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ǎn
àn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zǎo
nián
qín
juàn
kàn
shū
wǎn
suì
bēi
shāng
chū
lèi
duō
yǎn
sǔn
zhī
dōu
bìng
chéng
fāng
hūn
zhà
dēng
jiāng
miè
zhāo
àn
cháng
jìng
wèi
qiān
yào
wàn
fāng
zhì
wéi
yīng
xué
tóu
tuó

译文

我年轻的时候读书治学勤劳刻苦,晚年又因悲痛忧伤而流泪太多。损坏了眼睛还不知不觉,这都是咎由自取,病已造成,这才明白,此时后悔,又能如何。一到夜晚,两眼昏蒙,好像灯烛将要突然熄灭,一到早晨,两眼昏暗,视物模糊,如同一面铜镜未经擦光打磨。一切方药都已用过,可总是治不好,(欲去掉眼病的烦恼)唯一的办法应当是闭目静坐,学习头陀。

逐句剖析

"早年勤倦看书苦":我年轻的时候读书治学勤劳刻苦,

"晚岁悲伤出泪多":晚年又因悲痛忧伤而流泪太多。

"眼损不知都自取":损坏了眼睛还不知不觉,这都是咎由自取,

"病成方悟欲如何":病已造成,这才明白,此时后悔,又能如何。

"夜昏乍似灯将灭":一到夜晚,两眼昏蒙,好像灯烛将要突然熄灭,

"朝暗长疑镜未磨":一到早晨,两眼昏暗,视物模糊,如同一面铜镜未经擦光打磨。

# 镜未磨:唐代的镜子为铜质,未经磨光刨平,照出的影像则模糊不清。

"千药万方治不得":一切方药都已用过,可总是治不好,

"唯应闭目学头陀":(欲去掉眼病的烦恼)唯一的办法应当是闭目静坐,学习头陀。

# 头陀:梵语。佛教僧侣中苦行者,呼为头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眼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当时白居易被任命为苏州刺史,次年春天不慎坠马受伤,初夏才稍有好转,不久又患了严重的眼疾。这首诗通过诗人自身的经历,抒发了对眼疾的无奈与悔悟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眼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感怀诗。诗中描绘了诗人早年因勤奋读书而损伤眼睛,晚年又因悲伤流泪加重了眼疾。诗人意识到眼疾是长期用眼过度的结果,但直到病情加重才深感悔悟。诗中“夜昏乍似灯将灭,朝暗长疑镜未磨”生动地描绘了视力模糊的痛苦,而“千药万方治不得,唯应闭目学头陀”则表达了诗人对眼疾难以治愈的无奈,只能通过闭目养神来寻求心灵的慰藉。

2. 写作手法

对比:“早年勤倦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中诗人将早年的“勤倦看书苦”与晚年的“悲伤出泪多”进行对比,突出了长期用眼过度导致眼疾的因果关系,同时也表现了人生不同阶段的苦楚。拟人:“夜昏乍似灯将灭,朝暗长疑镜未磨”,将眼睛的模糊感拟人化为灯光将灭和镜子未磨的状态,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视力模糊的痛苦。夸张:通过“千药万方治不得”夸张地表达了眼疾的严重性和难以治愈的特点,突出了诗人对健康的无奈。

3. 分段赏析

首联:“早年勤倦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诗人回忆早年因勤奋读书而过度劳累,导致视力受损。晚年后,又因悲伤而频繁流泪,进一步加重了眼疾。这一联通过对比早年和晚年的经历,揭示了眼疾的成因,也表达了诗人对健康受损的无奈。颔联:“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诗人反思自己的眼疾,意识到这是长期用眼过度的结果。然而,直到病情严重时才真正明白这一道理,但为时已晚。这一联通过“病成方悟”表达了诗人对健康受损的悔悟,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奈。颈联:“夜昏乍似灯将灭,朝暗长疑镜未磨。”诗人通过生动的比喻,描绘了视力模糊的痛苦。夜晚时,眼前一片昏暗,仿佛灯光即将熄灭;清晨时,视线模糊,怀疑镜子尚未擦拭干净。这一联通过拟人化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眼疾带来的不便和痛苦。尾联:“千药万方治不得,唯应闭目学头陀。”诗人意识到眼疾难以治愈,即使尝试了无数的药物和方法也无济于事。于是,他决定闭目养神,学习苦行僧的修行方式。这一联通过“千药万方治不得”夸张地表达了眼疾的严重性,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健康的无奈和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商隐《早起》

下一篇:唐·曹邺《成名后献恩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