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草何茫茫":茫茫的荒草啊,
# 茫茫:无边无际的样子。,何:何其,多么。
"白杨亦萧萧":白杨树也发出萧萧的声响。
# 萧萧:风吹树木声。
"严霜九月中":九月里寒霜浓重,
# 严霜:寒霜,浓霜。
"送我出远郊":人们送我到遥远的郊外。
# 送我出远郊:指出殡送葬。远郊,指荒无人烟。
"四面无人居":四周没有人居住,
# 无人居:指荒无人烟。
"高坟正嶕峣":高高的坟墓耸立着。
# 嶕峣:高耸的样子。
"马为仰天鸣":马儿仰头向天嘶鸣,
# 马:指拉灵枢丧车的马。
"风为自萧条":秋风也显得格外萧瑟凄凉。
# 萧条:风声。
"幽室一已闭":墓穴一旦关闭,
# 幽室:指墓穴。
"千年不复朝":就再也不会有天亮的时候。
# 朝:早晨,天亮。
"千年不复朝":千年都不会再有天亮,
"贤达无奈何":贤达之人对此也无能为力。
# 无奈何: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指皆不免此运。,贤达:古时指有道德学问的人。
"向来相送人":之前来送葬的人,
# 向:先时,刚才。
"各自还其家":各自都回到了自己的家。
# 各自还其家:《文选》作“各已归其家”,兹从逯本。
"亲戚或余悲":亲戚们或许还有些悲伤,
"他人亦已歌":其他人却已经开始唱歌了。
# 已歌:已经在欢快地歌了。是说人们早已忘了死者,不再有悲哀。
"死去何所道":人死后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 何所道: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托体同山阿":不过是把身体寄托给山陵罢了。
# 山阿:山陵。,托体:寄身。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悼亡诗。描绘了一幅荒凉、凄清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生死的豁达态度和对生命回归自然的追求。
2. 分段赏析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荒草”“白杨”是典型的哀景意象,“茫茫”“萧萧”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强化了凄凉、孤寂的氛围,奠定了全诗悲伤的基调,暗示着死亡的冷酷与无情。“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严霜”点明时节,增添了肃杀之气;“九月”点明时间,“远郊”表明送葬的距离之远,进一步渲染了送葬的悲凉与沉重,体现出生命走向终结的无奈。“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描绘出坟墓周围环境的荒僻,“无人居”强调孤独,“嶕峣”突出坟墓的高耸,营造出一种与世隔绝的死寂感,象征着死者与尘世的隔绝。“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马和风以人的情感。“仰天鸣”表现出马的悲戚,“自萧条”则让风也带上了哀伤的色彩,从侧面烘托出送葬时的悲痛氛围。“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幽室”指墓穴,“一已闭”强调关闭的决绝,“千年不复朝”则表达了死者将永远处于黑暗之中,不会再有光明与希望,体现出死亡的不可逆转和永恒的寂静。“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贤达”代表有智慧、有地位的人,“无奈何”表明即使是贤达之人也无法改变死亡的命运,进一步深化了对死亡不可避免的感慨。“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送葬的人各自回家,暗示着生活还要继续,与死者的离去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生死的界限。“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亲戚”或许还沉浸在悲伤之中,“他人”却已开始新的生活,唱歌作乐,表现出人们对死亡的不同态度,反映出生命在他人眼中的轻描淡写,也流露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以一种豁达、超脱的态度看待死亡,认为人死后无需多言,只是将身体寄托于山陵,回归自然,体现了诗人顺应自然、看淡生死的生死观。
# 渊明自作挽歌词凡三首,秦太虚亦效之,余谓渊明之词了达,太虚之词哀怨,有不同耳。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 呜呼!死生之变亦大矣!而先生从容闲暇如此,平生所养,从可知矣。
清钟秀《陶靖节纪事诗品》卷一《洒落》
# 首篇乍死而殓,次篇奠而出殡,三篇送而葬之,次第秩然。
清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卷四
# 挽歌昉于缪袭,以此歌比而校之,其旷达处相同,而哀惨过之,陆机三章虽佳,风骨则减矣。
清吴淇《六朝选诗定论》
# 言理极尽,故言哀极深。末故以放语引令远,可知一息尚存,得失是非不泯泯也。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上一篇:魏晋·郭璞《游仙诗·京华游侠窟》
下一篇:魏晋·左思《悼离赠妹诗二首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