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华难久居":荣华难以长久停留,
# 居:停留。,荣华:植物的花。
"盛衰不可量":盛与衰也难以预量。
# 量:估量。
"昔为叁春蕖":原是春天艳丽的荷花,
"今作秋莲房":今成秋天结子的莲房。
# 秋莲:荷花。
"严霜结野草":寒霜打蔫了野草,
"枯悴未遽央":形容枯萎尚未凋丧。
# 遽央:终尽;完毕。
"日月环复周":日月周而复始野草又会复生,
# 环复周:循环往复。环:一作复,又作还。
"我去不再阳":我则一旦死去就不能重生世上。
"眷眷往昔时":眷恋着先前种种,
# 眷眷:依恋反顾貌。
"忆此断人肠":想到这些真让人断肠。
# 断人肠:形容极度痛苦。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感怀诗。描绘了荣华难久、盛衰无常之景,借荷、草变化及日月循环、自身时光不再,喟叹生命无常,表达眷恋往昔、悔恨虚度之情,警示珍惜人生。
2. 写作手法
对比:“昔为三春蕖,今作秋莲房”,将春日里娇艳盛开的荷花(“三春蕖”)与秋日里残败、象征生命走向衰落的莲蓬(“秋莲房”)相对照,凸显出时间推移下生命状态从蓬勃至衰败的巨大转变,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岁月对生命的无情雕琢,曾经的荣华与当下的沧桑两相对比,冲击力极强。象征:“荣华难久居,盛衰不可量”,“荣华”不单纯指物质的富贵显达,更象征着人生顺遂、意气风发的高光时刻;“盛衰”涵盖了世间万物从兴起到衰落的全过程,象征着命运的起伏不定。“严霜结野草,枯悴未遽央”中的“严霜”象征着外界残酷的磨难与打击,“野草”则象征着脆弱却顽强的生命个体,霜落草枯,形象地展现出生命在困境中挣扎、衰颓却又未彻底消逝的顽强与悲凉,使抽象的生命苦难具象化。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意象绵密,贯穿时间脉络。“昔为三春蕖,今作秋莲房”,“三春蕖”是繁花盛放之景,对应“荣华”,蓬勃而富有朝气;“秋莲房”则暗示生命走向成熟乃至衰老,同一物象承载盛与衰,尽显生命轨迹的急转直下。“难久居”“不可量”“昔”“今”“春”“秋”等词,宛如丝线串起生命从绚烂至迟暮的历程,其中既有对青春不再的喟叹,又藏着物壮必老——这一源自老庄、深植自然的哲理。诗至“严霜结野草,枯悴未遽央”,笔锋一转,描绘出生命残酷的无奈。霜落野草,茎叶纠缠、枯萎凌乱,恰似人入暮年,两鬓染霜、发如枯草,衰败之景直击人心。“未遽央”三字精妙,道出生命衰而未竭的挣扎,给衰败添一抹绵长苦涩,宛如残烛微光,摇曳在生命尽头,更添悲戚。后六句,诗人将视野拓展至天地。选取莲花、野草等地生植物与天上日月对照,前者一岁一枯荣,后者循环往复永恒不息,二者并置,凸显人的生命与荣华富贵、事业兴衰一般短暂无常。置身这宏大的自然剧场,诗人回首往昔,眷恋难抑,发出“眷眷往昔时,忆此断人肠”的悲叹。他惯于与自然对话,从中汲取灵感,却也难免被悲哀刺伤。自然既馈赠他诗意的慰藉,也让他直面生命的沧桑,在这往复的情感激荡中,诗作满溢对衰老的感慨、对往昔的缱绻,穿越千年,仍能引发今人对生命历程、时光流转的共鸣,令人品咂不尽其中滋味。
4. 作品点评
全诗抒发了衰老之慨与往昔眷恋。开篇以议论点明宇宙法则:荣华难久,万物盛衰无常、难测。
上一篇:魏晋·刘桢《赠五官中郎将诗之三》
下一篇:魏晋·应璩《百一诗 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