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án
jiù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浏览量:1
chóu
jiā
shàng
jīng
liù
zǎi
huán
guī
jīn
shǐ
lái
chuàng
duō
suǒ
bēi
qiān
jiù
huò
shí
fēi
zhōu
lín
lǎo
hǎn
xún
wǎng
yǒu
chù
liú
huàn
bǎi
nián
zhōng
hán
shǔ
xiāng
tuī
cháng
kǒng
huà
jìn
shuāi
zhì
qiě
niàn
shāng
liáo
huī

译文

从前居住在上京,离别六年常来归。今日重来旧居处,凄怆哀痛多伤悲。东西街道仍原样,有些房舍已坍颓。故居周围走访遍,邻里老人少存遗。漫步探寻前踪迹,某处令我情恋依。百年只是变幻影,寒来暑往岁月催。常忧生命到尽头,身体气力未尽衰。丢开不去多思念,姑且痛饮举起杯。

逐句剖析

"畴昔家上京":从前居住在上京,

# 上京:地名,当距柴桑旧居不远。,家上京:诗人大约在义熙元年,即由彭泽归田那一年,从旧居柴桑迁往上京居住。,畴:发语助词,无义。,畴昔:往昔,从前。

"六载去还归":离别六年常来归。

# 去还归:谓常来常往。指经常回柴桑探望。,六载:即诗人在上京居住的时间。一本作“十载”。

"今日始复来":今日重来旧居处,

# 始复来:诗人由上京迁居南村后,已多年(约为七年)未回柴桑旧居,所以称这次返回为始复来。,今日:指写此诗的时间。

"恻怆多所悲":凄怆哀痛多伤悲。

# 恻怆:凄伤悲痛。

"阡陌不移旧":东西街道仍原样,

# 不移旧:没有改变原先的样子。,阡陌:本指田间小道,此处指邑中街道,南北为阡,东西为陌。

"邑屋或时非":有些房舍已坍颓。

# 或时非:有的与从前不同。,邑屋:邑指县城。上京里在柴桑城外近镇内,故称民屋为邑屋

"履历周故居":故居周围走访遍,

# 周:全,遍。,履历:所经过之处。

"邻老罕复遗":邻里老人少存遗。

# 罕复遗:很少有还活着的。,邻老:邻居家的老人。

"步步寻往迹":漫步探寻前踪迹,

# 往迹:过去的踪迹。

"有处特依依":某处令我情恋依。

# 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有处:意为某些地方。有,或也,此处转为“某”的意思。

"流幻百年中":百年只是变幻影,

# 百年中:即指人的一生。,流幻:流动变幻,指人生漂流动荡,踪迹不定。

"寒暑日相推":寒来暑往岁月催。

# 寒暑日相推:寒来暑往,日月相互交替,形容岁月流逝得很快。

"常恐大化尽":常忧生命到尽头,

# 大化尽:指生命结束。大化:原指人生的变化,《列子·天瑞》:“人自生至终,大化有四:婴孩也,少壮也,老耄也,死亡也。”后遂以“大化”作为生命的代称。

"气力不及衰":身体气力未尽衰。

# 衰:衰竭。古人以五十岁为入衰之年。《礼记·王制》:“五十始衰。”诗人此时已五十余岁。,不及:不待。,气力:指体力。

"拨置且莫念":丢开不去多思念,

# 拨置:犹弃置,放在一边。拨,拂开。

"一觞聊可挥":姑且痛饮举起杯。

# 挥:一饮而尽的动作。,觞:古代一种酒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还旧居》是晋宋之际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诗中笔触聚焦于旧日居所的沧桑变化与人事代谢,以细腻笔触勾勒出满目萧索、荒芜凋敝的景象。诗人借景抒怀,将年华飞逝的感喟、世事无常的悲叹,尽数融入对环境变迁与自身衰老的深切感触中。整首诗语言质朴无华,尽显自然本色,却弥漫着凄凉哀伤的氛围,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历经世事沉淀后的人生哲思。诗中所描绘的屋舍兴衰、人物更迭,看似源于社会动荡的冲击,实则更似暗喻生命轮回、荣枯交替的永恒规律,饱含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索。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还旧居》的具体创作时间,学界始终存在分歧。主流观点中,部分学者认为此诗创作于晋安帝义熙八年(412),彼时陶渊明四十八岁;也有观点推断其成于义熙十三年(417),即诗人五十三岁之际;更有说法指出该诗写于义熙元年(405)三月陶渊明赴都之后,诗中“旧居”指其早年在京师的住所。陶渊明早年定居柴桑,约四十一岁时迁居上京,在此度过六个春秋后又迁至南村。居住上京期间,他仍不时往返柴桑,正如诗中所言“畴昔家上京,六载去还归”。然而迁居南村后,他与柴桑故地渐成暌违之势。多年后重返旧居,眼前物是人非的景象,瞬间勾起无尽沧桑之感。在时光流逝与人生无常的双重触动下,诗人将满腔悲怆凝于笔端,最终创作出这首充满凄凉哀婉情调的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诗。也是一首生活诗。诗人以细腻笔触,娓娓道来旧日居所的沧桑变化,以及周遭人事的更迭流转,勾勒出一幅荒芜寂寥的画面。透过对残旧屋舍与衰颓环境的刻画,结合自身渐衰的身体状况,深刻表达出对时光匆匆流逝、人生变幻无常的深沉感慨。全诗语言自然朴素,格调凄凉哀怨。

2. 分段赏析

首句点明诗歌主题与风格,“沉郁凝练”概括了陶渊明笔触的厚重感,“故园荒芜的画卷”则提纲挈领,总写全诗核心意象。残破的屋舍失去了往日生机,消逝的故人难觅踪迹,交织成萧瑟衰败的凄凉之景。诗人笔下,断壁残垣、荒草蔓生,每一处细节都浸透了岁月的无情与人事的无常。这种对旧居衰败景象的细腻描绘,让沧桑悲凉的慨叹在字里行间自然流淌,奠定了全诗哀婉动人的基调,使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重返旧居时的悲戚与怅惘。诗中旧居的荒芜、人事的变迁,表面上是社会动荡带来的冲击,桓玄之乱、卢循起义等战乱使得浔阳地区饱受摧残,曾经的家园变得满目疮痍。但陶渊明的目光并未局限于现实的苦难,他从这盛衰更迭中,洞察到更深层次的生命本质。全诗以“一觞聊可挥”做结,看似要以及时行乐来驱散心中的“恻怆”和“所悲”,但是诗人的“及时行乐”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是其人生智慧的表现形式:纵浪于“自然”之中,身心达到适意之境。

3. 作品点评

《还旧居》中,陶渊明以沉郁笔触勾勒出故园荒芜的图景:残破的屋舍与消逝的故人交织,构成一片萧瑟衰败的景象,字里行间涌动着沧桑悲凉的慨叹,整体基调哀婉动人。旧居的荒芜、人事的变迁,看似源于社会动荡的冲击,实则暗合生命荣枯交替的永恒规律。诗末以“一觞聊可挥”作结,看似借饮酒行乐消解内心“恻怆”,实则蕴含着陶渊明独特的人生智慧——在顺应“自然”中寻求身心适意,这正是他扎根田园生活所孕育出的生命哲学。创作此诗时,陶渊明已历经六年辞官躬耕的艰辛岁月,随着年岁增长、体力渐衰,他不得不重返旧居。面对满目疮痍的故里,悲戚之情愈发浓重。彼时的浔阳作为连接建康与江陵的战略要地,十年间历经桓玄之乱、卢循起义,战乱频仍致使这片土地日渐凋敝。诗中悲叹虽明写环境变迁与身体衰老,但结合其早年“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豪情壮志,不难感受到他未言明的深层悲怆。诗尾“拨置且莫念,一觞聊可挥”看似自我宽慰,实则暗藏壮志难酬的无奈,折射出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俯仰感慨之状如见,久客天涯者读之,不胜归心勃勃……至此惟有扫愁之帚耳。”

现代龚望《陶渊明集评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陆机《秋胡行》

下一篇:魏晋·陆机《赴洛道中作诗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