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贫守贱者":安于贫困、坚守卑贱的人,
"自古有黔娄":自古就有贤者黔娄。
# 黔娄:战国时齐国的隐士。齐、鲁的国君请他出来做官,他总不肯。家中甚贫,死时衾不蔽体。他的妻子和他一样“乐贫行道”。见刘向《列女传》、皇甫谧《高士传》。
"好爵吾不荣":高官厚禄我不觉得荣耀,
# 不荣:不系恋于心。,好爵:指高官。
"厚馈吾不酬":丰厚的馈赠我也不回报。
# 不酬:不理睬、不接受。酬,应对。《高士传》说:黔娄“修身清洁,不求进于诸侯,鲁恭公闻其贤,遣使致礼,赐粟三千钟,欲以为相,辞不受。齐王又礼之,以黄金百斤聘为卿,又不就。”,厚馈:丰厚的馈赠。
"一旦寿命尽":一旦生命到了尽头,
"弊服仍不周":破旧的衣服仍不能蔽体。
# 弊服仍不周:破衣被盖不住尸身。《列女传·黔娄妻传》:黔娄死,“曾子与门人往吊之。其妻出户,曾子吊之。上堂,见先生之尸在牖下,枕塈席槁,组袍不表。覆以布被,手足不尽敛,覆头则足见,覆足则头见。”
"岂不知其极":难道不知道生活艰难到极点?
# 极:指穷困到了极点。
"非道故无忧":只是不合道义所以不忧愁。
# 非道故无忧:与道无关的事情是不值得忧虑的。此句化用《论语·卫灵公》“君子忧道不忧贫”句意,谓不为贫穷而忧虑。
"从来将千载":自那时以来将近千年,
# 从来:从此以后,指自黔娄死后。
"未复见斯俦":再也见不到这样的人。
# 斯俦:这类人物。俦,类。,复:再。
"朝与仁义生":早晨与仁义同生,
# 朝与仁义生:“朝与”两句:用《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之意,表示安贫守道的决心至死不渝。
"夕死复何求":晚上死去又还有什么追求?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1. 分段赏析
首四句“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开篇点题,以黔娄为例,表明自古以来就有安于贫贱的贤士。黔娄面对高官厚禄不动心,展现了超脱世俗的品格。中四句“一旦寿命尽,弊服仍不周。岂不知其极,非道故无忧”描写黔娄去世时的清贫景象,连蔽体的衣服都不完备,但他因坚守正道而无所忧虑。这里运用“弊服不周”的细节描写,生动展现了贫士的风骨。末四句“从来将千载,未复见斯俦。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抒发感慨,赞叹千年来难见黔娄这样的贤士,并表明自己“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人生追求。结尾化用《论语》典故,将诗意推向高潮。全诗语言质朴自然,通过历史典故与个人抒怀的结合,展现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境界。诗中“好爵不荣”、“厚馈不酬”等句,既是咏史,也是自况,体现了诗人与古代贫士精神相通的高洁情怀。
上一篇:魏晋·陶渊明《移居二首(其二)》
下一篇:魏晋·陆云《答张士然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