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èng
cóng
sān
shǒu
èr

朝代:汉作者:刘桢浏览量:2
tíng
tíng
shān
shàng
sōng
zhōng
fēng
fēng
shēng
shèng
sōng
zhī
jìn
bīng
shuāng
zhèng
cǎn
zhōng
suì
cháng
duān
zhèng
níng
hán
sōng
bǎi
yǒu
běn
xìng

译文

高耸直立的松树在山巅,山谷中呼啸着刺骨寒风。风声多么猛烈,松枝却如此刚劲。冰霜正冷酷凄寒,整年都挺拔端正。难道不怕严寒侵袭吗?松柏自有其本性。

逐句剖析

"亭亭山上松":高耸直立的松树在山巅,

# 亭亭:高耸的样子。

"瑟瑟谷中风":山谷中呼啸着刺骨寒风。

# 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风声一何盛":风声多么猛烈,

# 一何:多么。

"松枝一何劲":松枝却如此刚劲。

"冰霜正惨凄":冰霜正冷酷凄寒,

# 惨凄:凛冽、严酷。

"终岁常端正":整年都挺拔端正。

"岂不罹凝寒":难道不怕严寒侵袭吗?

# 罹凝寒:遭受严寒。罹,遭受。

"松柏有本性":松柏自有其本性。

# 本性:固有的性质或个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赠从弟三首(其二)》是东汉诗人刘桢创作的一首五言咏物诗,属两汉时期作品。此诗以松柏为喻,通过描绘松树在狂风冰霜中傲然挺立的姿态,寄托诗人坚贞自守的志向。全诗采用比兴手法,前四句“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以自然意象起兴,通过山松与谷风的强烈对比,凸显松树的刚劲;中段“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转写环境严酷与松树恒常不变的姿态;末句“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点明主旨,借松柏耐寒本性喻示人当坚守气节。诗歌运用问答收束的结构,由物及人层层递进,语言质朴却气韵刚健,通过物象与人格的深层映射,在咏物传统中注入刚正不阿的精神内核,形成托物言志的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汉末年诗人,“建安七子”之一

刘桢(?~217),东汉末年诗人。字公干,东平宁阳(今属山东)人。建安初归曹操,曾任司空军谋祭酒、丞相掾属、五官中郎将文学等职。刘桢是“建安七子”之一,与曹植并称“曹刘”。其诗文兼善,尤擅长写五言诗。其作品流传很少,内容多为酬答亲朋、抒写个人抱负,诗风爽朗刚劲。曹丕在《与吴质书》中称他“妙绝时人”,钟嵘赞其“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气跨俗”。代表作有《赠从弟》3首、《赠徐干》。明人辑有《刘公干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赠从弟三首(其二)》是东汉诗人刘桢创作的五言诗。刘桢身处汉末乱世,因战乱漂泊至中原许昌,目睹社会动荡、民生凋敝,其文才虽早负盛名却仕途坎坷。面对"的时代困境,他既未消沉厌世,反以松柏自喻,在诗中借物言志,既勉励堂弟坚守气节,亦抒发自身在逆境中保持刚正“世积乱离、风衰俗怨”性的精神追求。诗歌创作与其“警悟辩捷”的个性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直接相关,通过咏物与抒怀的交织,形成乱世中文人抗争与坚守的双重精神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赠从弟三首(其二)》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言志诗。诗歌以青松为核心意象,通过“亭亭”写其孤高姿态,“瑟瑟”摹风声肃杀,构建谷中风啸与山上青松的空间对立,强化物象冲突的张力。全诗以简劲描述替代繁复铺陈,通过意象层叠(风、霜、松)与句式跌宕(四言问答收尾),在质朴语言中凝练出刚健风骨,形成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浑然统一。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松柏有本性”以收束,突破咏物表层,直指精神内核——松树历经“风声”“冰霜”的摧折仍“常端正”,实为诗人借松柏之“不凋”本性,喻示自身在乱世中坚守气节的志向。借景抒情:​​“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以“亭亭”(视觉高洁)与“瑟瑟”(听觉凛冽)的感官叠加,构建谷中风啸与山上青松的空间对立,暗含诗人对现实困境的警觉。将自然时序的残酷转化为对坚贞品格的礼赞,实现借景抒情的递进升华。反衬:以风势之狂暴反衬松枝之刚劲,前两联中“瑟瑟谷中风”与“亭亭山上松”形成环境与主体的强烈对照;“风声一何盛”极言风之摧折,“松枝一何劲”则凸显松之傲立,以风之暴烈反衬松之坚韧。后文“冰霜正惨凄”更以酷寒环境强化反衬效果,突显“终岁常端正”的松之劲节,使刚健气格具象可感。象征:借松柏意象象征坚贞气节,通篇以松喻人。首句“亭亭”状其挺拔,暗含君子风骨;尾联设问“岂不罹凝寒”,以松柏“有本性”的决绝回答,将自然物象升华为精神品格的象征。全诗以松之抗风霜喻士之守节操,物我交融间完成对气节的礼赞,契合汉末士人重气节的时代精神。

3. 分段赏析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以“亭亭”摹松之孤直傲岸,视觉上凸显其挺拔之姿;“瑟瑟”拟风声之凛冽,听觉上强化肃杀氛围。通过“山上”与“谷中”的空间对立,构建松树与狂风的对抗场域,为托物言志埋下伏笔。“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连用“一何”强化语气,以“盛”(风势之暴)与“劲”(松枝之刚)的物理对抗,隐喻精神层面的较量。“风声”与“松枝”的意象冲突,将自然现象升华为人格抗争的象征,章法上形成回环呼应。“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由动态风势转向静态冰霜,时间维度从瞬时延展至“终岁”,空间场景从局部扩展至全域。“惨凄”环境与“端正”姿态的时空对照,通过严酷外境反衬松品恒常,深化物性与人性的同构关系。“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收束全篇,突破咏物表层。“罹凝寒”呼应前文风霜意象,却以“本性”将自然现象凝练为精神本质。

4. 作品点评

《赠从弟三首(其二)》以松树为象征载体,通过“亭亭”“劲”“端正”等意象,将自然物性升华为人格精神。诗人不直言兄弟情谊,却借松柏“岁寒不凋”之性,暗含对从弟坚守气节的期许,形成“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含蓄表达。陈柞明以“翠峰插空,高云曳壁”评其风骨,恰切道出诗歌以简劲白描勾勒物象特质、以层递结构深化精神内核的艺术特色。全诗以松喻人,通过“风-松”“霜-松”的意象对抗,将自然时序的残酷转化为人格恒常的礼赞,在咏物传统中注入刚健气骨。刘桢自身“挺挺自持”的气节,使其笔下松柏摆脱“无情之物”的局限,成为“高风跨俗”的精神图腾,展现出建安文人特有的生命力度与艺术自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可见,刘桢文学创作的贡献之大。

南北朝钟嵘《诗品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扬雄《河东赋》

下一篇:汉·王粲《从军诗五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