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居依稼穑":贫居糊口靠农务,
# 稼穑:指农业劳动。稼是耕种,穑是收获。,依:依靠。
"戮力东林隈":尽力勤耕东林边。
# 东林隈:指下潠田所在的地方。隈:山水等弯曲的地方;角落。,戮力:尽力。
"不言春作苦":春种苦辛不必讲,
# 春作:春耕。
"常恐负所怀":常恐辜负我心愿。
# 负所怀:违背自己的愿望。
"司田眷有秋":田官关注秋收获,
# 有秋:指秋收,收获。《尚书·盘庚》:“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眷:顾念,关注。,司田:管农事的官,即田官。
"寄声与我谐":传语同我意相连。
# 与我谐:同我的想法相一致。谐,和合。,寄声:托人带口信。
"饥者欢初饱":长期挨饿喜一饱,
# 饥者欢初饱:“饥者”二句:意谓经常挨饿的我,为吃了顿饱饭而非常高兴,早早起身束好衣带,等候天亮去秋收。饥者,作者自称。初饱,刚刚能够吃上顿饱饭。
"束带候鸣鸡":早起整装待下田。
"扬楫越平湖":划动船桨渡平湖,
# 扬楫:举桨,即划船。
"泛随清壑回":山间清溪泛舟还。
# 清壑:清澈的山间溪流。壑,山沟。,泛:浮行,指泛舟。
"郁郁荒山里":草木茂盛荒山里,
# 郁郁: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一作“嚼嚼”。
"猿声闲且哀":猿啼悠缓声哀怨。
# 闲且哀:悠缓而凄凉。
"悲风爱静夜":悲凉秋风夜呼啸,
# 爱静夜:谓好在静夜中呼啸。,悲风:指凄厉的秋风。
"林鸟喜晨开":清晨林间鸟唱欢。
# 晨开:指天明。
"曰余作此来":我自归田务农来,
# 此:指农业劳动。,曰:语助词,无意义。
"三四星火颓":至今已整十二年。
# 三四星火颓:指经历了十二年。三四,即十二。星火,即火星。颓,下倾。每当夏历七月以后,火星的位置开始向西下倾。下倾十二次,即经历了十二年。
"姿年逝已老":华年已逝人渐老,
# 姿年:风姿年华,指青壮年。
"其事未云乖":依旧耕耘在田间。
# 乖:违背,违弃。,云:语助词,无意义。,事:指农耕之事。
"遥谢荷蓧翁":遥遥致意荷蓧翁,
# 蓧:除草用的竹编农具。,谢:敬告。
"聊得从君栖":姑且隐居为君伴。
# 栖:居住,指隐居。,聊:姑且。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田园诗。描绘了诗人为维持生计,在“东林隈”奋力劳作的场景,体现了劳作的勤苦与生活的贫困,展现出诗人看到丰收在望时,回顾十年艰苦农耕岁月,内心油然而生的自豪之感,表达了诗人虽历经艰辛,却能从劳动成果中获取极大满足与安慰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以及“郁郁荒山里,猿声闲且哀”,诗人借深夜的悲风、清晨的林鸟、荒山中的猿声等自然之景,抒发内心复杂的情感。或悲凉,或孤寂,或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将无形的情绪寄托于有形的景物之上,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让读者在欣赏景色的同时,能深切体会到诗人心境的起伏波动。
3. 分段赏析
“贫居依稼穑,戮力东林隈”两句是描绘诗人的生活处境与劳作场景。一个“依”字,尽显诗人对农耕的依赖,点明其贫居之下靠庄稼为生的无奈与坚守,“戮力”则强调出他在东林边奋力耕作的勤勉之态,展现出为生活不辞辛苦的模样。“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这两句着重刻画诗人的心境。他虽未言说春日劳作的艰辛,可“不言”背后是默默承受,“常恐”一词更凸显内心的忧虑,害怕辜负自己躬耕田园的初心,这份初心是他在艰苦农耕中坚守下去的精神支撑。“司田眷有秋,寄声与我谐”,这里提及司田朋友传递丰收消息一事。“眷有秋”体现司田对收成的关注,也暗示当时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寄声与我谐”表明朋友与诗人心意相通,诗人借此表明自己的农耕并非孤立,而是融入社会生产,彰显其农业社会理想。“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此二句聚焦诗人的生活细节。“饥者”点明其贫困饥饿的状态,“欢初饱”则将好不容易获得温饱后的那种喜悦刻画得极为真切,“束带候鸣鸡”生动描绘天未亮就准备劳作的情景,为求一饱,不辞辛劳,尽显生活的不易。“扬楫越平湖,汎随清壑回”描绘诗人出行劳作的路途。“扬楫”“汎随”展现划船动作,“越平湖”“随清壑回”勾勒出依山水形势迂回前行的画面,既写出路途波折,又点染出山水间劳作的诗意,让人体会到田园生活的别样风情。“郁郁荒山里,猿声闲且哀”是对山中环境的描写。“郁郁”营造出山林的繁茂幽深,“猿声”添上几分静谧中的凄凉,“闲且哀”赋予猿声悠然又哀伤的情绪,衬托出荒山的孤寂,也暗示诗人心境的清冷。“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前半句用“悲风”“静夜”组合,将夜间的凄寒之感具象化,风似有情,偏爱静夜,渲染出深夜的悲凉;后半句以“林鸟”“晨开”对照,展现清晨鸟儿欢悦迎接新一天的活力,动静结合,暗示时光更迭、昼夜交替。“曰余作此来,三四星火颓”,这里诗人回顾过往岁月。“曰余”点明自身,“作此来”强调从事农耕之事,“三四星火颓”以星宿运行指代时光流逝,十二年转瞬即逝,流露出岁月蹉跎之感,引发对年华老去的喟叹。“姿年逝已老,其事未云乖”,前半句直言容颜老去、年华不再,“逝已老”满是沧桑;后半句“其事”指代农耕初心,“未云乖”表明始终坚守,未曾背离,展现诗人虽历经岁月仍矢志不渝的执着。“遥谢荷蓧翁,聊得从君栖”作为收尾,向古代隐居躬耕的荷蓧翁致意。“遥谢”表达敬意,“聊得从君栖”表明追随之心,诗人以先哲为榜样,揭示其固穷守节、坚守田园终老不悔的精神根源,给全诗画上坚守理想信念的句号。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创作于陶渊明后期,相较于前期田园诗,它更真切地呈现出诗人农耕日常。此时的陶渊明已历经十余年躬耕岁月,生活愈发艰难,饿肚子成了常事,务农不再是浅尝辄止,而成为生存必需,田园诗也随之纪实性大增,少了前期的悠然情趣与浪漫色彩。但即便身处困境,陶渊明也毫无怨言,在详述艰苦劳作的过程中,依旧处处流露出对生活的执着、对自然景物的钟情,展现出他坚韧乐观的人生态度。
# 陶渊明、韩退之时时摆脱世俗拘忌,故“栖”字与“乖”字皆取其傍韵用,盖笔力自足以胜之。
宋蔡居厚龚望《陶渊明集评议》引
上一篇:魏晋·曹摅《答赵景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