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皇集南岳":凤凰生于南方的山岳,
# 南岳:南方的丹穴山,传说凤凰这种神鸟生长于南方的丹穴山,非梧桐树不栖息,非竹子的果实不吃。,凤皇:即凤凰。
"徘徊孤竹根":即便竹子凋零也不肯离去。
"于心有不厌":它不满于这样的(世道)败坏,
# 厌:通“餍”,满足的意思。
"奋翅凌紫氛":奋翅排空直上重霄。
# 紫氛:高空,云霄。
"岂不常勤苦":并非它不知身体辛苦,
"羞与黄雀群":只是羞于与毫无节操之类合污。
# 黄雀:比喻俗士或以闲散自适者。此指随波逐流没有执守的士人。《文选》李善注:“黄雀,喻俗士也。”
"何时当来仪":什么时候才能安然从容、一展风姿?
# 来仪:凤凰来舞而有容仪”的简称,意思是说,凤凰这样的神鸟(指代英才志士),何时才能不再疲于奔命,从容施展才能呢?
"将须圣明君":须得等到圣明君主出现的时候了吧。
东汉末年诗人,“建安七子”之一
刘桢(?~217),东汉末年诗人。字公干,东平宁阳(今属山东)人。建安初归曹操,曾任司空军谋祭酒、丞相掾属、五官中郎将文学等职。刘桢是“建安七子”之一,与曹植并称“曹刘”。其诗文兼善,尤擅长写五言诗。其作品流传很少,内容多为酬答亲朋、抒写个人抱负,诗风爽朗刚劲。曹丕在《与吴质书》中称他“妙绝时人”,钟嵘赞其“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气跨俗”。代表作有《赠从弟》3首、《赠徐干》。明人辑有《刘公干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诗,也是一首赠答诗、言志诗。诗歌以凤凰为喻,既勉励从弟树立凌云壮志、坚守高洁情操,也暗含自我勖勉,表达了对崇高志趣与理想政治环境的追求。
2. 写作手法
起兴:以凤凰比高洁之士,借凤凰“集南岳”“凌紫氛”的形象,兴起对超俗志趣的赞美。“凤凰”象征坚守理想、不屑流俗的品格,“黄雀群”则喻指庸常之辈,通过神鸟与凡鸟的对比,含蓄表达对高洁情操的追求。象征:以“奋翅凌紫氛”的凤凰动态,象征诗人对理想境界的不懈追求;“圣明君”象征清明政局,将个人抱负升华为对时代治世的渴望,使抽象情志具化为神鸟意象,含蓄而有力。托物言志:通过刻画其“集南岳”“徘徊孤竹根”的高洁栖居,“奋翅凌紫氛”的雄健姿态,以及“羞与黄雀群”的孤高心性,将凤凰升华为超俗拔群的人格象征。凤凰对“圣明君”治世的期待,实则是诗人对清明政局的向往与建功立业的理想投射,借神鸟的志节隐喻自身及从弟对高洁情操的坚守、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使抽象的情志在具象的神鸟形象中得到鲜明表达。用典:“凤凰集南岳,徘徊孤竹根”运用《诗经·大雅·卷阿》郑玄笺中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的典故,原典表明凤凰栖息、饮食皆有独特标准,彰显其不凡与高洁。作者在此直接借用该典故,以凤凰择南岳孤竹而居,展现凤凰习性的超凡脱俗,暗示自身对高洁品性与理想境界的追求,借凤凰形象自喻,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志。
3. 分段赏析
开篇两句便以“集南岳”“徘徊孤竹根”的静态勾勒,展现其迥异于凡鸟的栖居格调。诗中“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的笔触极具张力:前句以“不厌”二字暗拒世俗的物质满足,后句则以“凌紫氛”的动态画面,将凤凰振翅划破九霄紫霞的雄姿推至读者眼前——这不仅是对神鸟超越性灵的刻画,更隐喻着诗人对庸常生存的摒弃、对崇高境界的向往。“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二句,诗人巧妙援引《庄子·逍遥游》中鹍鹏与“学鸠”、宋玉笔下凤凰与“蕃篱之鷃”的寓言对照,以“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的反问句式,借凤凰之口发出掷地有声的回应。“勤苦”二字道尽理想追求者的艰辛,却以“羞与黄雀群”的断然决绝,彰显出不屑与世俗同流的孤高气节。这种对“黄雀”般庸众的轻蔑,实则是建安文人“梗概多气”精神的鲜明写照。诗的结句以人鸟问答的奇幻构思别开生面:“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凤凰来仪”化用《尚书》“箫韶九成,凤皇来仪”的治世瑞象,将神鸟的降临与“圣明君”的出现紧密联结。这一问一答,既延续了凤凰作为“羽虫之长”的祥瑞属性,又将个体的理想抱负升华为对清明政局的集体期待。当凌空远去的凤凰以“将须圣明君”作答时,万里云空仿佛回荡着建安士人对建功立业的热切呼唤,其声震云霄的壮怀,恰如刘桢笔下凤凰的翅影,在乱世的苍穹下划开一道理想主义的璀璨光芒。
上一篇:汉·崔骃《车左铭》
下一篇:汉·佚名《丁令威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