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泛东流水":河水缓缓地向东流去,
# 泛泛:水流貌。
"磷磷水中石":溪水清澈,水中的石头清晰可见。
# 磷磷:形容石头色彩鲜明。
"蘋藻生其涯":苹藻这些水草在水边默默地生长,
# 蘋藻:一作苹藻。水草名,古人常采作祭祀之用。
"华叶纷扰溺":它们华美的枝叶在水中纷纷摇曳,有的还沉浸在水中。
# 华叶:花与叶。
"采之荐宗庙":采集它们可以用作宗庙祭祀,
"可以羞嘉客":可以进献给尊贵的宾客。
# 嘉客:佳客,贵宾。,羞:通“馐”。
"岂无园中葵":难道没有菜园中的冬葵这种珍贵的蔬菜可以用来进献吗?
"懿此出深泽":这是因为苹藻来自幽远的水泽,更加美好、可贵。
# 懿:美好。
东汉末年诗人,“建安七子”之一
刘桢(?~217),东汉末年诗人。字公干,东平宁阳(今属山东)人。建安初归曹操,曾任司空军谋祭酒、丞相掾属、五官中郎将文学等职。刘桢是“建安七子”之一,与曹植并称“曹刘”。其诗文兼善,尤擅长写五言诗。其作品流传很少,内容多为酬答亲朋、抒写个人抱负,诗风爽朗刚劲。曹丕在《与吴质书》中称他“妙绝时人”,钟嵘赞其“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气跨俗”。代表作有《赠从弟》3首、《赠徐干》。明人辑有《刘公干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中描绘了东流水边磷磷水中石旁生长的蘋藻,其华叶纷扰溺于清流,虽生深泽却可采来荐宗庙、羞嘉客,以对比园中葵突出蘋藻生于幽泽却高洁脱俗的特质。借咏蘋藻寄寓诗人在浑浊世道中坚守高洁坚贞品性的情怀,语言清丽,余韵袅袅。
2. 写作手法
景物描写:“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两句通过“泛泛”“磷磷”的叠词,生动描绘出涧水畅流、水中见石的幽凉清澈之景,为苹藻出场营造环境。映衬:“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两句写苹藻可用作祭享、进献贵宾的佳品,映衬出苹藻的美好风姿与可贵价值。设问:尾联以“岂无园中葵?”设问,通过疑问句式引发读者思考,突出后文对苹藻的赞叹,使诗意跌宕起伏。抑扬:“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前句举“百菜之主”园葵之珍以压苹藻,是为抑;后句赞苹藻之洁更胜园葵,是为扬。于问答、抑扬之中,愈加显得苹藻生于幽泽而高洁脱俗的可贵。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不直接写苹藻,而是先勾勒其生长环境之独特:“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泛泛”描摹涧水从容流淌之态,“磷磷”生动刻画石影在水波中闪烁的画面,为全诗定下清幽的基调。两句意象的组合,使读者仿佛目睹一脉幽凉澄澈的溪涧。三四句苹藻方才登场:“苹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这两句着墨于苹藻的丰茂之姿,描述其于清澈溪流之畔,枝叶繁盛,随风轻摇,呈现出一派清丽飘逸之美。诗人通过动静结合的笔法,将苹藻的灵动风姿展现得淋漓尽致。五六句“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并非实写采撷场景,而是通过苹藻作为祭祀佳品、待客美馔的身份,间接颂扬其品格。这种映衬手法的运用,使读者自然而然感受到诗人对苹藻美好品质的由衷赞叹之情。最后两句,诗人以一问一答作结:“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表面上是质疑园葵之珍,实质却暗含深意。通过先抑后扬的对比手法,诗人刻意抬高苹藻身价——作为"百菜之主"的园葵纵然珍贵,却不及这出自幽深水泽的苹藻高洁脱俗。全诗在问答与对比中收束,余韵深长,令人回味。
4. 作品点评
表面看来,这首诗通篇咏物,但诗中每一处精妙之处,实则都与从弟紧密关联:从弟虽出身寒微,诗人便以苹藻生长于幽深涧水为喻,称许其始终秉持高尚品格。作为一首咏物诗,作品蕴含着诗人对从弟的真诚劝勉和深切期许。"情意真切,韵味悠长,气韵超然",在建安时期众多赠友诗作中,这首诗确实能够卓尔不群,独树一帜。
# 格刚才劲,而并长于讽喻。
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隐秀》
# 诗题赠人,在很大程度上却是自喻自励。
现代易健贤刘桢和他的诗歌创作.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上一篇:魏晋·应璩《杂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