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贱贤愚":人无论贵贱贤愚,
# 贵贱贤愚:泛指各种各样的人。
"莫不营营以惜生":都戮力劳心,操持经营,爱惜自己的生命。
# 惜生:爱惜自己的生命。,以:因为。,营营:原是形容往来不绝。忙碌奔波的样子,这里指千方百计地谋求。
"故极陈形影之苦":这种做法是实在是很困惑很糊涂的。因此极力陈述形影对此的抱苦含怨之辞,
# 极陈:详尽地陈述。
"言神辨自然以释之":讲述神辨析自然之理来开释它们。
# 释:开释,排遣。,自然:指自然之理。,辨:辨析。
"好事君子":关心此事的人们,
# 君子:对人的尊称。,好事君子:关心此事的人们。
"共取其心焉":可以于此获取普遍的道理。
# 其心:指这组诗所阐明的道理。
"天地长不没":天地长久不会消亡,
# 长不没:永远存在,不会消亡。
"山川无改时":山川永恒不变模样。
# 无改时:永恒不变。
"草木得常理":草木依顺自然规律,
# 常理:永久的规律。
"霜露荣悴之":秋冬凋零春夏再长。
# 荣悴之:使它开花与衰落。之:指草木。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秋冬之季,寒霜使草木凋零枯萎;春夏之季,雨露又使它们重新繁茂。
"谓人最灵智":虽说人是万灵之尊,
# 谓人最灵智:是说人在天地万物中最为尊贵、杰出。许慎《说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礼记·礼运篇》:“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又说:“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独复不如兹":唯独不能长存世上。
# 不如兹:指不能像天地草木那样。
"适见在世中":刚才见他活在人间,
# 适:刚才。
"奄去靡归期":转眼逝去再见无望。
# 靡:无,没有。,奄去:忽然消失,指死亡。奄:忽然。
"奚觉无一人":谁会感觉缺少一人?
# 无一人:少了一人。,奚觉:谁会感觉到。
"亲识岂相思":亲友至交才会心伤。
# 岂:犹言“其”,“岂不”的意思。
"但余平生物":只剩生前所用物件,
# 平生物:指生前所用之物。,余:剩余,留存。
"举目情凄洏":睹物心伤泪流成行。
# 洏:流泪的样子。
"我无腾化术":你我既无升仙法术,
# 腾化术:修炼成仙的法术。
"必尔不复疑":必将死灭莫再彷徨。
# 尔:那样,指死去。
"愿君取吾言":愿你听取我的衷言,
"得酒莫苟辞":得酒便饮莫要辞让。
# 苟:草率,随便。
"存生不可言":长生不老本无指望,
# 存生:使生命永存。《庄子·达生》:“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则世奚足为哉!”
"卫生每苦拙":养身延年苦无良策。
# 拙:愚笨,指无良策。,卫生:保护身体,使人健康长寿。
"诚愿游昆华":甚想访游神仙世界,
# 昆华:昆仑山和华山,传说都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邈然兹道绝":虚无飘渺道路断绝。
# 邈然:渺茫。
"与子相遇来":自从与你相遇以来,
# 子:您,指形。
"未尝异悲悦":彼此一致悲哀欢悦。
# 未尝异悲悦:悲哀与喜悦从来没有相异过,即指形悲影也悲,形喜影也喜。
"憩荫若暂乖":荫影之中暂时分离,
# 乖:分离。,憩荫:在荫影下休息。
"止日终不别":阳光之下再无分别。
# 止日:在阳光下。
"此同既难常":形影不离既难长久,
"黯尔俱时灭":黯然伤神同时毁灭。
# 黯尔:黯然,心神沮丧的样子。
"身没名亦尽":身死之后名声亦尽,
"念之五情热":每念及此激荡情怀。
# 五情:《文选·曹植〈上责躬应诏诗表〉》:“形影相吊,五情愧赧。”刘良注:“五情,喜、怒、哀、乐、怨。”亦泛指人的情感。
"立善有遗爱":立下善德留惠后世,
# 遗爱:留给后世的恩惠。,立善:古人把立德、立功、立言叫做三不朽,总称为立善。
"胡为不自竭":为何不能自勉尽力?
# 竭:尽,谓尽力、努力。,胡为:为什么。
"酒云能消忧":虽说饮酒能消忧愁,
"方此讵不劣":与此相比岂不拙劣!
# 讵:岂。,方:比较。
"大钧无私力":天地自然并无偏爱,
# 无私力:谓造化之力没有偏爱。,大钧:指运转不停的天地自然。钧本为造陶器所用的转轮,比喻造化。
"万理自森著":万物生存自有其处。
# 著:立。,森:繁盛。,万理:万事万物。
"人为三才中":人与天地并称三才,
# 三才:指天、地、人。《周易·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
"岂不以我故":岂非因了我的缘故!
# 故:缘故。,我:神自谓。,以:因为。
"与君虽异物":我与你们虽不相同,
# 君:你们,指形和影。
"生而相依附":有生以来相互依附。
"结托既喜同":交深情厚好恶一致,
# 结托:结交依托,谓相互依托,共同生存。
"安得不相语":怎能不将衷言倾诉!
# 安得:怎能。
"三皇大圣人":古代三皇人称大圣,
# 三皇:指古代传说中的三个帝王,说法不一,通常称伏羲、燧人、神农为三皇。
"今复在何处":时至今日皆在何处?
"彭祖爱永年":péng zǔ ài yǒng nián
# 永年:长寿。,爱:当是“受”字之讹,谓彭祖享受了八百岁高龄。《楚辞·天问》:“受寿永多,夫何久长?”王逸注:“彭祖至八百岁,犹自悔不寿,恨枕高而眠远也。”,彭祖:古代传说中的长寿者,生于夏代,经殷至周,活了八百岁。
"欲留不得住":想要永存已成灰土。
# 留:留在人间,不死。
"老少同一死":长寿短命同样一死,
"贤愚无复数":贤达愚昧亦无定数。
# 数:气数,即命运。这两句是说,寿长、寿短同是一死,贤人、愚人也并无两种定数。,复:再。
"日醉或能忘":整天醉酒或可忘忧,
# 忘:指忘记对死亡的担扰。,日:每天。
"将非促龄具":饮酒伤身使人短寿?
# 具:器,指酒。,促龄:促使人寿短。,将非:岂非。
"立善常所欣":树立善德令人欣慰,
"谁当为汝誉":身死之后谁会赞誉?
# 为汝誉:称赞你。,当:会,该。
"甚念伤吾生":过分担忧伤我生命,
# 甚念:过多地考虑。
"正宜委运去":莫如听凭命运摆布。
# 委运:随顺自然。
"纵浪大化中":置身自然无拘无束,
# 大化:指自然的变化。,纵浪:放浪,即自由自在,无拘无柬。
"不喜亦不惧":既不欣喜亦不忧惧。
"应尽便须尽":命有定数当尽便尽,
"无复独多虑":不必独自苦苦思虑。
# :同“毋”,不要。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五言诗,也是一组哲理诗。陶渊明通过“形”“影”“神”三个角色的对话,探讨了生命意义这一永恒话题。第一首《形赠影》以“形”的口吻,描绘了草木山川的永恒与人类生命的短暂,表达了“及时行乐”的观点,认为人生苦短,不如饮酒忘忧。第二首《影答形》中“影”反驳说,饮酒只是逃避,提出“立善求名”才是人生价值所在。第三首《神释》由“神”作总结,指出无论是醉生梦死还是追求虚名都非正道,主张顺应自然、“不喜不惧”的超脱态度。
2. 写作手法
拟人:“形赠影”中“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将“形”人格化为劝酒者,通过口语化表达传递及时行乐之思;“影答形”中“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则以影之口反驳。全诗采用形、影、神三者对话的形式展开哲学思辨。
3. 分段赏析
在这组诗中,陶渊明巧妙地通过“形”、“影”、“神”三者的对话来阐述他的哲学思考。首先,“形”对“影”倾诉道:天地永恒不变,山川历经沧桑依然如故,草木随着四季更替而枯荣,唯独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却无法逃脱生命的短暂。人生在世,犹如匆匆过客,转瞬即逝,一旦离去便再不复返。时间久了,世人渐渐遗忘,仿佛这个人从未存在过。亲友的思念也会淡去,唯有生前留下的旧物,偶尔勾起几分感伤。我既没有飞升成仙的本事,你也不必怀疑我的归宿。不如听我一句劝,及时行乐,举杯痛饮,在醉意中暂且忘却人生的无奈吧。接下来,“影”回应“形”的消极态度,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追求长生不老终究是虚幻的妄想,刻意保养生命反而可能徒增烦恼。即便一心向往昆仑仙境,最终也会发现修仙之路虚无缥缈、难以通达。自从我与你相伴以来,我们始终同甘共苦,悲喜与共——当我在树荫下歇息,你便暂时离开;当我沐浴阳光,你又与我形影不离。然而,这样的相依相伴也无法永恒,一旦生命终结,形影俱灭,名声也随之消散。想到这些,怎能不叫人忧心如焚、百感交集?因此,“影”劝诫“形”:与其借酒消愁,不如努力行善,留下美名传世。饮酒虽能暂时忘却忧愁,但比起立德行善、流芳后世,岂不是显得肤浅而短视?最后,“神”给出了终极解答:天地无私,万物自有其运行法则。人类之所以能与天地并称“三才”,正是因为有我“神”的存在。虽然我与“形”、“影”本质不同,但我们生来就密不可分。既然同为一体,我就直言相告:上古圣贤三皇五帝,如今安在?彭祖活到八百岁,终究难逃一死。无论智愚贫富,最终都归于黄土。借酒浇愁只会加速生命消逝,行善立名死后又有谁会记得?过度执着这些,反而损害身心。不如顺应自然,超脱得失——既不因生而狂喜,也不因死而恐惧。当大限来临,就平静地让生命之火自然熄灭,这才是最通达的人生态度。这三首诗歌集中体现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可以说是了解他思想精髓的关键作品。通过品读这些诗作,我们能够深入把握诗人一生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形赠影》这首诗以“形”的视角,抒发了对生命短暂的深沉感慨。开篇“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两句,以永恒的自然景象反衬人生的短暂无常,形成强烈对比。诗人用“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的意象,暗喻人生如同草木般脆弱易逝。面对无法逃避的死亡宿命,“形”提出“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的无奈认知,转而主张“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的及时行乐态度。这种看似消极的醉乡之思,实则是对当时嵇康等人追求长生不死的旧自然观的深刻反思。《影答形》这首诗借传统礼教拥护者之口,对当时流行的道家自然观提出质疑。诗中首先否定了追求长生和修仙的虚妄,认为生死无常,形影相伴,人死后形神俱灭,名声也随之消散。基于这种认识,诗人主张通过行善积德来留名后世,这种观点源自儒家“三不朽”的思想,强调通过建立德行、功业和言论来实现精神永存。因此诗中批评以酒消愁的消极人生态度,倡导积极追求身后美名,以期流芳千古。《神释》这首诗展现了陶渊明革新后的自然观,通过“神”之口,既反驳了追求长生的旧自然观,也否定了崇尚名教的主张。诗中“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等句,直接质疑名教派“行善留名”的永恒价值;而“彭祖爱永年”等六句,则彻底否定了求仙问道和借酒消愁的处世态度。最终诗人提出“纵浪大化”的主张,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与天地融为一体,不必刻意追求成仙得道。这种与自然合一的境界,才是真正的精神永恒,即使肉体消亡,精神也能与天地长存。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独具匠心。陶渊明采用寓言体的形式,让“形”“影”“神”三个角色相互对话,展开一场富有哲理的辩论。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把抽象的哲学思考变得生动有趣。更巧妙的是,他在说理论证时,始终贴合每个角色的特点,比如“形”代表肉体欲望,“影”象征世俗羁绊,“神”体现超脱境界,使整首诗既充满思辨深度,又不失文学趣味。
# 陶渊明《神释形影》诗曰:“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着。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我,神自谓也。人与天地并立,而为三才,以此心之神也;若块然血肉,岂足以并天地哉!末云:“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乃是不以死生祸福动其心,泰然委顺养神之道也。渊明可谓知道之士矣。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 如此理语,矫健不同宋人,公固从汉调中脱化而出,作理语必琢令健,乃不卑。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 渊明一生之心寓于《形影神》三诗之内,而迄莫有知之者,可叹也。
清马墣《陶诗本义》卷二
# 《形影神》三诗,用《庄子》之理,见人生贤愚、贵贱、穷通、寿夭、莫非天定,人当委运任化,无为欣戚喜惧于其中,以作庸人无益之扰,即有意于醉酒立善,皆非达道之然。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上一篇:魏晋·曹植《善哉行》
下一篇:魏晋·阮籍《咏怀(其四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