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ǐng
chén
suì
yuè
zhōng
xià
sùn
tián
shè
huò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浏览量:2
pín
jià
dōng
lín
wēi
yán
chūn
zuò
cháng
kǒng
suǒ
huái
怀
tián
juàn
yǒu
qiū
shēng
xié
zhě
huān
chū
bǎo
shù
dài
hòu
míng
yáng
yuè
píng
fàn
suí
qīng
huí
huāng
shān
yuán
shēng
xián
qiě
āi
bēi
fēng
ài
jìng
lín
niǎo
chén
kāi
yuē
zuò
lái
sān
xīng
huǒ
tuí
姿
nián
shì
lǎo
shì
wèi
yún
guāi
yáo
xiè
diào
wēng
liáo
cóng
jūn

译文

贫居糊口靠农务,尽力勤耕东林边。春种苦辛不必讲,常恐辜负我心愿。田官关注秋收获,传语同我意相连。长期挨饿喜一饱,早起整装待下田。划动船桨渡平湖,山间清溪泛舟还。草木茂盛荒山里,猿啼悠缓声哀怨。悲凉秋风夜呼啸,清晨林间鸟唱欢。我自归田务农来,至今已整十二年。华年已逝人渐老,依旧耕耘在田间。遥遥致意荷蓧翁,姑且隐居为君伴。

逐句剖析

"贫居依稼穑":贫居糊口靠农务,

# 稼穑:指农业劳动。稼是耕种,穑是收获。,依:依靠。

"戮力东林隈":尽力勤耕东林边。

# 东林隈:指下潠田所在的地方。隈:山水等弯曲的地方;角落。,戮力:尽力。

"不言春作苦":春种苦辛不必讲,

# 春作:春耕。

"常恐负所怀":常恐辜负我心愿。

# 负所怀:违背自己的愿望。

"司田眷有秋":田官关注秋收获,

# 有秋:指秋收,收获。《尚书·盘庚》:“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眷:顾念,关注。,司田:管农事的官,即田官。

"寄声与我谐":传语同我意相连。

# 与我谐:同我的想法相一致。谐,和合。,寄声:托人带口信。

"饥者欢初饱":长期挨饿喜一饱,

# 饥者欢初饱:“饥者”二句:意谓经常挨饿的我,为吃了顿饱饭而非常高兴,早早起身束好衣带,等候天亮去秋收。饥者,作者自称。初饱,刚刚能够吃上顿饱饭。

"束带候鸣鸡":早起整装待下田。

"扬楫越平湖":划动船桨渡平湖,

# 扬楫:举桨,即划船。

"泛随清壑回":山间清溪泛舟还。

# 清壑:清澈的山间溪流。壑,山沟。,泛:浮行,指泛舟。

"郁郁荒山里":草木茂盛荒山里,

# 郁郁: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一作“嚼嚼”。

"猿声闲且哀":猿啼悠缓声哀怨。

# 闲且哀:悠缓而凄凉。

"悲风爱静夜":悲凉秋风夜呼啸,

# 爱静夜:谓好在静夜中呼啸。,悲风:指凄厉的秋风。

"林鸟喜晨开":清晨林间鸟唱欢。

# 晨开:指天明。

"曰余作此来":我自归田务农来,

# 此:指农业劳动。,曰:语助词,无意义。

"三四星火颓":至今已整十二年。

# 三四星火颓:指经历了十二年。三四,即十二。星火,即火星。颓,下倾。每当夏历七月以后,火星的位置开始向西下倾。下倾十二次,即经历了十二年。

"姿年逝已老":华年已逝人渐老,

# 姿年:风姿年华,指青壮年。

"其事未云乖":依旧耕耘在田间。

# 乖:违背,违弃。,云:语助词,无意义。,事:指农耕之事。

"遥谢荷蓧翁":遥遥致意荷蓧翁,

# 蓧:除草用的竹编农具。,谢:敬告。

"聊得从君栖":姑且隐居为君伴。

# 栖:居住,指隐居。,聊:姑且。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是晋宋之际陶渊明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该诗描绘了诗人为维持生计,不辞辛劳“戮力东林隈”的农耕日常。开篇袒露心迹,表明全力耕种、坚守初心的决心;继而笔锋一转,听闻庄稼将获好收成,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随后场景转换至荒山劳作,诗人于此尽赏山中清晨美景;收尾处再次强调矢志不渝的归隐志向。整首诗的景物描写鲜活灵动,仿若画卷,巧妙地映衬出诗人内心情绪的跌宕变化,将其在田园生活中的种种体悟展现得淋漓尽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创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二年(416年),彼时五十二岁的陶渊明正在田舍忙于收获。自归隐田园起,他已亲身耕耘了十二个年头,此次回到上京里旧居后,恰逢秋收,一番忙碌后,诗人有感而发,遂写下这首具有纪念意义的诗作,以记录当时收获的情景与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田园诗。描绘了诗人为维持生计,在“东林隈”奋力劳作的场景,体现了劳作的勤苦与生活的贫困,展现出诗人看到丰收在望时,回顾十年艰苦农耕岁月,内心油然而生的自豪之感,表达了诗人虽历经艰辛,却能从劳动成果中获取极大满足与安慰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以及“郁郁荒山里,猿声闲且哀”,诗人借深夜的悲风、清晨的林鸟、荒山中的猿声等自然之景,抒发内心复杂的情感。或悲凉,或孤寂,或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将无形的情绪寄托于有形的景物之上,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让读者在欣赏景色的同时,能深切体会到诗人心境的起伏波动。

3. 分段赏析

“贫居依稼穑,戮力东林隈”两句是描绘诗人的生活处境与劳作场景。一个“依”字,尽显诗人对农耕的依赖,点明其贫居之下靠庄稼为生的无奈与坚守,“戮力”则强调出他在东林边奋力耕作的勤勉之态,展现出为生活不辞辛苦的模样。“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这两句着重刻画诗人的心境。他虽未言说春日劳作的艰辛,可“不言”背后是默默承受,“常恐”一词更凸显内心的忧虑,害怕辜负自己躬耕田园的初心,这份初心是他在艰苦农耕中坚守下去的精神支撑。“司田眷有秋,寄声与我谐”,这里提及司田朋友传递丰收消息一事。“眷有秋”体现司田对收成的关注,也暗示当时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寄声与我谐”表明朋友与诗人心意相通,诗人借此表明自己的农耕并非孤立,而是融入社会生产,彰显其农业社会理想。“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此二句聚焦诗人的生活细节。“饥者”点明其贫困饥饿的状态,“欢初饱”则将好不容易获得温饱后的那种喜悦刻画得极为真切,“束带候鸣鸡”生动描绘天未亮就准备劳作的情景,为求一饱,不辞辛劳,尽显生活的不易。“扬楫越平湖,汎随清壑回”描绘诗人出行劳作的路途。“扬楫”“汎随”展现划船动作,“越平湖”“随清壑回”勾勒出依山水形势迂回前行的画面,既写出路途波折,又点染出山水间劳作的诗意,让人体会到田园生活的别样风情。“郁郁荒山里,猿声闲且哀”是对山中环境的描写。“郁郁”营造出山林的繁茂幽深,“猿声”添上几分静谧中的凄凉,“闲且哀”赋予猿声悠然又哀伤的情绪,衬托出荒山的孤寂,也暗示诗人心境的清冷。“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前半句用“悲风”“静夜”组合,将夜间的凄寒之感具象化,风似有情,偏爱静夜,渲染出深夜的悲凉;后半句以“林鸟”“晨开”对照,展现清晨鸟儿欢悦迎接新一天的活力,动静结合,暗示时光更迭、昼夜交替。“曰余作此来,三四星火颓”,这里诗人回顾过往岁月。“曰余”点明自身,“作此来”强调从事农耕之事,“三四星火颓”以星宿运行指代时光流逝,十二年转瞬即逝,流露出岁月蹉跎之感,引发对年华老去的喟叹。“姿年逝已老,其事未云乖”,前半句直言容颜老去、年华不再,“逝已老”满是沧桑;后半句“其事”指代农耕初心,“未云乖”表明始终坚守,未曾背离,展现诗人虽历经岁月仍矢志不渝的执着。“遥谢荷蓧翁,聊得从君栖”作为收尾,向古代隐居躬耕的荷蓧翁致意。“遥谢”表达敬意,“聊得从君栖”表明追随之心,诗人以先哲为榜样,揭示其固穷守节、坚守田园终老不悔的精神根源,给全诗画上坚守理想信念的句号。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创作于陶渊明后期,相较于前期田园诗,它更真切地呈现出诗人农耕日常。此时的陶渊明已历经十余年躬耕岁月,生活愈发艰难,饿肚子成了常事,务农不再是浅尝辄止,而成为生存必需,田园诗也随之纪实性大增,少了前期的悠然情趣与浪漫色彩。但即便身处困境,陶渊明也毫无怨言,在详述艰苦劳作的过程中,依旧处处流露出对生活的执着、对自然景物的钟情,展现出他坚韧乐观的人生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陶渊明、韩退之时时摆脱世俗拘忌,故“栖”字与“乖”字皆取其傍韵用,盖笔力自足以胜之。

宋蔡居厚龚望《陶渊明集评议》引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曹摅《答赵景猷》

下一篇:魏晋·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