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hǎi
jīng
shí
sān
shǒu
shí
èr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浏览量:2
chī
zhū
xiàn
chéng
guó
yǒu
fàng
shì
niàn
huái
怀
wáng
shì
dāng
shí
shù
lái
zhǐ
qīng
qiū
yǒu
niǎo
yán
jiàn
ěr
běn
wèi
zhě
shēng
jūn

译文

鸱鴸出现在城里,国内便有放逐士。想那楚国怀王时,此鸟必定常飞至。青丘之山有奇鸟,独自出现人不知。本来就为迷者生,不必晓喻贤君子。

逐句剖析

"鸱鴸见城邑":鸱鴸出现在城里,

# 见:出现。,鸱鴸:鸟名。《山海经·南山经》:“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鴸,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

"其国有放士":国内便有放逐士。

"念彼怀王世":想那楚国怀王时,

# 怀王:楚怀王,战国末期楚国君主。屈原便在怀王时被放逐的。

"当时数来止":此鸟必定常飞至。

"青丘有奇鸟":青丘之山有奇鸟,

"自言独见尔":独自出现人不知。

"本为迷者生":本来就为迷者生,

"不以喻君子":不必晓喻贤君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二)》是魏晋诗人陶渊明创作的诗作。此诗开篇借鸱鴸现身城邑预示国有放士,奠定了忧思的基调。第二句由现实转入对楚怀王时期历史的怀想,感叹怀王的昏聩终致亡国。第三句描绘青丘奇鸟,以其象征独具慧眼之人。最后借奇鸟之语,抒发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对贤能之士的同情。全诗在奇幻的神话氛围笼罩下,隐晦地揭露了当时敏感的政治时事,影射批评东晋政权用人亲佞疏贤、放逐忠良的弊病。整首诗以质朴自然的笔触,借古喻今,展现出诗人对现实政治的深刻洞察与深沉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读山海经十三首》的创作时间,在学界一直众说纷纭。逯钦立推断,这组诗大概写于晋安帝义熙三年(407)至四年(408)间。当时,陶渊明刚归园田居不久,平日里除了躬耕,常以琴书消遣,他阅读《山海经》以及《穆天子传》等神话、历史书籍后,有感而发创作了这十三首诗。一说:邓小军却认为,诗作应完成于刘裕篡晋之后。一说:孟二冬则提出,此组诗约作于宋武帝永初三年(422),那时陶渊明五十八岁,而《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二》就是其中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二)》是魏晋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五言古诗,属于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类的诗。开篇以鸱鴸现身城邑暗示国家有被放逐的贤士,颔联回溯怀王时代,感慨其不悟导致亡国,颈联以青丘奇鸟象征明眼人,尾联借鸟语批判社会现实,表达对贤能之士的同情。全诗借奇幻神话氛围,隐晦地揭露东晋政权用人亲信邪佞、疏放忠良的弊病,抒发了诗人对现实政治的不满与忧思。

2. 写作手法

用典:引用《南山经》中关于鸱鴸“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鴸,其鸣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以及青丘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的原文,使对诗歌内涵的解读更具依据,增强了说服力。

3. 分段赏析

​​“鸱鴸见城邑,其国有放士”​​:此句以《山海经》中“鸱鴸”神话起兴,借异鸟意象暗讽现实政治。鸱鴸为《南山经》所载之鸟,其状如鹞鹰而有人手,鸣声似“朱”,传说所至之地多放逐士人。陶渊明借“鸱鴸见城邑”暗喻东晋朝廷亲佞远贤,导致忠良之士遭贬斥。鸱鴸的“见”与“放士”的因果关联,既呼应《山海经》的神秘叙事,又影射楚怀王放逐屈原的历史教训,暗示当权者昏聩不明、忠奸颠倒的时弊。​“念彼怀王世,当时数来止”​​​​:此句由神话转向历史,直指楚怀王时期鸱鴸频现、屈原被逐的史实。陶渊明以“念彼”引发对往昔的追思,既哀叹怀王不辨忠奸、终致亡国的悲剧,又借古讽今,暗批东晋政权重用奸佞(如桓玄、刘裕等权臣)而疏离贤士的政治生态。“数来止”三字强化鸱鴸的象征意义,暗示奸邪势力长期盘踞朝堂,忠良之士屡遭排挤的积弊。​​“青丘有奇鸟,自言独见尔”​​​​:此句转写青丘山“灌灌”奇鸟,其状如鸠,鸣声若呵,佩之可避邪惑。陶渊明以“自言独见尔”赋予奇鸟以孤高独立的品格,暗喻自身及同类贤士虽怀瑾握瑜,却因“迷者”当道而无人赏识。“独见”与“迷者”形成对比,既凸显贤士的清醒与孤独,又暗讽统治者闭目塞听、拒纳忠言的愚昧。​“本为迷者生,不以喻君子”​​​​:末句点明奇鸟存在的本质意义:其鸣非为劝诫明君,而是为警示迷途者。陶渊明以反语收束全诗,表面上否定奇鸟对君子的劝喻价值,实则暗含对当权者的绝望——贤士的忠言对昏君而言毫无意义,正如《述酒》以隐晦笔法揭露晋室覆灭之痛。此句既深化了“士不遇”的悲慨,又以冷峻笔触揭示理想与现实的不可调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渊明《读山海经》,言在八荒之表而情甚亲切,尤诗之深致也。

清刘熙载《艺概》卷二

# 日者,君象也。天子当阳,群阴自息,亦由时有忠臣硕辅浴日之功耳。此诗殆借日以思盛世之君臣,而怨晋室之遂亡于宋也,岂非以君弱臣强而然耶?

清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卷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曹摅《赠王弘远》

下一篇:魏晋·左思《咏史八首·其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