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寻归路":从千里之外寻找回家的路途,
# 千里寻归路:“千里”二句:描绘诗人回家途中渡河的情况。
"一苇乱平源":多希望踩着一根芦苇就能横渡黄河。
# 平源:诗中指黄河。,乱:横渡。,一苇:典出《诗经·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通波连马颊":波涛连通马颊支流,
# 马颊:马颊河,上宽下窄,形如马颊,是唐代为分泄黄河洪水而开挖的,流经河南、河北,在山东入渤海。
"迸水急龙门":激流奔涌冲击着龙门险滩。
# 龙门:即禹门口,在今山西河津西北,为黄河晋陕峡谷的南端出口。
"照日荣光净":水面上五彩云气耀眼,
# 照日荣光净:“照日”二句:描绘黄河波浪翻涌之状。荣光,五彩云气,古人认为是吉祥之兆。
"惊风瑞浪翻":吉祥的浪花随风翻涌。
"棹唱临风断":晚风夹杂着船中棹歌,
# 棹唱临风断:“棹唱”二句:描写诗人听到的船中棹歌与林中樵歌。棹唱,即棹歌,行船之人所唱的歌。
"樵讴入听喧":耳边回荡着林中樵歌。
# 樵讴:樵歌,砍柴之人唱的歌。
"岸迥秋霞落":岸边辽阔夜空上的晚霞逐渐消散,
# 迥:远。
"潭深夕雾繁":深潭水面上的积雾愈加浓厚。
"谁堪逝川上":谁能忍受在流逝的河水之上漂泊,
# 逝川:流逝的河水,常用来比喻时间、生命等。典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日暮不归魂":客魂在日暮依然不能归家。
# 不归魂:即客魂,此处是诗人自指。
“初唐四杰”之一
骆宾王(619?~684后),唐代文学家。字观光,又称洛临海,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曾任临海丞。后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或说被杀,或说为僧。七岁能诗,有“神童”之称,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骆宾王的诗以七言歌行见长,多感慨悲愤之词。其五言律诗也时有佳作,托物兴怀。他又善骈文,名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锋芒毕露,慷慨激昂,语言晓畅,感情充沛,气势俊逸。代表作品有《帝京篇》《畴昔篇》《在狱咏蝉》等。著有《骆宾王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写景诗。诗中描绘了晚渡黄河时所见的雄浑壮阔之景,如黄河水势的激荡、云彩与浪花的动态,还从声音角度描写了船中棹歌、林中樵歌。诗人借这些景象,含蓄地表达了自身羁旅途中的复杂情感,既有对黄河壮美景色的赞叹,也蕴含着淡淡的归思与愁绪。
2. 写作手法
夸张:“千里寻归路”,以“千里”极言归途之漫长遥远,夸大行程距离,生动体现出诗人归乡路途的艰辛与漫长,强化了急切盼归又路途茫茫的复杂心境。景物描写:“通波连马颊,迸水急龙门”,对黄河水势进行刻画,“连”“急”字展现出黄河水流的浩渺与湍急;“照日荣光净,惊风瑞浪翻”,从阳光照耀下的水波与被疾风吹动的浪花着笔,使黄河景色富有动态感;“岸迥秋霞落,潭深夕雾繁”,描绘出岸边秋霞渐落、深潭夕雾弥漫的景象,借不同时段的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寂寥的氛围,情景交融,衬托出诗人羁旅在外的孤寂以及对归乡的渴望。
3. 分段赏析
“千里寻归路,一苇乱平源”:开篇运用夸张手法,“千里”极言归途之遥,生动地表达出诗人对渡过黄河、回归家乡的强烈渴望。“一苇”则以小衬大,凸显黄河的浩渺,同时也暗示了诗人渡河的渺小与艰难,在宏大的自然面前,更添归心似箭的急切。“通波连马颊,迸水急龙门”:这两句聚焦黄河水势。诗人选取“马颊”“龙门”这两个极具代表性的黄河景观,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黄河水势的激荡。“连”“急”二字,生动展现出黄河水奔腾不息、汹涌澎湃的气势,尽显黄河冠绝天下的气概。“照日荣光净,惊风瑞浪翻”:从视觉角度描写黄河上的云彩与浪花。阳光照耀下,黄河波光粼粼,云彩与浪花相互映衬,“净”“翻”二字使黄河的形象更加具体可感,描绘出一幅动态的黄河图景,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黄河的壮美。“棹唱临风断,樵讴入听喧”:从听觉入手,捕捉船中棹歌、林中樵歌。在夜色中,这些声音为画面增添了灵性。“断与“喧”形成对比,既写出了棹歌在风中时断时续的缥缈,又突出了樵歌传入耳中的喧闹,以声衬静,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岸迥秋霞落,潭深夕雾繁”:诗人将画面向远处延伸,“迥”“深”拓展了空间感,“秋霞”“夕雾”点明时间为傍晚,渲染出一种深邃、悠远的意境,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谁堪逝川上,日暮不归魂”:此句呼应开头,笔锋一转,化用孔子“逝者如斯夫”的典故,感叹时光如逝水,日暮时分却仍不能归乡,流露出诗人对时光蹉跎的无奈和归乡不易的惆怅,情感真挚而深沉。
4. 作品点评
《晚渡黄河》是骆宾王诗作作品。它展现了初唐诗歌在写景抒情方面的独特魅力。诗人渲染意象,浓墨重彩地勾勒出一幅雄浑大气的黄河夜色图,同时融入渔舟唱晚、樵歌喧道的画面,动静结合,使诗歌画面完整且美不胜收,增添了韵律之美。写作笔法看似粗犷,实则意蕴悠长。诗中对黄河水势、光影、声音等多角度描写,使黄河的形象立体丰满。虽情感描绘含蓄,但通过景物描写,将羁旅愁思与对时光的感慨巧妙融入其中。
#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的特点,体现了作者描摩景物时惯用的那种高度概括和大开大合的手法。重笔浓抹,景象壮阔,粗粗看去,似嫌雕饰不足,仔细玩味,才觉含意隽永。诗人通过水势、夕阳、晚风、落霞和夜雾组成的画面,已是绚丽多姿,内涵丰富。但还加上一组渔舟唱晚、樵歌喧道的镜头,这样不仅使画面有一种超越时空的立体感,而且还增添了音乐美。既增韵味,也添情趣。
现代浙江师范大学原校长、教授骆祥发《骆宾王诗评注》
上一篇:唐·李峤《日》
下一篇:唐·李昂《上元日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