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未云远":我踏上旅途其实没走多远,
# 云:语助词,无意义。,行:指行役。
"回顾惨风凉":回望来路时寒风刺骨心发凉。
# 惨风:悲凉之风。
"春燕应节起":春天的燕子按时节振翅,
# 起:指飞来。,应节:适应节令。,春燕:春天的燕子。
"高飞拂尘梁":轻快掠过积灰的旧房梁。
# 尘梁:落满灰尘的屋梁。
"边雁悲无所":边塞孤雁哀鸣无处依傍,
# 无所:无处所,没有停息之处。,边雁:边疆的大雁。
"代谢归北乡":陆续北飞归故乡。
# 代谢:更迭,交替。指群接着一群,陆陆续续。
"离鹍鸣清池":离群的鹍鸟在寒潭悲啼,
# 离鹍:离群的鹍鸡。鹍,鹍鸡,似鹤之鸟。
"涉暑经秋霜":历经夏暑与秋霜。
"愁人难为辞":满怀愁绪却难诉衷肠,
# 愁人:诗人自指。
"遥遥春夜长":漫漫春夜竟比岁月漫长。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杂诗十二首(其十一)》是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春燕”“边雁”“离鹍”等自然生物依时而归的景象,对比诗人“我行未云远”却迟迟不得归的处境,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与无奈情怀。诗中回环着一种犹豫徘徊、难以言说的情感,营造了一种孤独与惆怅的氛围,体现了陶渊明在归隐生活中对故乡的眷恋与对人生境遇的感怀。
2. 分段赏析
“我行未云远,回顾惨风凉。”这两句开篇点明诗人的行旅状态与内心的孤独。“我行未云远”表现了诗人虽未远行,却已感受到离别的沉重;“回顾惨风凉”则通过“惨风凉”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对过往的回顾与对现实的怅惘。这两句语言凝练,情感深沉,为全诗奠定了孤独与忧愁的基调。“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这两句描写了春燕的活动,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节律。“春燕应节起”表现了春燕顺应时节而飞的自然规律;“高飞拂尘梁”则通过“高飞”与“拂尘梁”的描写,展现了春燕的自由与灵动。这两句语言清新,意境优美,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观察。“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这两句描写了边雁的迁徙,寄托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边雁悲无所”表现了边雁在迁徙中的孤独与无奈;“代谢归北乡”则展现了边雁回归北方的自然规律。这两句通过边雁的迁徙,隐含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境遇的感慨。“离昆鸣清池,涉暑经秋霜。”这两句描写了离昆的活动,展现了生命的坚韧与无常。“离昆鸣清池”表现了离昆在清池中的鸣叫,展现了自然的生机;“涉暑经秋霜”则通过“暑”与“秋霜”的对比,展现了离昆经历季节变化的坚韧。这两句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生命与自然的深刻观察。“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这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思。“愁人难为辞”表现了诗人因愁绪而难以言说的状态;“遥遥春夜长”则通过“遥遥”与“长”的描写,展现了春夜的漫长与孤寂。这两句语言深沉,情感真挚,是全诗情感的高潮,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怀。
# 十二首中愁叹万端,第八首专叹贫困,余则慨叹老大,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
不详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
# “不能静”,措辞最妙。“不燥”,字奇。”“素标”二字,甚奇。
不详龚望《陶渊明集评议》
上一篇:魏晋·陆机《鞠歌行》
下一篇:魏晋·曹植《平陵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