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宅里当窗柳":靖安宅里,天天面对着窗前的碧柳,
# 当窗柳:意即怀人。唐人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
"望驿台前扑地花":望驿台前,春意阑珊,花儿纷纷飘落到地面。
# 扑地花:一作“铺地花”。扑地:遍地。,望驿台:在今四川广元。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
"两处春光同日尽":两处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尽,
# 春光:一作“春风”。
"居人思客客思家":家里人思念着出门在外的亲人,出门在外的人一样也思念着家中的亲人。
# 客:出门在外的人。指元稹。,居人:家中的人。中指元稹的妻子。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闺怨诗。描绘了靖安宅里的当窗柳和望驿台前的扑地花,营造出两地春日将尽的氛围,表达了居人对远行客的思念以及远行客对家的思念,紧扣“思”字,层层深入展现出深切的相思之情。
2. 写作手法
反衬:乐景衬哀情,诗中的“柳”和“花”本是春天美好的景物,是乐景,但却衬托出“居人”与“客”的思念之苦,以景之乐反衬情之哀,更显哀伤。双关:“两处春光同日尽”中的“春光尽”,既指自然界春天的结束,也暗指“居人”与“客”的美好时光的流逝,表达出时光易逝、思念难消的情感,一语双关,含蓄蕴藉。白描:全诗用简洁质朴的语言,如“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不加修饰地描绘出靖安宅的柳、望驿台的花等景象,展现出生活场景,使读者能清晰地感受到诗中的画面。烘托:通过描写“居人”与“客”在不同地点对彼此的思念,相互烘托,强化了双方思念的情感深度,突出了“思”的主题。
3. 分段赏析
首句“靖安宅里当窗柳”,点明元稹夫人韦丛所居之处为长安靖安里,“当窗柳”运用了借物抒情的手法,借柳丝柔长不断寓含韦丛对远方丈夫元稹的思念情愫不绝,生动地表现出韦丛天天守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的情景,体现出她对丈夫深深的怀念之情。次句“望驿台前扑地花”写元稹身处四川广元的驿台,巧用比喻,以落花喻家中如花之人,通过描写春意阑珊、落红满地之景,展现出元稹一人独处驿邸时见落花而念家的情景,富有联想,饶有诗情。第三句“两处春光同日尽”堪称妙句,“尽”字极具表现力,如利刀割水,强烈地传达出春光尽矣、人在天涯的感伤情绪,这里的“春光”一语双关,不单指春天,还兼有美好时光、美好希望之意,“春光同日尽”意味着两人预期的欢聚落空,增添了无奈与惆怅之感。尾句“居人思客客思家”自然导出,由于这一日是春尽日,思念之情更加浓重,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将一种相思、两处离愁展现出来,以感情的暗线把千里之外的两颗心紧紧联系在一起,强化了双方的思念之情。
4. 作品点评
《望驿台》一诗中紧扣“思”字,层层深入,先借“当窗柳”“扑地花”形象传情,后以“春光尽”含蓄表意,直至最后直点“思”字且迭用,收束有力。此诗诗格与原作一样,采用“平起仄收”式,但又与原诗不同,开篇便用对句,而且对仗工稳,不仅具有形式整饬之美,也加强了表达力量。在章法上,对句开篇、散句收尾,严谨中又富有变化,增强了诗的声情之美。
上一篇:唐·佚名《杂诗·旧山虽在不关身》
下一篇:唐·李煜《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