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èng
cóng
shī
sān
shǒu
èr

朝代:魏晋作者:刘桢浏览量:2
tíng
tíng
shān
shàng
sōng
zhōng
fēng
fēng
shēng
shèng
sōng
zhī
jìng
bīng
shuāng
zhèng
cǎn
zhōng
suì
cháng
duān
zhèng
níng
hán
sōng
bǎi
yǒu
běn
xìng

译文

高山上松树挺拔耸立,山谷间狂风瑟瑟呼啸。风声是多么的猛烈,松枝又是多么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直立。难道是松树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逐句剖析

"亭亭山上松":高山上松树挺拔耸立,

# 亭亭:高耸直立的样子。

"瑟瑟谷中风":山谷间狂风瑟瑟呼啸。

# 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风声一何盛":风声是多么的猛烈,

# 一何:多么。

"松枝一何劲":松枝又是多么的刚劲。

# 劲:刚劲。

"冰霜正惨凄":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

# 惨凄:凛冽、严酷。

"终岁常端正":松树的腰杆终年直立。

# 终岁:这里是指松树的腰杆。

"岂不罹凝寒":难道是松树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

# 罹凝寒:遭受严寒。罹:遭受。

"松柏有本性":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赠从弟诗三首(其二)》是东汉诗人刘桢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以松柏为描写对象,描绘了山上松树在山谷狂风、冰霜严寒中,依旧保持劲挺端正的姿态。主题上看似咏物,实则言志,借松柏坚贞高洁的品性,表达诗人对堂弟的勉励,希望其能坚守本心,不被外力左右,同时也有自勉之意。写作上运用比兴、托物言志等,先写自然景象,再引出深层寓意。首联以松和谷中风起笔,颔联突出风的强劲和松的刚劲,颈联展现环境恶劣与松的坚韧,尾联点明主旨。整首诗从表象深入到内在,蕴含着深远的寓意,气势豪迈,超凡脱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汉末年诗人,“建安七子”之一

刘桢(?~217),东汉末年诗人。字公干,东平宁阳(今属山东)人。建安初归曹操,曾任司空军谋祭酒、丞相掾属、五官中郎将文学等职。刘桢是“建安七子”之一,与曹植并称“曹刘”。其诗文兼善,尤擅长写五言诗。其作品流传很少,内容多为酬答亲朋、抒写个人抱负,诗风爽朗刚劲。曹丕在《与吴质书》中称他“妙绝时人”,钟嵘赞其“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气跨俗”。代表作有《赠从弟》3首、《赠徐干》。明人辑有《刘公干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东汉末年,天下动荡不安,刘桢虽历经波折,却凭借出众才学在家乡颇负盛名。年少时,他便展现出惊人的文学天赋,不仅能熟读经典如《论语》、《诗》,应答如流,更以文辞犀利著称。战乱之下,他背井离乡,辗转漂泊至许昌。身处动荡时代,刘桢深刻体会到社会的混乱与民生的疾苦,这不仅未让他消极厌世,反而激发了他积极向上的创作热情。《赠从弟》三首正是他在这一时期,将个人经历与情感融入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描绘了山上松树在凛冽狂风与严寒冰霜中,始终保持刚劲端正的姿态,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的坚韧。诗人借吟咏松柏高洁坚贞的品性,表达对堂弟坚贞自守、不为外力所屈的勉励,同时也寄托了自身坚守志向、不屈不挠的精神追求。

2. 写作手法

象征:“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以“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绘影绘声,简洁生动。“山上松”象征着具有高洁品质和坚贞气节的人,“谷中风”则象征着外界的恶劣环境和困难挫折。同时,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为下文赞颂松柏的品质做铺垫。对比:“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风的猛烈和松枝的刚劲,进一步渲染了松柏与恶劣环境抗争的氛围,也体现了诗人对松柏坚韧品质的赞美之情。此联在结构上,第三句诗顺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章法绵密,展开有序。托物言志:“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变换句式,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直接点明主题,托物言志,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表达了诗人希望堂弟像松柏一样,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坚守自己的本性,不被外界所动摇,同时也抒发了诗人自己对这种高尚品格的向往和追求。反问:“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一句中“岂不”的反问,强调松柏并非未遭遇严寒侵袭,而是凭借其内在本性抵御风霜,诗人借此直截了当地传递出自己对坚韧不屈精神品质的推崇,以及希望堂弟坚守本心、保持高尚节操的期许。

3. 分段赏析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亭亭”一词,生动地描绘出松的傲岸姿态,展现出一种“突兀撑青穹”的雄伟气象,让人联想到其坚韧不拔的品质。“瑟瑟”则逼真地摹拟出刺骨的风声,给人以寒冷、肃杀之感。同时,“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使其在恶劣环境的烘托下,愈发显得坚毅不凡。“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这两句加强了抒情的氛围,在松和风之间制造出强烈的冲突。两个“一何”强调了诗人感受的强烈,“盛”突出了谷风的猛烈,仿佛要横扫万木,展现出环境的恶劣;“劲”则凸显了松枝的刚劲,表现出松柏在狂风面前的坚韧不拔,“其奈我何”的刚挺难摧,诗人的感情倾向也由此可见一斑。此外,第三句诗顺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章法绵密,展开有序。“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由风势猛烈进一步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环境愈发严酷。“正”字强调了此刻正是滴水成冰、万木凋零的凄寒严冬,而松柏却“终岁常端正”,依旧端然挺立、正气凛然,不减春日青苍之色。通过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诗的意境格外高远,格调更显得悲壮崇高,松树品性的价值也更加凸显出来。“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最后两句变换句式,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引导读者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岂不罹凝寒?”以反问的形式,强调了松柏并非不遭受严寒的侵袭,而是因为它们具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所以能够在严寒中保持挺立,这一问一答,吐语沉着,戛然收笔,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4. 作品点评

《赠从弟三首(其二)》虽以赠亲为题,却未直言兄弟之情,然而字里行间所传达的深厚情谊与真挚关怀,仍能让读者深切感知,与诗人产生强烈共鸣。诗中采用象征手法,以挺拔坚韧的松树喻指自身的志向、品格与期许。刘桢深知直抒胸臆易流于直白,故而借松树的坚贞高洁含蓄表意,既以此自励,亦寄寓对从弟的劝勉与期望。通篇未提兄弟情谊,却以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使诗歌韵味悠长,引人深思回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可见,刘桢文学创作的贡献之大。

南北朝钟嵘《诗品序》

# 格刚才劲,而并长于讽喻。

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隐秀》

# 诗题赠人,在很大程度上却是自喻自励。

现代易健贤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曹摅《赠韩德真诗》

下一篇:魏晋·徐干《室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