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ī
shí
èr
shǒu
èr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浏览量:1
bái
lún
西
yuè
chū
dōng
lǐng
yáo
yáo
wàn
huī
dàng
dàng
kōng
zhōng
jǐng
fēng
lái
fáng
zhōng
zhěn
lěng
biàn
shí
mián
zhī
yǒng
yán
huī
bēi
quàn
yǐng
yuè
zhì
rén
yǒu
zhì
huò
chěng
niàn
huái
怀
bēi
zhōng
xiǎo
néng
jìng

译文

太阳渐渐沉落在西河中,明月从东岭升起。月亮遥遥万里,放射着清辉,广阔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风吹入房门,在夜间让枕席生凉。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知道夜晚是如此漫长。我想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和我答话,只能举杯对着只身孤影饮酒。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想起这件事就满怀悲凄,心里直到天亮也不能平静。

逐句剖析

"白日沦西河":太阳渐渐沉落在西河中,

# 白日沦西河:太阳落山。沦,落下。西河,一作西阿。阿,山曲。

"素月出东岭":明月从东岭升起。

# 素月:白月。指月光。

"遥遥万里辉":月亮遥遥万里,放射着清辉,

# 万里辉:指月光。辉,一作“晖”。

"荡荡空中景":广阔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

# 景:同影,指月轮。这两句是说万里光辉,高空清影。,荡荡:广阔的样子。

"风来入房户":风吹入房门,

# 房户:房门。这句和下句是说风吹入户,枕席生凉。

"夜中枕席冷":在夜间让枕席生凉。

# 冷:寒冷。

"气变悟时易":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

# 时易:时节改变。时,指时令,节气。,悟:意识到。,气变:气候的变化。

"不眠知夕永":睡不着觉,才知道夜晚是如此漫长。

# 夕永:夜长。永,长。这两句是说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

"欲言无予和":我想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和我答话,

# 无予和:没有人和我对答。和,去声。这句和下句是说想倾吐隐衷,却无人和我谈论,只能举杯对着只身孤影饮酒。

"挥杯劝孤影":只能举杯对着只身孤影饮酒。

# 挥杯:举杯。

"日月掷人去":时光飞快流逝,

# 日月掷人去:“日月”两句是说光阴弃人而去,我虽有志向,却得不到申展。日月掷人去,时光飞快流逝。日月,光阴。掷,抛开。

"有志不获骋":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 不获骋:不得施展。骋,驰骋。这里指大展宏图。

"念此怀悲凄":想起这件事就满怀悲凄,

# 凄:一作“栖”。

"终晓不能静":心里直到天亮也不能平静。

# 不能静:指心情不能平静。,终晓:彻夜,通宵达旦。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杂诗十二首(其二)》是诗人陶渊明所做的一首五言诗。此诗为咏怀之作,围绕时光飞逝、有志难酬展开。开篇四句借日月交替展现宇宙运转,暗示岁月流逝,勾勒孤独诗人形象。接着两句以触觉凸显生命在时空里的独特体验。七八句承上启下,由景入情。后六句直抒生命孤独,壮志难遂的悲凄。此诗借景抒情,语言质朴却意蕴深远。全诗情调孤凄,文体省净,深刻反映出陶渊明归隐后政治理想难成的苦闷,以及不随世俗的高洁人格,自然真挚而又包蕴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杂诗十二首》为陶渊明所著的组诗。一说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四年(418),彼时陶渊明五十四岁,一说这组诗大致创作于义熙十年(414)。《杂诗十二首(其二)》为其中第二首,陶渊明出身破落仕宦家庭,一生历经沉浮,对魏晋门阀士族制度给知识分子带来的压制与迫害有着切肤之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与个人遭际下,他的诗作多饱含深沉感慨。该诗写其长夜辗转难眠,借诗抒发了岁月匆匆流逝,而自己壮志难酬的悲哀,同时也流露出在这世间寻觅不到知音的深深寂寞,尽显那个时代知识分子被现实桎梏后的无奈与怅惘。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属于咏怀诗。诗中描绘了日月交替、夜深人静等自然景象,借景抒情,通过这些景象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以及对时光飞逝、壮志未酬的感慨。诗人由眼前之景联想到自身境遇,将情感融入到自然景象之中,展现出一种深沉的感怀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夜晚凉风穿堂,枕席寒意沁人,清冷孤寂的氛围扑面而来,诗人将自身孤独凄凉之情悄然融入这寒夜之景,让读者仿若身临其境,感受到其落寞心境;“气变悟时易”借气候的悄然变化,将季节更替与时光流逝勾连,把对岁月匆匆的无奈悲叹,寄寓于自然现象之中;“不眠知夕永”以长夜无眠之景,刻画因忧愁而觉夜长难捱的情境,将内心难以排遣的悲怀和盘托出。诗人巧妙串联凉风、寒席、气候变易与长夜难眠等景象,将孤寂心绪、时光感慨与悲愁情怀,不着痕迹地融入其中,尽显抒情之妙。直抒胸臆:“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光阴流逝、自己有志却得不到施展的悲怀,是全诗的核心,使诗人的情感表达得更加深沉激烈。

3. 分段赏析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描绘了一幅日沉月升的画面。白日缓缓沉入西边的山丘(西河或西阿),素净的月亮从东边山岭悄然升起。这一落一出,不仅勾勒出昼夜交替的自然现象,更暗示着时光的不断流逝。“沦”字写出太阳西沉的动态过程,带着一种缓缓消逝之感;“出”字则表现月亮升起时的静谧与从容。“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将视野瞬间扩大至整个宇宙空间。皎洁的月光洒下,照亮了万里大地,在广袤无垠的天空中,月光如水波般荡漾。这里的“遥遥”和“荡荡”两个叠词,极大地增强了空间感,描绘出一个极为廓大、光明澄澈的宇宙境界。这四句看似纯然写景,实则在宏大的宇宙周转中,悄然埋下了岁月如流的感怀伏笔,同时,在如此浩渺的天地间,一个孤独渺小的诗人形象也隐隐浮现,为下文情感抒发奠定了基调。“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笔触从室外的宏大景象转入室内。夜半时分,凉风悄然吹进房间,诗人在睡梦中被凉意侵袭,感受到枕席的冰冷。这一触觉描写极为细腻,不仅传达出季节变化带来的温度差异,更暗示着诗人内心的敏感。“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进一步深化这种感受。诗人因气候的转变,敏锐地察觉到季节已然更替,时光在不经意间流逝。又因为内心的思绪万千难以入眠,才深深体会到这夜晚是如此漫长。“悟”和“知”两个字,体现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深刻感悟,不眠的长夜中,他的内心充满了对生命短暂、时光易逝的深深悲怀,这种悲怀通过对季节变化和夜晚漫长的感受层层递进地表现出来。“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欲言无予和”直白地写出他渴望倾诉却无人回应的寂寞。于是,他只能“挥杯劝孤影”,举起酒杯,对着月光下自己孤独的影子劝酒。这里的“挥”字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借酒浇愁的无奈之举,而与孤影相伴对饮,更将他内心的孤独寂寞渲染到了极致。这种孤独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无人相伴,更是精神层面上的无人理解,借酒与对影的行为,让这份孤独跃然纸上。“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是全诗情感的高潮与核心。“掷”字将日月拟人化,仿佛它们无情地把人抛弃,生动地写出了光阴流逝的迅速与决绝。诗人深感生命在这匆匆时光中渐渐走向尽头,然而自己的壮志却始终未能得以施展。他年少时也曾胸怀大志,渴望在世间有所作为,可如今岁月流逝,理想却依旧遥不可及。这两句诗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无奈,对光阴虚度的痛惜之情溢于言表,“有志不获骋”中的“骋”字,凸显出诗人志向的远大以及无法实现的沉痛。“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诗人回想起壮志未酬、时光飞逝的种种,心中满是悲凉凄苦。这种悲戚的情绪让他从夜晚一直到天亮都无法平静下来。“终晓”一词强调了时间的跨度,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与煎熬久久无法消散。诗歌以这样的方式结尾,将诗人深沉激烈的悲怀推向了极致,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苍凉之感,让人为诗人的遭遇和心境而深深叹息,同时也引发对生命、时间和理想追求的深刻思考。

4. 作品点评

《杂诗十二首(其二)》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将月华倾洒万里的宏阔奇境与岁月流逝、壮志难伸的深沉悲叹巧妙交织。开篇描绘素月凌空、清辉漫宇的景象,恰似其光明磊落的胸襟写照;而随着诗境推进,“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的喟叹,则是他内心深处理想受挫的真实袒露。两种看似迥异的情境,在诗人笔下浑然天成,共同构筑起完整而深邃的诗歌意境。诗中既展现出如朗月当空般的高洁志趣,又饱含着对时光飞逝、生命价值难以实现的深切忧思。这种超越时代的精神内涵,以及对人类心灵的深刻触动与激励,使得此诗历经千年岁月,依然散发着永恒的艺术魅力,广受读者喜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十二首中愁叹万端,第八首专叹贫困,余则慨叹老大,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

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

# “‘不能静’,措辞最妙。”“‘不燥’,字奇。”“‘素标’二字,甚奇。”

现代龚望《陶渊明集评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应璩《诗》

下一篇:魏晋·李康《运命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