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皇集南岳":凤凰在南岳集结,
# 南岳:南方的丹穴山,传说凤凰这种神鸟生长于南方的丹穴山,非梧桐树不栖息,非竹子的果实不吃。,凤皇:即凤凰。
"徘徊孤竹根":他们在枯败的竹林处徘徊不前。
"于心有不厌":我的心不气馁,
# 厌:通“餍”,满足。
"奋翅凌紫氛":奋力的展翅凌驾于高空之上。
# 紫氛:高空,云霄。
"岂不常勤苦":我岂能不常常刻苦学习努力练习,
"羞与黄雀群":我把和黄雀为伍当作耻辱。
# 黄雀:比喻俗士或以闲散自适者。
"何时当来仪":什么时候才有杰出人物的降临,
# 来仪:“凤凰来舞而有容仪”的简称,意思是说,凤凰这样的神鸟(指代英才志士),何时才能不再疲于奔命,从容施展才能呢?
"将须圣明君":就要等到我面见君主。
东汉末年诗人,“建安七子”之一
刘桢(?~217),东汉末年诗人。字公干,东平宁阳(今属山东)人。建安初归曹操,曾任司空军谋祭酒、丞相掾属、五官中郎将文学等职。刘桢是“建安七子”之一,与曹植并称“曹刘”。其诗文兼善,尤擅长写五言诗。其作品流传很少,内容多为酬答亲朋、抒写个人抱负,诗风爽朗刚劲。曹丕在《与吴质书》中称他“妙绝时人”,钟嵘赞其“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气跨俗”。代表作有《赠从弟》3首、《赠徐干》。明人辑有《刘公干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诗人托物言志的五言古诗。以凤凰栖南岳、凌紫氛,不屑与黄雀为伍,期待圣明君来仪,展现其高洁志向与远大抱负,表达对从弟坚守本心、建功立业的劝勉及对明主的渴望。
2. 写作手法
比喻:诗中以凤凰自喻,将高洁品格与远大志向具象化。凤凰“非梧桐不栖”的习性象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奋翅凌紫氛”的姿态比喻超越凡俗的追求,“羞与黄雀群”的对比强化孤高气节。诗人借神鸟意象,既表达对从弟的期许,也暗含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使情志表达更含蓄生动。反问:“岂不常勤苦?”的反问,以诘问语气强调凤凰选择艰难道路的必然性。表面是对凤凰“奋翅凌紫氛”的诘难,实则突显其不屑平庸、坚守高洁的决绝。这一反问既呼应前文对凤凰习性的铺垫,又为后文“羞与黄雀群”的宣言蓄势,使情感表达更具冲击力。
3. 分段赏析
“凤凰集南岳,徘徊孤竹根”,诗的开篇便勾勒出凤凰的不凡栖居。它选择栖息在巍峨的南岳,在孤竹的根部悠然徘徊。南岳的崇高、孤竹的清寂,暗示凤凰生来便与凡俗不同,其栖息地便自带高洁气质,仿佛在告诉世人,它的追求绝非庸常之物可比,为凤凰的出场奠定了超凡脱俗的基调。“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进一步展现凤凰的内心世界与行动。它对现有的栖息环境并不满足,心中怀有更远大的志向。“奋翅”一词充满力量感,仿佛能看到凤凰振翅而起的雄姿;“凌紫氛”则描绘出它直冲云霄、穿越紫霞的豪迈画面。这两句突出凤凰不愿困于一隅,一心追求高远境界的雄心壮志,将其不甘平庸、积极进取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以反问的形式道出凤凰的心声。难道它不知道展翅高飞会历经艰辛吗?当然知道,但它以与低飞的黄雀为伍为耻。这里将凤凰与黄雀对比,黄雀象征着目光短浅、安于现状的世俗之辈,而凤凰则代表着心怀大志、不屑与凡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士。诗人借凤凰之口,既解释了其选择“勤苦”之路的原因,也表达了对世俗庸人的轻蔑,凸显出一种坚守自我、孤高自许的品格。“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诗人以期待的口吻询问凤凰何时能降临人世,凤凰则明确回应需要圣明的君主出现。“来仪”典出凤凰“见则天下大安宁”的传说,这里既表达了凤凰对明主的期待,也暗含诗人对理想政治环境的向往。在乱世中,诗人渴望有圣明的君主能够识才用贤,让像凤凰一样的贤才得以施展抱负、造福天下。这两句不仅升华了凤凰的形象,使其从单纯的高洁象征升华为渴望济世的理想化身,也寄托了诗人自身对明主和清明世道的期盼。
上一篇:魏晋·曹摅《感旧诗》
下一篇:魏晋·曹丕《代刘勋妻王氏杂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