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多佳日":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
"登高赋新诗":我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吟诵新诗篇。
# 登高赋新诗:登高:登山,指游赏。赋新诗:即作新诗。这两句大意是说春秋多晴朗天气,恰好登高赋诗。
"过门更相呼":经过门前互相招呼,
"有酒斟酌之":聚在一起,有美酒,大家同饮共欢。
# 斟酌:倒酒而饮,劝人饮酒的意思。斟:盛酒于勺。酌:盛酒于觞。这两句是说邻人间互相招呼饮酒。
"农务各自归":要干农活便各自归去,
# 农务:农活儿。
"闲暇辄相思":闲暇时则又互相思念。
# 相思:互相怀念。这两句是说有农活儿时各自回去耕作,有余暇时便彼此想念。,辄:就。
"相思则披衣":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衣相访,
# 披衣:披上衣服,指去找人谈心。
"言笑无厌时":谈谈笑笑永不厌烦。
# 厌:满足。
"此理将不胜":这种饮酒言笑的生活岂不是很美好?
# 将不胜:岂不美。将:岂。,此理:指与邻里过从畅谈欢饮之乐。理:义蕴。
"无为忽去兹":抛弃它实在无道理可言。
# 兹:这些,指上句“此理”。这两句是说,这种邻里之间过从之乐岂不比什么都美?不要忽然抛弃这种做法。
"衣食当须纪":穿的吃的需要自己亲自去经营,
# 纪:经营,料理。
"力耕不吾欺":躬耕的生活永不会将我欺骗。
# 不吾欺:即“不欺吾”。这两句语意一转,认为与友人谈心固然好,但应当自食其力,努力耕作必有收获。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田园诗。全诗以自然笔触描绘了乡村生活,将邻里情谊与躬耕之乐娓娓道来,文辞质朴却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体现了田园生活的悠然与诗人的安贫乐道。
2. 分段赏析
一二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春秋时节不乏晴好之日,诗人常与志同道合的友人携手登高,吟诗作赋。能有此雅兴赋诗,足见他们并非普通农夫,而是情趣相投的士人。登高之际,良辰美景相伴,加之“素心人”同行,众人尽情抒发胸臆。在赋诗过程中,抛却世俗烦忧,获得心灵的慰藉。此句勾勒出一幅文人雅集的生动画面。三四句“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描绘了友人往来的日常场景。路过门前时,彼此热情招呼,相聚一处,若有美酒,便一同举杯共饮。我们仿佛能听见那亲切的呼唤,看见众人饮酒时悠然惬意的神态。短短两句,将人与人之间坦率融洽的情谊展现得淋漓尽致。五至十句“农务各自归”,农忙时大家各自忙碌于田间,“闲暇辄相思”,一到空闲,便彼此挂念,“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思念起友人,即刻披衣前往相聚,谈笑间无尽欢畅。“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诗人感叹这般登高赋诗、饮酒畅谈的生活无比美好,应倍加珍惜。平淡言语中,暗含对官场争斗的厌弃,凸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眷恋与躬耕不辍的决心。最后两句“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进一步深化主题,展现诗人对劳动生活的深刻认知。此句点明,生活所需的衣食需亲自经营,只要辛勤耕耘,必有收获。即便诗人在南村有赋诗饮酒之乐,却从未放弃躬耕。这两句是全诗核心,点明“躬耕自资”的生活,不仅是生存根基,更是维系友情、带来欢乐的源泉。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显著的特色之一,便是诗人精心择取乡村生活里富涵典型意义的场景予以刻画。
# 直是口头语,乃为绝妙词。极平淡,极色泽。
清蒋薰蒋薰评《陶渊明诗集》
# (末二句)忽跟农务,以衣食当勤力耕收住,盖第耽相乐,本易务荒,乐何能久,以此自警,意始周匝无弊,而用笔则矫变异常。
清张玉榖《古诗赏析》
上一篇:魏晋·曹叡《苦寒行》
下一篇:魏晋·陶渊明《咏贫士(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