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沦西河":太阳沉落在西河的边际,
# 河:一作阿。,沦:落下。
"素月出东岭":洁白的月亮从东岭升起。
# 素月:白月。指月光。
"遥遥万里辉":月光洒下万里光辉。
# 万里辉:指月光。
"荡荡空中景":空旷的夜空中一片澄澈。
# 景:同影,指月轮。这两句是说万里光辉,高空清影。,荡荡:广阔的样子。
"风来入房户":夜风吹进房门,
# 房户:房门。这句和下句是说风吹入户,枕席生凉。
"夜中枕席冷":深夜里枕席透出寒意。
# 冷:寒冷。
"气变悟时易":气候变化让人感悟到季节的更替,
# 时易:季节变化。
"不眠知夕永":难以入眠才知晓夜晚如此漫长。
# 夕永:夜长。这两句是说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
"欲言无予和":想要倾诉却没有人应和,
# 无予和:没有人和我答话。和,去声。这句和下句是说想倾吐隐衷,却无人和我谈论,只能举杯对着只身孤影饮酒。
"挥杯劝孤影":举起酒杯劝慰自己的影子。
# 孤影:自己的影子。,挥杯:举杯饮酒。
"日月掷人去":时光匆匆抛弃了人,
# 日月掷人去:时光飞快流逝。日月:光阴。掷,抛开。这两句是说光阴弃人而去,我虽有志向,却得不到申展。
"有志不获骋":空有壮志却无法施展。
"念此怀悲凄":想到这些心中满是悲伤,
# 此:指有志不得申展这件事。
"终晓不能静":整夜都难以平静。
# 终晓:彻夜,直到天明。这两句是说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怀诗。此诗描绘了夜晚的清冷景象,诗人触景生情,从自然的变化中感悟到时光的匆匆流逝,进而联想到自己虽有壮志却无法施展,只能独自对着影子饮酒,在悲叹中彻夜难眠,抒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苦闷,以及对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2. 分段赏析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四句勾勒出雄浑辽远的时空之境。日沉西陲,月升东山,昼夜交替间自有时光荏苒之叹。西阿东岭相望,万里清辉遍洒,空中景象澄明如洗——这既是自然界的宏阔画卷,亦隐喻着诗人胸襟的浩渺无垠。天地四方、古往今来之境,尽纳于此,展现出渊明博大的生命境界。“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此四句从寒夜独眠切入,以体感之变暗喻季节流转与时光飞逝。夜半冷风穿窗而过,枕席生凉触人心扉,气候的更迭令诗人顿悟时序已改;辗转反侧难眠时,方觉长夜无尽。细微的生命体验中,蕴含着对光阴易逝的深刻感知。“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欲倾吐心绪却无应答之人,唯能举杯邀影自饮。和在此处指回应,孤影即月下之身影。无人倾诉的苦闷与自我排遣的孤寂,尽显言外之旨。“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直抒胸中郁结,道尽生命之悲慨。日月如梭而逝,理想无处施展的痛苦愈发深重。渊明一生以兼济天下为志,然功业难成,诗中流露的正是这种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生命之思。“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终晓(直至天明)仍心绪难平,悲怀如潮水般汹涌。前写枕席寒凉、后述长夜孤寂,至此点明“有志不获骋”的锥心之痛,志士的激愤与无奈贯穿全篇,余韵苍凉绵长。
3. 作品点评
总体而言,全诗将澄明素月映照下的万里辉光之奇景,与对时光流转、抱负难展的深沉感慨完美交融。那浩瀚素月的境界,正是陶渊明坦荡胸怀的写照。而志业未竟的悲慨,则是诗人心灵的另一重境界。故而,诗中呈现的完整境界自然融为一体。诗中展现出的如光风霁月般的志士情怀,以及蕴含的对光阴易逝、志向未酬的忧患意识,其陶冶、感召与激励人心的深远意义,历久弥新,永不褪色。陶渊明此诗之所以被古今众多读者所喜爱,其根源正在于此。
# 十二首中愁叹万端,第八首专叹贫困,余则慨叹老大,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
明黄文焕《陶诗析义》
# 不能静,措辞最妙。不燥,字奇。素标,二字,甚奇。
不详龚望《陶渊明集评议》
上一篇:魏晋·应璩《诗》
下一篇:魏晋·刘桢《赠五官中郎将诗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