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ǐn
jiǔ
shí
jiǔ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浏览量:2
chóu
cháng
tóu
lěi
xué
shì
jiāng
yǎng
jié
dòng
něi
chán
shì
shí
xiàng
nián
zhì
duō
suǒ
chǐ
suì
jìn
jiè
rán
fēn
zhōng
guī
tián
rǎn
rǎn
xīng
liú
tíng
tíng
shì
kuò
yōu
yōu
yáng
zhū
suǒ
zhǐ
suī
huī
jīn
shì
zhuó
jiǔ
liáo
shì

译文

昔日苦于长饥饿,抛开农具去为官。休息调养不得法,饥饿严寒将我缠。那时年近三十岁,内心为之甚羞惭。坚贞气节当保全,最终在临死之前归居田园。日月运转光阴逝,归来己整十二年。世道空旷且辽远,杨朱临歧哭不前。家贫虽无挥金乐,浊酒足慰我心田。

逐句剖析

"畴昔苦长饥":昔日苦于长饥饿,

# 畴昔:往昔、过去。

"投耒去学仕":抛开农具去为官。

# 投耒:放下农具。这里指放弃农耕的生活。

"将养不得节":休息调养不得法,

# 不得节:不得法。节,法度。,将养:休息和调养。

"冻馁固缠己":饥饿严寒将我缠。

# 固缠己:谓陶渊明无法摆脱。,馁:饥饿。

"是时向立年":那时年近三十岁,

# 向立年:将近三十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后遂以“而立之年”称三十岁。渊明二十九岁始仕为江州祭酒,故曰“向立年”。

"志意多所耻":内心为之甚羞惭。

# 志意多所耻:指内心为出仕而感到羞耻。志意:指志向心愿。

"遂尽介然分":坚贞气节当保全,

# 介然分:耿介的本分。介然:耿介,坚贞。《荀子修身》:“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杨倞注:“介然,坚固貌。”,尽:完全使出,充分表现出来。,遂:于是。

"终死归田里":最终在临死之前归居田园。

# 田里:田园,故居。,终死:一作拂衣。

"冉冉星气流":日月运转光阴逝,

# 星气流:星宿节气运行变化,指时光流逝。,冉冉:渐渐。

"亭亭复一纪":归来己整十二年。

# 一纪:十二年。这里指诗人自归田到写作此诗时的十二年。,亭亭:久远的样子。

"世路廓悠悠":世道空旷且辽远,

# 廓悠悠:空阔遥远的样子。,世路:即世道。

"杨朱所以止":杨朱临歧哭不前。

# 止:止步不前。《淮南子说林》:“杨子(即杨朱)见逵路(即歧路)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杨朱:战国时卫人。

"虽无挥金事":家贫虽无挥金乐,

# 挥金事:《汉书疏广传》载:汉宣帝时,疏广官至太子太傅、后辞归乡里,将皇帝赐予的黄金每天用来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挥金甚多。

"浊酒聊可恃":浊酒足慰我心田。

# 恃:依靠,凭借。这里有慰籍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饮酒·十九》是魏晋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的开篇四句自述早年因饥馁弃耕入仕,却依旧饱受饥寒之苦;中间四句直言对仕途不公的羞耻与无奈,由此毅然归田。随后四句,诗人感慨回归田园已十余载,借杨朱临歧而泣的典故,喟叹世路崎岖、人生无常。结末以“虽无挥金宴客之资,却有浊酒自娱”收束,展现出豁达心境。全诗语言质朴,诗人通过回顾人生抉择历程,既表达对仕途的失望,又借“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阐释守节退隐的人生哲学,同时引用典故彰显独立人格,尽显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并非单纯酒后随性之作,而是诗人以酒为载体,在作品中抒发对现实的不满,表达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在当时复杂险恶的政治环境下,他借醉酒之态,隐晦地规避迫害。从组诗第二十首“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的表述中,便能体会到诗人创作时的良苦用心。关于《饮酒二十首》的创作年代,学界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结论,主要存在六种观点:一说作于元兴二年癸卯(403);二说完成于元兴三年甲辰(404);三说为义熙十年甲寅(414)所作;四说认为创作于义熙二年丙午(406);五说推测其创作时间在义熙十二至十三年(416、417);六说则主张成于义熙十四年戊午(418)。此处赏析的诗篇,为该组诗中的第十九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怀诗。诗歌讲述诗人早年因饥入仕却未改困境,继而耻于仕途不公而归隐田园,借杨朱典故慨叹世路艰难,以浊酒自娱展现安贫乐道情怀,表达了淡泊名利、坚守节操的人生态度。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开篇“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直接点明因饥饿弃耕入仕,“志意多所耻。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直白道出对仕途的不满与归隐的决心,毫不隐晦地展现人生抉择与内心情感。用典:杨朱泣歧路:《淮南子・说林训》记载,杨子见四通八达的歧路而哭泣,因为不知该选择向南还是向北。诗中“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运用此典,以“世路廓悠悠”描绘人生道路的广阔与迷茫,借杨朱面对歧路的无所适从,生动地表达出诗人对人生选择艰难、世事无常的深沉感慨,凸显出内心的困惑与无奈。

3. 分段赏析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开篇八句,诗人以平和从容的口吻回顾自己的人生之路,着重提及两次重要的人生抉择。从公元393年二十九岁出仕担任州祭酒,到公元405年(义熙元年)辞官回乡,在这期间及之后的漫长岁月里,诗人内心并不平静,时常充满矛盾与挣扎,有时甚至痛苦不堪。然而在这首诗中,只展现出极为朴素单纯的情感。诗中提到,诗人当初踏入仕途只是为了谋生,可当官后依旧没能解决温饱问题,由此引发了他的深刻反思,最终确定了人生的方向。诗里说的“长饥”“将养”“冻馁”,其实就是诗人清贫生活的真实写照。他在《归去来辞序》中就曾写道:“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缾无储粟。”友人颜延之在《陶征士诔》中也说他“母老子幼,就养勤匮”。即便从他做官时写的一些诗来看,生活状况也没有明显改善,比如“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不过,诗人做出这样的人生选择,原因远不止物质方面这么简单。就拿归隐田园来说,一方面是因为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天生热爱自然,不适应世俗;另一方面,也是对“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的不良世风的坚决抗拒,还有对“鸟尽废良弓”这种世事无常、容易遭祸的担忧,以及对“返朴归本”“贵真”生活的向往。对于如此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诗中仅用“志意多所耻”“遂尽介然分”两句轻轻带过。“志意多所耻”,就如同《归去来辞序》中说的“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表达了违背自己心意去做事的羞愧。“遂尽介然分”这句话出自《荀子·修身》:“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以及方望《辞隗嚣书》:“虽怀介然之节,欲洁去就之分”,意思是坚守自己的原则。诗人在这里避开心理描写,专注于实际情况,把复杂的内容简化,一方面是因为他对人生有着朴实的理解:“人生贵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所以不避讳谈论被一般读书人认为俗气的衣食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想用“不汲汲于自表”(顾炎武《日知录》语)的态度,和那些充满虚假的世俗风气对抗。这种追求返璞归真的人生态度,正是陶渊明“冲淡”诗风形成的思想根源。朱熹评价陶诗“语健而意闲”,确实准确地指出了陶渊明站在人生哲学的高度剖析自我的特点。正因为他的境界更高,所以能表现得从容不迫,即便不想刻意展示自己,却依然能给人带来深刻的启示。“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后六句诗人从回顾反思中凝练出自己的生活态度。“星气流”描绘星宿节气的更迭,象征时光悄然流逝;“复一纪”点明自归田后,已悄然度过十二个春秋。“冉冉”描绘时间缓缓推进,“亭亭”形容岁月悠悠漫长,两个叠词相互呼应,加重了感慨的语气,含蓄暗示了归田十二年间的艰难岁月。这期间,诗人经历“饥寒饱所更”的物质匮乏,也承受“贫富常交战”的精神苦闷,将这些复杂的人生况味,都凝聚在这短短两句感慨之中,看似简单直白,实则意味深长。“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两句,诗人从现实与自我的关系中,洞察到人生的无奈与悲剧。面对广阔无垠却又充满歧路的世道,人们往往迷茫而不知如何前行,越是清醒的人,越容易陷入困惑与痛苦之中,这正是杨朱见歧路而哭泣折返的原因。《淮南子·说林训》记载“杨子见逵路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古往今来,失意的士人常借此典故,抒发自己面对人生抉择时的迷茫与哀伤,阮籍在《咏怀》(二十)中写下“杨朱泣岐路,墨子悲染丝”,便是如此。面对这一人生难题,诗人在诗末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虽无挥金事”一句,化用汉代疏广、疏受的典故。二疏在功成名就时急流勇退,归乡后每日设宴款待亲友,大量散尽家财,他们将富贵视作祸端,不愿给子孙留下财产而招致后患,体现出对“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道理的深刻理解。陶渊明对二疏的人生态度极为赞赏,曾在《咏二疏》中感叹“谁云其人己?久而道弥著”,尽管时代不同,但他们的精神却相通。由此可见,诗人饮酒,不仅是个人喜好,更与“知足”“知止”的人生智慧紧密相连。古人说“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陶渊明放弃了对外在功名的追逐,转而追求内心与自然合一、“法天贵真”的精神境界。从这个角度来看,陶渊明的饮酒之举,正是以“有所不为”的狷者姿态,认为他们的精神历经岁月沉淀愈发彰显价值。

4. 作品点评

诗人对二疏的人生态度推崇备至,在《咏二疏》中曾言二疏虽已远去,但其精神随着时间推移愈发彰显。他与二疏虽身处不同时代,却有着相通的精神追求,这种共鸣使得诗人的饮酒行为,与“知足”“知止”的哲学思考紧密相连。古人云“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诗人摒弃了对功名利禄的追逐,转而追求内心的自然本真,回归“法天贵真”的精神境界。从这个角度来看,陶渊明对酒的喜爱,本质上是以“狷者”有所不为的态度饮酒,为后世树立了独特的精神范本。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曹植《寡妇诗》

下一篇:魏晋·曹植《盘石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