:曾本云“一作乡闾伟之”。
"冲默有远量":孟嘉君襟怀淡泊,语言简默,很有度量,
# 远量:超俗的度量。,冲默:淡泊沉静。
"弱冠、":二十岁时、
"俦类咸敬之":已受到同辈人的敬佩。
# 俦类:朋辈。
"同郡郭逊":同郡的郭逊,
"以清操知名":以清高的节操而闻名,
"时在君右":当时名声在孟嘉之上。
# 君右:君之上,指在孟嘉以上。
"常叹君温雅平旷":他常赞叹孟嘉温文儒雅、平易旷达,
# 温雅平旷:这是郭逊给孟嘉的品题。
"自以为不及":认为自己不如孟嘉。
"逊从弟立":郭逊的堂弟郭立,
"亦有才志":也是有才华有志向之人,
"与君同时齐誉":他与孟嘉同时而名声相当,
"每推服焉":却常对孟嘉推许心服。
"由是名冠州里":因此孟嘉名冠卅里,
"声流京邑":声传京城。
"太尉颍川庾亮":太尉庾亮是颍川人,
# 颍川庾亮:庾亮字元规,颍川人。晋成帝时,以帝舅身份当政。死后追赠太尉。
"以帝舅民望":他以皇帝舅父的身份和在国内的威望,
"受分陕之重":受命辅佐朝政的重任,
# 分陕之重:陕,地名,今河南陕县。周成王时,周公、召公分陕而治。周公统治陕以东,召公统治陕以西。后世凡两大臣夹辅王室者,称为分陕重任。庾亮以征西将军、江荆豫三州刺史,总摄长江上游军政,与丞相王导共佐晋室,所以说受分陕之重。
"镇武昌":坐镇武昌,
"并领江州":兼任江州刺史。
"辟君部庐陵从事":他征召孟嘉为其所部庐陵郡的从事。
# 部庐陵从事:委任庐陵郡从事。庐陵郡属江州。从事,官名。,辟:征聘。
"下郡还":一次孟嘉下郡回来,
"亮引见":庾亮召见,
"问风俗得失":问他下面风俗好坏。
"对曰":孟嘉回答说:“
"嘉不知":孟嘉不知道,
"还传当问从吏":待我回旅舍时当问问随从的小吏。”
# 还传:回到传舍。传舍,驿舍。
"亮以麈尾掩口而笑":庾亮拿着拂麈掩口而笑。
# 麈尾:麈,鹿类。以麈尾做成的拂麈叫做麈尾。当时贵族名士多手持此物。
"诸从事既去":诸位从事离开后,
"唤弟翼语之曰":庾亮叫来弟弟庾翼并对他说:“
"孟嘉故是盛德人也":孟嘉毕竟是有盛德之人啊。”
# 盛德人:有道名流。
"君既辞出外":孟嘉告辞出来之后,
"自除吏名":自己除去其从事的官名。
# 自除吏名:李本无“名”字。
"便步归家":就步行还家,
"母在堂":老母在堂,
"兄弟共相欢乐":兄弟共相欢乐,
"怡怡如也":一派和悦。
"旬有余日":过了十多天,
"更版为劝学从事":孟嘉被改任为劝学从事的官职。
# 劝学从事:官名。,版:授职,委任。
"时亮崇修学校":当时庾亮重视修建学校,
"高选儒官":选拔德高望重者为儒官,
"以君望实":凭着孟嘉的名望和实才,
# 望实:名望实才。
"故应尚德之举":所以符合这一重视道德修养的职务。
"太傅河南褚裒":太傅褚裒是河南人,
# 褚裒:字季野。曾为豫章太守,《晋书》有传。
"简穆有器识":他干练而温和,很有度量且有才识,
# 简穆:简贵沉默。《世说新语·德行篇》注引《晋阳秋》:“裒少有简贵之风,冲默之称。”
"时为豫章太守":当时他任豫章太守,
"出朝宗亮":一次他离开豫章来朝见庾亮,
# 出朝宗亮:朝宗,《周礼·大宗伯》:“春见曰朝,夏见曰宗。”这句话是说离开豫章朝见庾亮。
"正旦大会州府人士":适逢正月初一庾亮大会州府人士,
# 正旦:元旦。
"率多时彦":其中大多是贤俊名流之辈,
# 时彦:当代知名人士。
"君座次甚远":孟嘉的座位离主座很远。
"裒问亮":诸裒问庾亮:“
"江州有孟嘉":江州有位孟嘉,
"其人何在":他在哪里?”
"亮云":庾亮说:“
"在座":他在此,
"卿但自觅":您只管自己寻找。”
"裒历观":褚裒一一看过,
"遂指君谓亮曰":于是指着孟嘉对庚亮说:“
"将无是耶":难道不是这人吗?”
# 将无:岂不,难道不。晋人习语。
"亮欣然而笑":庾亮高兴地笑了,
"喜裒之得君":喜的是褚裒能认出孟嘉来,
"奇君为裒之所得":同时也为孟嘉能被褚裒认出来而感到惊奇。
"乃益器焉":于是就更加器重孟嘉。
# 益器:越发器重。
"举秀才":孟嘉君被推举为秀才,
"又为安西将军庾翼府功曹":又做过安西将军庾翼府的功曹,
"再为江州别驾、巴丘令、征西大将军谯国桓温参军":还做过江州别驾、巴丘县令、征西大将军谯国人桓温的参军。
# 桓温:字元子,谯国(今安徽怀远县)人。时为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
"君色和而正":孟嘉君为人和气而且正派,
"温甚重之":桓温非常看重他。
"九月九日":九月九日,
"温游龙山":桓温游龙山,
# 龙山:在今湖北江陵县西北。
"参左毕集":所部参佐官吏全都到齐,
"四弟二甥咸在座":他的四弟二甥也都在坐。
"时佐吏并著戎服":当时下属官员都穿着军装。
# 戎服:军服。
"有风吹君帽坠落":一阵风将孟嘉的帽子吹落在地,
"温目左右及宾客勿言":桓温目示左右及宾客不要讲话,
"以观其举止":以观孟嘉的举止。
"君初不自觉":孟嘉开始并没在意,
"良久如厕":过了好一阵子起身上厕所去了。
"温命取以还之":桓温叫人把帽子捡起还给孟嘉。
"廷尉太原孙盛":廷尉太原人孙盛,
# 太原孙盛:孙盛字安国,太原人,当时著名文士。
"为咨议参军":任谘议参军,
"时在座":当时在坐,
"温命纸笔令嘲之":桓温使人拿来纸笔,让他写文嘲笑孟嘉。
"文成示温":文章写好后给桓温看,
"温以著坐处":桓温把它放在孟嘉的坐处。
# 著坐处:放在嘉座上。
"君归":孟嘉返回坐处,
"见嘲笑而请笔作答":见嘲笑自己的文章后,便请求纸笔作答,
"了不容思":丝毫不加考虑,
# 容思:需要构思。,了不:讫不,竟不。
"文辞超卓":文辞超众卓越,
"四座叹之":四座之人为之赞叹。
"奉使京师":奉命出使京城,
"除尚书删定郎":被任命为尚书删定郎,
# 尚书删定郎:官名。,除:授职。
"不拜":他没有接受任命。
# 不拜:不谢官,不就职。
"孝宗穆皇帝闻其名":晋穆帝司马耽闻其名,
# 孝宗穆皇帝:晋穆帝司马聃。在位年号为永和及升平(345—361年)。
"赐见东堂":要在东堂亲自召见孟嘉。
"君辞以脚疾":孟嘉以脚疾为借口推辞不去,
"不任拜起":说自己不能做拜见的礼节。
"诏使人扶入":皇帝还是下诏命人将他扶入东堂相见。
"君尝为刺史谢永别驾":孟嘉君曾经做过刺史谢永的别驾。
"永":谢永,
"会稽人":会稽人,
"丧亡":不幸去世,
"君求赴义":孟嘉请求前去吊丧,
# 赴义:汉晋时,对上司吊丧送葬,成为当然义务。所以吊丧称作赴义。
"路由永兴":以尽往日下属之情,途经永兴县。
"高阳许询":高阳人许询,
# 许询:高阳新城人,当时名士。
"有隽才":有俊才,
"辞荣不仕":辞去荣禄不愿做官,
"每纵心独往":常常随心所欲,独来独往。
"客居县界":此时正客居在永兴县界,
"尝乘船近行":一次他乘船到附近去,
# 乘船近行:李本作“乘舡近行”。近行,在相近处行舟。
"适逢君过":正遇孟嘉经过,
"叹曰":他赞叹道:“
"都邑美士":都市中的优秀人物,
"吾尽识之":我全都认识,
"独不识此人":唯独不识此人。
"唯闻中州有孟嘉者":也只有中州的孟嘉,只闻其名未见其人,
"将非是乎":这难道不正是他吗?
"然亦何由来此":可是他又因何而至此地呢?”
"使问君之从者":许询请人去向孟嘉的随从打听。
"君谓其使曰":孟嘉告诉来人说:“
"本心相过":我本就打算前去拜访,
"今先赴义":现在我先去吊丧尽义,
"寻还就君":不久回头就到许先生那里去。”
"及归":孟嘉返回时,
"遂止信宿":于是就在许询处连住两夜,
# 信宿:一宿叫宿,再宿叫信。
"雅相知得":两人相互成为知音,
"有若旧交":彼此很是投机,像是多年的老友。
"还至":孟嘉君回到桓温府后,
"转从事中郎":转官为从事中郎,
"俄迁长史":很快又升迁为长史。
"在朝隤然":孟嘉在州府随顺和气,
# 隤然:顺随貌。,朝:指刺史衙门。
"仗正顺而已":只是凭着自己的正直和顺而待人接物罢了,
"门无杂宾":家中没有闲杂的客人来往。
"常会神情独得":曾遇内心有所感触体悟,
# 会神情独得:遇心上有特殊体会。
"便超然命驾":就超然驾车,
"径之龙山":直去龙山,
"顾景酣宴":顾影痛饮,
"造夕乃归":至晚方归。
# 造夕:到了天晚。
"温从容谓君曰":桓温曾经和缓地对孟嘉说:“
"人不可无势":人不能没有权势,
"我乃能驾驭卿":这样我才能驾驭您。”
"后以疾终于家":后来孟嘉因病在家去世,
"年五十一":终年五十一岁。
"始自总发":从儿童时代,
"至于知命":直到五十岁,
# 知命:五十岁。
"行不苟合":孟嘉君行事从不苟且求合,
"言无夸衿":言辞之中从不自我吹嘘,
"未尝有喜愠之容":从未有过喜怒哀乐的表情。
"好酣饮":喜欢酣畅饮酒,
"逾多不乱":即使过量仍言行不乱。
"至于任怀得意":至于放纵情怀、得其意趣之时,
"融然远寄":便心寄世外、恬适安然,
# 远寄:寄心世外。远,曾本云“一作永”。,融然:高朗貌。
"旁若无人":旁若无人。
"温尝问君":桓温曾经问孟嘉:“
"酒有何好":酒有什么好处,
"而君嗜之":而您如此嗜好它?”
"君笑而答曰":孟嘉笑着回答说:“
"明公但不得酒中趣尔":明公您只是没得到酒中的意趣罢了。”
"又问听妓":桓温又问关于歌妓弹唱,
"丝不如竹":为什么听起来弦乐不如管乐,
# 丝不如竹:是说弦奏不如管奏。
"竹不如肉":管乐不如歌喉声乐呢,
# 竹不如肉:管奏不如人歌。
"答曰":孟嘉回答说:“
"渐近自然":那是因为逐渐接近自然的缘故。”
# 渐近自然:是说最自然的音乐是人的歌唱。弦奏用手,远于自然;管奏用口,较近自然;用喉歌唱,最接近自然。孟嘉以自然之义解释音乐,认为歌喉胜管弦,就是因为渐近自然。
"中散大夫贵阳罗含":中散大夫桂阳人罗含,
# 罗含:字君章,桂阳耒阳县人。先为庾亮江夏从事,后为桓温征西户曹参军。
"赋之曰":为孟嘉赋诗说:“
"孟生善酣":孟嘉善饮酒,
"不愆其意":不失其本意。”
# 不愆其意:不失中心主旨。
"光禄大夫南阳刘耽":光禄大夫南阳人刘耽,
"昔与君同在温府":过去与孟嘉同在桓温府中供职,
"渊明从父太常夔尝问耽":我的叔父太常卿陶夔曾经问刘耽:“
"君若在":孟嘉如还在世,
"当已作公不":是否可以做到三公的职位?”
# 作公:做到三公一类官。
"答云":刘耽回答说:“
"此本是三司人":他本来就应当是三公中的人物。”
# 三司:司徒、司马、司空。即三公。
"为时所重如此":孟嘉就是如此被当时人所推重。
"渊明先亲":我已故的母亲,
"君之第四女也":是孟嘉君的第四个女儿。
"凯风寒泉之思":正如《诗经·凯风》“寒泉”之诗那样,
# 凯风寒泉之思:指思念母亲的心情。《诗经·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又“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实钟厥心":对母亲的思念,充满我的内心。
# 厥心:其心,这颗心。,钟:集中于。
"谨按采行事":我谨慎地采录,
"撰为此传":考察孟嘉生平的行踪事迹,写成这篇传记。
"惧或乖谬":只恐有错误之处,
"有亏大雅君子之德":而有损于大雅君于的德行。
"所以战战兢兢若履深薄云尔":所以我战战兢兢,真像是临深渊,履薄冰啊。
# 若履深薄:像是临深渊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赞曰":赞曰:
"孔子称":孔子说:“
"进德修业":提高道德修养,增进业务知识,
# 进德修业:“进德修业”句见《易经·乾卦》,此卦相传孔子所作。
"以及时也":是想及时为世所用。”
"君清蹈衡门":君以高洁的情操隐居柴门之时,
# 清蹈衡门:高隐之士出入柴门。
"则令闻孔昭":则美名远扬;
# 孔昭:甚显著。,令闻:美名。
"振缨公朝":出仕做官之时,
# 振缨:振动冠上的缨带,指登仕当官,与弹冠之意相同。《晋书·周馥传》:“馥振缨中朝,素有俊彦之称。”
"则德音允集":则有口皆碑。
# 允:诚信。,德音:犹令闻也。
"道悠运促":天道悠远而人命短促,
# 道悠运促:天道悠久,人命短促。
"不终远业":没能终成大业,
"惜哉":多么可惜啊!
"仁者必寿":仁者必定长寿,
# 仁者必寿:《论语·雍也》:“仁者寿。”有仁心的人必然长寿。
"岂斯言之谬乎":这话岂不是说错了么!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写历史人物的传记,这篇文章在人物塑造上独具匠心,通过白描式的语言和细腻的行为刻画,将人物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摒弃华丽的辞藻,以平实质朴的笔触,自然而然地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2. 分段赏析
这篇传记通过生动传神的轶事,展现了孟嘉作为东晋名士的独特风采。作者选取了“庾亮赞嘉”“褚裒识嘉”“龙山落帽”“渐近自然”等典型事例,多维度勾勒出孟嘉的人格魅力。在家庭伦理方面,孟嘉主动辞官归家侍奉母亲,展现其重情重义的一面。他与兄弟“怡怡如也”的相处,更见其重视亲情。在官场交往中,他恪守礼制,坚持先赴谢永之丧,后应许询之邀,体现了“情”“礼”并重的处世之道。孟嘉的“渐近自然”论尤为精妙。当桓温问及酒中趣味时,他答以“明公但不得酒中趣尔”;论及音乐时,提出“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见解,最终归结为“渐近自然”的哲学思考。这一观点既展现了其艺术审美,更透露出对自然本真的追求。“龙山落帽”的典故最具代表性。传记详细记载了九月九日桓温游龙山时,孟嘉帽落而不觉,后即兴作文的轶事。“了不容思,文辞超卓”八字评价,生动展现了其才思敏捷。这一典故在后世文学中影响深远,成为名士风度的象征。孟嘉的处世智慧尤其值得称道。他虽仕于桓温幕府,却始终保持独立人格,不为权势所屈。晋穆帝召见时托病不拜,面对桓温“人不可无势”的炫耀,更显其清高气节。这种“在朝陨然仗正”的品格,与陶渊明后来的归隐选择一脉相承。值得注意的是,传记通过对比《世说新语》《晋书》等记载,突出了孟嘉“鹤立鸡群”的精神气质。褚裒识才、许询猜人等细节,都强化了其超凡脱俗的形象。陶渊明以“清蹈衡门,则令问孔昭;振缨公朝,则德音允集”作结,既是对外祖父的礼赞,也寄托了自己的精神追求。这篇传记不仅是家族记忆的保存,更是陶渊明自我认同的表达。通过对孟嘉生平的选择性书写,陶渊明建构了理想名士的典范,也为其后的归隐人生埋下伏笔。文中流露的“道悠运促”之叹,既是对外祖父早逝的惋惜,也暗含对自身命运的感怀。
3. 作品点评
这篇传记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展现了孟嘉作为东晋名士的独特风范。作者在记述孟嘉“行不苟合,言无夸矜”的处世之道时,字里行间流露出由衷的赞赏。其中“任怀得意,融然远寄”的超然境界,以及“渐近自然”的生命智慧,恰是陶渊明心向往之的精神追求。文中对孟嘉“始自总发,至于知命”的人生轨迹的记述,不仅是对一位清流名士的礼赞,更暗含了陶渊明自身的价值取向。通过“龙山落帽”“丝竹肉论”等典型事例的铺陈,陶渊明既塑造了外祖父的高洁形象,也借此表达了对魏晋风度的深切认同。这篇传记超越了单纯的家史记载,成为陶渊明精神世界的一面镜子。在记述孟嘉生平的同时,作者实际上也在勾勒自己的理想人格。这种双重书写,既展现了家族精神传承的深远影响,也揭示了陶渊明与魏晋风流之间深刻的精神共鸣。
# 陶渊明,孟嘉外孙,作嘉传云“或问听妓女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何也?”曰:“渐近自然。”而今《晋书》乃云“渐近使之然”,则是闾里少年鄙语。虽至细事,然足以见许敬宗等为人。
宋文学家苏轼《书渊明孟府君传后》
# 一篇大文字,叙事伟丽,法度井然。后世以作家名于世者,岂有是手腕乎?
不详天津市佛教协会原名誉会长龚望《陶渊明集评议》
# 皆可用以论渊明本人也。
不详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原院长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
上一篇:魏晋·石崇《赠枣腆诗》
下一篇:魏晋·应璩《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