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师有遗训":先师孔子留遗训,
# 遗训:前人遗留下来的训示、教诲。,先师:称孔子。
"忧道不忧贫":忧心大道不能行之天下,而不以个人的贫困为忧。
# 忧道不忧贫:这是《论语·卫灵公》中孔子的话:“子曰:君子忧道不忧贫。”意思是说:君子只忧愁治国之道不得行,不忧愁自己生活的贫困。
"瞻望邈难逮":仰慕高论难企及,
# 逮:及。,邈:遥远。,瞻望:仰望。
"转欲志长勤":转思立志长耕耘。
# 长勤:长期劳作。勤,劳。
"秉耒欢时务":农忙时节心欢喜,
# 时务:及时应做的事,指农务。,耒:犁柄,这里泛指农具。,秉:手持
"解颜劝农人":笑颜劝勉农耕人。
# 解颜:面呈笑容。劝:勉。
"平畴交远风":远风习习来平野,
# 交:通。,平畴:平旷的田野。畴,田亩。
"良苗亦怀新":秀苗茁壮日日新。
"虽未量岁功":一年收成未估量,
# 岁功:一年的农业收获。
"即事多所欣":劳作已使我开心。
# 即事:指眼前的劳动和景物。
"耕种有时息":耕种之余有歇息,
"行者无问津":没有行人来问津。
# 津:津:渡口。,行者:行者:行人。
"日入相与归":日落之时相伴归,
# 相与:相伴,一道,指与农夫。,日入:太阳落山。
"壶浆劳新邻":取酒慰劳左右邻。
# 劳:慰劳。,壶浆:指酒。
"长吟掩柴门":掩闭柴门自吟诗,
# 柴门:以树枝、木头做成的门。,掩:关,合。,长吟:长声吟咏
"聊为陇亩民":姑且躬耕做农民。
# 陇亩民:田野之人。陇,同“垄”,田垄。,聊:姑且。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是陶渊明创作的田园组诗中的第二首诗。此诗以春耕场景起兴,借孔子“忧道不忧贫”之志引出田园劳作之思。“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等句,以鲜活意象展现躬耕之趣与自然生机。诗人自比春秋隐士长沮、桀溺,在“行者无问津”的闲适画面中,暗喻时局无人践行济世之道,又以“聊为陇亩民”作结,袒露隐逸抉择的矛盾:既沉浸于田园生活的自足恬淡,又难掩未竟的济世抱负。
2. 写作手法
拟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中“良苗亦怀新”运用了拟人手法,将良苗赋予人的情感,说秧苗孕育着新的生机,实则是诗人看到自己劳动成果时内心喜悦的投射,生动地展现出田野的生机与活力,也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用典:“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一句化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的言论,借先师孔子的遗训,引出自己对人生道路的思考。同时“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运用了《论语・微子》中“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的典故,诗人以长沮、桀溺自比,说在耕作休息时没有像孔子那样“忧道不忧贫”的人来问路,言外之意是当今追逐利禄之徒众多,真正忧道之人难觅,既表达了对时俗的批判,也透露出自己对世道兴衰的一丝希冀。
3. 分段赏析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诗歌开篇,陶渊明提及先师孔子“忧道不忧贫”的遗训。在他看来,遵循此训,在现实中是极为困难的事。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使他意识到难以企及,于是转而决心在长久的辛勤劳作中寻找生活的意义。这几句展现出陶渊明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思考与面对现实时的抉择。“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这几句描绘了陶渊明投身农耕的情景。他手持农具,愉快地参与农事,还笑容满面地鼓励一同劳作的农人。广阔的田野上,微风拂过,茁壮成长的禾苗充满生机。虽然还无法预估一年的收成,但当下这些劳作中的点滴,都让他心生欢喜。这里通过对田园劳作场景和自然景象的描写,体现出他从农耕生活中获得的愉悦。“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诗人继续叙述农耕日常,劳作之余有休息的时刻,也没有世俗之人前来打扰。日落时分,大家一起归家,还会带着酒浆去慰劳相邻。此部分营造出一种质朴、和谐的乡村生活氛围,凸显出陶渊明远离尘世纷扰后的自在。“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最后,陶渊明以“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作结。他在柴门前高声吟唱,决定安心做一个耕种土地的平民。经历了内心的挣扎与对世事的失望后,他最终在田园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坦然接受并享受这归耕生活。
4. 作品点评
宋代苏轼在《东坡题跋》中盛赞:“‘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若非古时躬耕隐居之士,定然道不出这般妙语;倘若不是深谙农事的老农,也难以领会其中的精妙之处。”此句生动体现出该诗对田园生活的深刻洞察。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在《古诗评选》卷四中点评:“整首诗皆为佳作,气韵平和、义理均匀,这在陶渊明的诗作中也实属难得。”高度肯定了诗歌在艺术表现与思想传达上的和谐统一。清代沈德潜在《古诗源》里谈及:“曾有人问‘《诗经》中哪一句最为精妙?’有人回答‘杨柳依依’,这是随性而发的观点,却也的确是名句。若有人问‘陶渊明哪句诗最妙?’我会说‘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这同样是一时兴起的看法。”足见他对这两句诗的推崇。清代方东树于《昭昧詹言》卷四中解读:“此年陶渊明三十九岁,尚在担任镇军参军,所以诗中用‘怀’字。每首诗的中间部分,真切描绘田舍生活;结尾处引出古代的两位隐士,再融入自己的情怀,因未能归乡,故而发出羡慕与咏叹,这便是所谓的‘怀’。”从创作背景与诗歌结构角度,为理解诗作提供了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