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pín
shì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浏览量:2
ān
pín
shǒu
jiàn
zhě
yǒu
qián
lóu
hǎo
jué
róng
hòu
kuì
chóu
dàn
shòu
寿
mìng
jìn
réng
zhōu
zhī
fēi
dào
yōu
cóng
lái
jiāng
qiān
zǎi
wèi
jiàn
chóu
cháo
rén
shēng
qiú

译文

安于贫困、坚守卑贱的人,自古就有贤者黔娄。高官厚禄我不觉得荣耀,丰厚的馈赠我也不回报。一旦生命到了尽头,破旧的衣服仍不能蔽体。难道不知道生活艰难到极点?只是不合道义所以不忧愁。自那时以来将近千年,再也见不到这样的人。早晨与仁义同生,晚上死去又还有什么追求?

逐句剖析

"安贫守贱者":安于贫困、坚守卑贱的人,

"自古有黔娄":自古就有贤者黔娄。

# 黔娄:战国时齐国的隐士。齐、鲁的国君请他出来做官,他总不肯。家中甚贫,死时衾不蔽体。他的妻子和他一样“乐贫行道”。见刘向《列女传》、皇甫谧《高士传》。

"好爵吾不荣":高官厚禄我不觉得荣耀,

# 不荣:不系恋于心。,好爵:指高官。

"厚馈吾不酬":丰厚的馈赠我也不回报。

# 不酬:不理睬、不接受。酬,应对。《高士传》说:黔娄“修身清洁,不求进于诸侯,鲁恭公闻其贤,遣使致礼,赐粟三千钟,欲以为相,辞不受。齐王又礼之,以黄金百斤聘为卿,又不就。”,厚馈:丰厚的馈赠。

"一旦寿命尽":一旦生命到了尽头,

"弊服仍不周":破旧的衣服仍不能蔽体。

# 弊服仍不周:破衣被盖不住尸身。《列女传·黔娄妻传》:黔娄死,“曾子与门人往吊之。其妻出户,曾子吊之。上堂,见先生之尸在牖下,枕塈席槁,组袍不表。覆以布被,手足不尽敛,覆头则足见,覆足则头见。”

"岂不知其极":难道不知道生活艰难到极点?

# 极:指穷困到了极点。

"非道故无忧":只是不合道义所以不忧愁。

# 非道故无忧:与道无关的事情是不值得忧虑的。此句化用《论语·卫灵公》“君子忧道不忧贫”句意,谓不为贫穷而忧虑。

"从来将千载":自那时以来将近千年,

# 从来:从此以后,指自黔娄死后。

"未复见斯俦":再也见不到这样的人。

# 斯俦:这类人物。俦,类。,复:再。

"朝与仁义生":早晨与仁义同生,

# 朝与仁义生:“朝与”两句:用《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之意,表示安贫守道的决心至死不渝。

"夕死复何求":晚上死去又还有什么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贫士(其四)》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一组咏怀诗中的代表作。此诗以战国高士黔娄为典范,深刻阐释了“安贫乐道”这一传统士人精神。在内容上,诗人通过“好爵不荣,厚馈不酬”的决绝态度和“弊服不周”的贫寒细节,展现了古代贤士“非道故无忧”的精神境界。艺术表现上,诗歌巧妙运用典故,以黔娄事迹为叙事主线;同时采用对比手法,将贫士的操守与世俗的功利追求形成鲜明对照。全诗最后以“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的警句作结,既是对黔娄的崇高礼赞,也是诗人自身“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格宣言,体现了陶渊明对儒家“谋道不谋食”价值观的深刻认同和坚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咏贫士(其四)》是陶渊明晚年创作的组诗《咏贫士》中的一首,其创作背景与诗人的人生抉择密切相关。据考当创作于南朝宋元嘉三年(426)前后,时值陶渊明晚年隐居时期。这一时期,江州刺史檀道济曾亲自登门拜访这位隐逸诗人,并馈赠粮肉以示慰藉,却遭到陶渊明“挥而去之”的毅然拒绝。这一极具象征意义的事件,成为组诗创作的重要契机。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四句“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开篇点题,以黔娄为例,表明自古以来就有安于贫贱的贤士。黔娄面对高官厚禄不动心,展现了超脱世俗的品格。中四句“一旦寿命尽,弊服仍不周。岂不知其极,非道故无忧”描写黔娄去世时的清贫景象,连蔽体的衣服都不完备,但他因坚守正道而无所忧虑。这里运用“弊服不周”的细节描写,生动展现了贫士的风骨。末四句“从来将千载,未复见斯俦。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抒发感慨,赞叹千年来难见黔娄这样的贤士,并表明自己“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人生追求。结尾化用《论语》典故,将诗意推向高潮。全诗语言质朴自然,通过历史典故与个人抒怀的结合,展现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境界。诗中“好爵不荣”、“厚馈不酬”等句,既是咏史,也是自况,体现了诗人与古代贫士精神相通的高洁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陶渊明《移居二首(其二)》

下一篇:魏晋·陆云《答张士然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