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hǎi
jīng
shí
sān
shǒu
shí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浏览量:2
huá
wēi
bào
qīn
wéi
zhǐ
qiáng
néng
biàn
jiāng
suì
míng
míng
shàng
tiān
jiàn
wéi
è
cháng
jùn
è
shì

译文

奸臣肆意逞凶暴,钦駓违背天帝旨意。窫窳虽死尚能变形复生,祖江却无辜永逝。明察的上天可鉴,作恶之事不可为。贰负被缚长受剧痛,钦駓化鹗岂能凭恃?

逐句剖析

"巨猾肆威暴":奸臣肆意逞凶暴,

"钦駓违帝旨":钦駓违背天帝旨意。

"窫窳强能变":窫窳虽死尚能变形复生,

# 窫窳:神怪名。《山海经·海内西经》:“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又《海内南经》:”窫窳龙首,居弱水中,其状如龙首,食人。”郭璞注:“窫窳,本蛇身人面,为贰负臣所杀,复化而成此物也。”

"祖江遂独死":祖江却无辜永逝。

"明明上天鉴":明察的上天可鉴,

"为恶不可履":作恶之事不可为。

"长枯固已剧":贰负被缚长受剧痛,

"鵕鹗岂足恃":钦駓化鹗岂能凭恃?

# 鵕鹗:一作鸡鹗。鸟名。《山海经·南山经》:“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鴸,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见(xiàn):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一)》是东晋诗人陶渊明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的前四句描写了凶恶势力(巨猾)肆意横行、违背天帝旨意的情形,并叙述了窫窳(古代传说中的恶兽,比喻凶恶之人)即使能变化形态也最终难逃覆灭的下场,揭示了恶行必将受到惩治的道理,后四句则抒发了诗人对正义的坚定信念以及对邪恶行径的强烈谴责。整首诗通过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情感,传达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作恶者必受惩罚的坚定信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读山海经十三首》的创作背景,学界存在不同观点:逯钦立认为该组诗约作于晋安帝义熙三年(407)或四年(408),此时陶渊明处于归隐田园初期,耕作之余以琴书自娱,因阅读《山海经》及《穆天子传》等神话历史著作有感而作。邓小军则主张组诗应系于刘裕篡晋之后。而孟二冬进一步推测其具体创作时间为宋武帝永初三年(422),时年陶渊明五十八岁。这首诗诗组诗的其十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神话典故诗。描述贰负之臣“巨猾“与“钦駓”违背天帝旨意、残害神怪“窫窳”和“祖江”的故事,揭露恶行终遭天惩的主题,借古籍抒发对正义的坚守,呼应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品格,彰显了托古言志的创作特色。

2. 分段赏析

“巨猾肆威暴,钦駓违帝旨”以神话典故切入,揭露恶势力的猖獗。“巨猾”指共工(一说猰貐),其残暴肆虐,“钦駓”为神话人物,因违逆天帝旨意遭诛杀。两句借古喻今,暗示现实中权贵的暴行与悖逆,暗含对黑暗政治的批判。“窫窳强能变,祖江遂独死”继续铺陈神话悲剧。窫窳(凶兽)被复活后仍行凶作恶,祖江(神人名)却无辜被害。此联以“强能变”与“遂独死”构成对比,影射善恶颠倒的社会现实,凶顽之徒得势再生,仁善者反遭毁灭,深化了对不公世道的控诉。“明明上天鉴,为恶不可履”转向议论,直抒道德警示。“明明”强调天理昭彰,“不可履”以否定式警语,申明作恶必遭天谴的法则。诗人借“上天”的至高审判者形象,既呼应神话的色彩,又赋予伦理训诫。“长枯固已剧,鵔鸃岂足恃?”以自然意象作结,升华主题。“长枯”指草木凋零,喻指恶行终将如草木枯败般迎来严惩,“鵔鸃”(或作鸡鹗)为食腐恶鸟,象征依附暴权的奸佞。反问句“岂足恃”犀利揭穿恶势者的虚妄依托,断言其必亡结局,冷峻中透出对正义必胜的信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渊明《读山海经》,言在八荒之表而情甚亲切,尤诗之深致也。

清刘熙载《艺概》卷二

# 日者,君象也。天子当阳,群阴自息,亦由时有忠臣硕辅浴日之功耳。此诗殆借日以思盛世之君臣,而怨晋室之遂亡于宋也,岂非以君弱臣强而然耶?

清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卷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繁钦《生茨诗》

下一篇:魏晋·陆机《拟行行重行行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