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谓相去远":谁说我们相隔很远,
"隔此西掖垣":我们之间只横亘着一道宫墙。
# 西掖垣:指西掖门的宫墙。西掖,是中书的别称,徐干当时在此供职,与刘桢被关押之地北寺狱仅一墙之隔。
"拘限清切禁":拘束限制在这皇家禁地,
# 禁:天子居住的地方,非侍御之臣不得入。,清切:关切。,拘限:拘束,限阻。
"中情无由宣":心中的感情无法宣泄。
# 宣:发泄。
"思子沉心曲":想念你的心情埋藏在心底,
# 沉心曲:中心深处感到非常沉重。,子:指徐干。
"长叹不能言":长吁短叹无法明言。
"起坐失次第":饮食起居因想你失去常规,
"一日三四迁":因为想念你而坐立不安。
# 迁:移动。以此两句写因为想念对方而坐立不安。
"步出北寺门":经常走出居住的官舍,
# 北寺门:官府的北门。
"遥望西苑园":向西遥望你所在的西苑。
# 西苑园:指邺城的西园,即曹植《公宴诗》“清夜游西园”的西园。
"细柳夹道生":柳枝婀娜夹道而栽,
"方塘含清源":一方池塘清波荡漾。
# 清源:清流。,方塘:犹谓大塘。《广雅·释诂》:“方,大也。”
"轻叶随风转":树叶随风轻轻飘转落下,
"飞鸟何翻翻":孤鸟在天空来回盘旋。
# 翻翻:鸟飞翔的样子。
"乖人易感动":离别的人容易为景物所感,
# 乖人:离群之人,这里是诗人自指。
"涕下与衿连":不禁泪下沾湿了衣衫。
# 衿:衣襟。
"仰视白日光":抬头仰望万里晴空,
# 白日:喻曹操。
"皦皦高且悬":太阳高悬光芒洁白。
# 皦皦:洁白。
"兼烛八纮内":万物都感受到太阳的温暖,
# 八纮:天地之间,这里指天下。《淮南子·地形训》“九州之外乃有八殡”,“八殡之外而有八纮”,“八纮之外乃有八极”。,烛:照。
"物类无颇偏":没有遗漏之处。
# 无颇偏:没有遗漏之处。本句喻含着对曹操功业的赞扬。,物类:万物诸类。
"我独抱深感":只有我独自一人感到被遗弃,
"不得与比焉":不能与太阳(实指曹操)亲近,又指不能与你相亲近。
# 比:紧靠,亲近。此处有两层意思,既指不能与太阳(实指曹操)亲近,又指不能与徐干相亲近。
东汉末年诗人,“建安七子”之一
刘桢(?~217),东汉末年诗人。字公干,东平宁阳(今属山东)人。建安初归曹操,曾任司空军谋祭酒、丞相掾属、五官中郎将文学等职。刘桢是“建安七子”之一,与曹植并称“曹刘”。其诗文兼善,尤擅长写五言诗。其作品流传很少,内容多为酬答亲朋、抒写个人抱负,诗风爽朗刚劲。曹丕在《与吴质书》中称他“妙绝时人”,钟嵘赞其“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气跨俗”。代表作有《赠从弟》3首、《赠徐干》。明人辑有《刘公干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诗,也是一首赠答抒情诗。通过描绘身陷囹圄的压抑与遥望友人却不得相见的痛苦,以自然意象与政治禁锢的对比,抒发了诗人因触怒权贵而遭囚禁的愤懑,以及对自由与公正的深切渴望。
2. 写作手法
对比:开篇“谁谓相去远,隔此西掖垣”以物理距离与心理隔阂的强烈反差,凸显诗人被拘禁的困境。看似仅隔宫墙,实则如天涯难越,强化了身心的不自由感。诗人描绘西苑园“细柳夹道生”“飞鸟何翻翻”等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柳枝舒展生长、落叶随风轻旋、飞鸟翱翔无拘。这些动态意象象征着生命本应拥有的舒展与活力。与自然意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诗人“起坐失次第,一日三四迁”的焦躁状态。柳枝的摇曳与诗人被“拘限”的窒息感、飞鸟的翻飞与诗人目光被禁令束缚的压抑,构成戏剧化的冲突。这种“万物自由”与“人身禁锢”的对比,为后文的泪崩(“涕下与衿连”)蓄积情感张力。太阳“兼烛八纮内,物类无颇偏”的普照万物,与诗人“独抱深感,不得与比焉”的孤立境遇形成强烈反差。这种对比凸显了诗人对现实不公的控诉。
3. 分段赏析
开头八句,“谁谓相去远,隔此西掖垣”以突然发问打破平静,形成强烈的心理冲击:明明与好友徐干仅隔一道宫墙(西掖垣指代徐干任职的官署),却因自己被囚禁于北寺狱而不得相见。这种实际距离的“近”与精神交流的“远”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诗人身体与精神的双重禁锢。刘桢在诗中坦言“中情无由宣”,正是因政治禁令彻底剥夺了他与外界沟通的权利。而徐干作为诗人最信赖的挚友——其性情淡泊、不慕名利,在建安文人群体中与刘桢志趣尤为相投——此刻近在咫尺却如隔天涯。当诗人最需要倾吐被囚的冤屈时,连唯一的心灵寄托也无法触及,这种“可望不可即”的绝望,将建安文人依附强权的生存困境具象化为一道冰冷的高墙。后世评价此句“以咫尺写天涯”,正是对专制权力扭曲人际关系的深刻揭示。“思子沉心曲,长叹不能言。起坐失次第,一日三四迁”四句,通过具体的行为描写,将内心的煎熬展现得淋漓尽致。“长叹不能言”化用屈原《九歌·湘夫人》的“思公子兮不敢言”,看似简单的沉默,实则是思念与冤屈交织到极致的表现——正如明代都穆所说“惟其不言,所以为思之深”。“起坐失次第”则与王粲《赠士孙文始》中的“我思弗及,载坐载起”异曲同工,精准刻画出诗人坐立难安、魂不守舍的状态。这种通过日常动作外化心理的手法,比直抒胸臆更具感染力。中间八句聚焦西苑园景致描写。困顿中的诗人走出北寺门,隔墙凝望徐干所在的西苑园——看似仅有一墙之隔,却因拘禁成为不可逾越的屏障。在这种心理落差下,诗人以极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充满生机的画面——道旁细柳随风轻摆,方塘水波清亮如镜,落叶飘旋如舞,飞鸟展翅翻飞。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万物得其时”的自然律动。柳枝的“夹道生”暗含生长空间的开阔,与诗人被“拘限”的狭小囚室形成对比;飞鸟的“翻翻”翱翔,更反衬出诗人身困牢狱的窒息感。这种“自然自由”与“人身禁锢”的冲突,在“乖人易感动,涕下与衿连”中达到顶点。所谓“乖人”,既指诗人因耿直触怒权贵的“不合时宜”,也暗示其精神世界与专制现实的格格不入。当高傲倔强的刘桢目睹草木鸟兽尚能顺应本性,自己却因坚守尊严沦为囚徒,只能以“涕下连衿”的泪水,完成对曹氏强权最沉默的抗争。结尾六句以隐晦却有力的对比,抒发了诗人对不公命运的控诉。“仰视白日光,皦皦高且悬”表面赞颂太阳高悬天际、普照万物(“兼烛八纮内,物类无颇偏”),实则暗讽曹操的偏狭——连自然界都遵循公正法则,而曹氏却因刘桢“平视甄氏”的微小过失(实为礼节性失误),险些将他处死(后改判苦役)。诗人将曹氏与太阳、自身遭遇与万物生存权进行双重对比:太阳无私滋养众生,曹氏却因个人好恶草菅人命;草木鸟兽尚能自由生长,自己却因坚守尊严沦为囚徒。这种落差让“我独抱深感,不得与比焉”的慨叹更具冲击力,看似平静的陈述下涌动着被强权践踏的悲愤。刘桢没有直接抱怨冤屈,也没有点名批判曹操的偏私,而是借自然意象完成对暴政的审判。钟嵘评其诗“贞骨凌霜”,正是指这种以隐忍对抗强权的精神——如同冰层下的暗流,沉默却蕴含颠覆性力量。这种表达方式既规避了政治风险,又让读者自然体会到诗人的悲愤。
4. 作品点评
刘桢的诗歌成就备受推崇,钟嵘在《诗品》中评价其“自陈思以下,桢称独步”,认为其诗风虽辞藻稍逊(“气过其文,雕润恨少”),但凭借刚健风骨足以在曹植之后独树一帜。这种评价源自刘桢作品中贯穿的“清正之气”——他即使遭受政治迫害(如因平视甄氏被罚作苦役),也始终以诗歌为精神武器,既非隐忍屈从,亦不谄媚逢迎,而是将愤懑转化为艺术表达。
# (《赠徐干》)直而不迫。难乎其不迫也。“细柳夹道生”以下二十字,谢客疑神授者,此乃白日得之,讵不欣幸?
明末清初文学家、思想家王夫之《船山遗书》
上一篇:魏晋·应玚《别诗》
下一篇:魏晋·曹植《甘露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