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翼归鸟":归鸟翩翩自在飞,
# 翼翼:形容鸟飞翔的样子,具有一种闲适从容之态。
"晨去于林":清晨离巢出树林。
# 去:离开。
"远之八表":天空辽阔任飞翔,
# 八表:八方以外极远的地方。泛指天地之间。,之:到,往。
"近憩云岑":就近歇息在云岑。
# 云岑:高耸入云的山峰。,憩:休息。
"和风不洽":和暖春风迎面吹,
# 洽:融合,这里是“顺”的意思。
"翻翮求心":掉转翅膀求遂心。
# 求心:追求所向往的。,翻翮:掉转翅膀。
"顾俦相鸣":且看同伴相鸣叫,
# 俦:同伴。
"景庇清阴":身影藏在清树荫。
# 清阴:指清凉树荫。,庇:隐藏。,景:同“影”,身影,指归鸟。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古诗,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中写归鸟晨起离林,远飞近栖,遇风不适则振翅另寻称心处,与同伴相鸣后,栖于清阴之下。借归鸟行踪,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不合意环境的摒弃,以及对宁静栖居与志同道合之境的追求。
2. 分段赏析
“翼翼归鸟,晨去于林”两句是对归鸟动态的初始描摹。“翼翼”状写鸟羽整齐舒展的轻盈姿态,既符合鸟类振翅的自然形态,又暗含“恭敬谨慎”的文化隐喻(如《诗经》“小心翼翼”),为“归鸟”赋予了兼具自由与克制的双重品格。“晨去于林”以时间与空间的起点,勾勒出归鸟从栖息之所启程的画面,既是自然场景的白描,也暗合诗人早年离开田园、踏入仕途的人生轨迹。“远之八表,近憩云岑”两句拓展了归鸟的活动空间。“远之八表”极写其飞翔之远,“八表”指八方之外的辽阔天地,暗喻诗人对理想境界的求索;“近憩云岑”则收束到近处的云中山峰,体现其在远近之间的自由选择。“憩”字与“去”字形成动作对比,既表现鸟的飞翔节奏,也隐喻诗人仕宦生涯中短暂停留与持续追寻的矛盾状态,为后文“清阴”的栖息埋下意象伏笔,暗示精神归宿的特质。“和风不洽,翻翮求心”两句是诗意转折的关键。“和风不洽”以自然气候的不协调,暗喻现实环境的压抑与不适,“和风”本应是舒适的象征,此处反用其义,凸显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翻翮求心”中,“翻翮”是主动改变方向的动作,既符合鸟类飞翔的生理特征,又象征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自我觉醒,将抽象的“求心”转化为可视的动态场景,展现其与世俗决裂、回归精神本真的毅然抉择。“顾俦相鸣,景庇清阴”两句收束于归鸟的最终状态。“顾俦相鸣”写归鸟回望同伴、相和而鸣,“顾”字体现其对同类的关注,“相鸣”传递出和谐共处的温情,暗合诗人归隐后与田父、素心人交往的生活图景;“景庇清阴”以“景”与“清阴”构成光影关系,描绘鸟在树荫下栖息的静谧画面,“庇”字既见自然的庇护,也暗示诗人在田园中获得的精神慰藉。两句以动静结合的笔法,收束于安宁自足的意境,将“归鸟”的物理归巢升华为精神归依的象征,与开篇“晨去于林”形成循环,完整呈现“出行—求索—归返”的心路历程,暗合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生命哲思。
# 以比体为赋体。
明黄文焕《陶诗析义》
# 神韵悠然。悠然之状,使人一读气清。
现代龚望《陶渊明集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