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ǐn
jiǔ
·
·
rén
shǎng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浏览量:2
rén
shǎng
qiè
xiāng
zhì
bān
jīng
zuò
sōng
xià
shù
zhēn
zuì
lǎo
luàn
yán
shāng
zhuó
shī
xíng
jué
zhī
yǒu
ān
zhī
wéi
guì
yōu
yōu
suǒ
liú
jiǔ
zhōng
yǒu
shēn
wèi

译文

老友赏识我志趣,相约携酒到一起。荆柴铺地松下坐,酒过数巡已酣醉。父老相杂乱言语,行杯饮酒失次第。不觉世上有我在,身外之物何足贵。神志恍惚在酒中,酒中自有深意味。

逐句剖析

"故人赏我趣":老友赏识我志趣,

# 故人:老朋友。

"挈壶相与至":相约携酒到一起。

# 相与至:结伴而来。,挈壶:提壶。壶指酒壶。

"班荆坐松下":荆柴铺地松下坐,

# 班荆:铺荆于地。荆,落叶灌木。这里指荆棘杂草。

"数斟已复醉":酒过数巡已酣醉。

"父老杂乱言":父老相杂乱言语,

"觞酌失行次":行杯饮酒失次第。

# 行次:指斟酒、饮酒的先后次序。,觞酌:亦作“觞勺”、“觞杓”。

"不觉知有我":不觉世上有我在,

# 不觉知有我:“不觉”二句:在醉意中连自我的存在都忘记了,至于身外之物又有什么可值得珍贵的呢?

"安知物为贵":身外之物何足贵。

"悠悠迷所留":神志恍惚在酒中,

# 迷所留:谓沉缅留恋于酒。,悠悠:这里形容醉后精神恍惚的样子。

"酒中有深味":酒中自有深意味。

# 深味:深刻的意味。这里主要是指托醉可以忘却世俗,消忧免祸。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饮酒·故人赏我趣》是东晋陶渊明创作的五言古诗。此诗围绕“饮酒”展开,描绘了与友人松下饮酒的场景,席间众人不拘礼节、相谈甚欢。写作上,情与理交融,通过对饮酒过程的叙述,自然流露出真挚情谊,又将哲理融于意象之中。从松下坐饮引出物我两忘之境,进而揭示酒中“深味”,理趣盎然。诗以饮酒发端、以酒之“深味”收尾,章法与诗意契合,浑然一体。其情旷而不虚,理高而不玄,展现出陶渊明独特的诗歌风格与人生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陶渊明的组诗《饮酒二十首》并非简单的酒后随意之作。实际上,诗人是以酒为媒介,借此抒发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在当时险象环生的环境下,他借醉酒来躲避外界的迫害。创作时间,至今仍无确切定论。大体上存在六种观点:元兴二年癸卯(403年)说、元兴三年甲辰(404年)说、义熙十年甲寅(414年)说、义熙二年丙午(406年)说、义熙十二三年(416、417年)说、义熙十四年戊午(418年)说。此诗为组诗第十四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田园生活诗。通过描写与友人相聚饮酒的情景,展现了乡村生活的质朴与随性,表达了诗人在酒中获得的超脱物外、物我两忘的心境,以及对这种自然、纯真生活方式的喜爱与追求,同时蕴含着诗人对自然之理的深刻领悟。

2. 写作手法

开门见山:“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诗歌开篇便直截了当地表明友人因欣赏诗人的志趣,带着酒前来相聚,迅速点出“饮酒”这一核心情由,毫无拖沓之感,让读者快速进入诗歌情境。

3. 分段赏析

开篇“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直截了当地点明了“饮酒”的缘由。“赏”字极为精妙,诗人好酒,这爱好本就脱俗;故人懂得欣赏这份雅趣,欣然赴约,足见宾主二人志趣相投。双方各自“挈壶”前来相聚,尽显乡间质朴的风情,让人不禁联想到来者皆是质朴淳厚之人。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自述“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如今故人“挈壶相与至”,正是因为深知渊明的生活状况与性情喜好。这两句虽未直接抒情,可真挚的情意却自然流露。中间“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这四句,生动描绘了松下饮酒的场景。没有桌椅,大家铺荆于地围坐,更显亲近随意。没有丝竹之音,唯有松涛阵阵,别有一番清幽意趣。围坐的是相知的“故人”,身处这般清幽之景,怎能不让人陶醉。真可谓酒未入口,人已心醉,故而“数斟已复醉”。醉意上头后,众人更是畅所欲言,随意举杯,满是欢乐。恰似诗人笔下“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的场景,松下坐饮的画面中同样洋溢着浓浓的情谊。这份情谊无关世俗利益,所以显得旷达;又源于诗人质朴的生活体验,故而真实不虚。再谈诗中的理,陶渊明将宁静乡村视为回归本真的乐土,坚信“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这一自然道理,在“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的生活里尽享任真自然之趣。在他眼中,乡间幽静的景色、淳朴的民情和古朴的乡俗,都蕴含着与虚伪奸诈相悖的哲理。正如他能从“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景致中体悟到“此中有真意”,在松下坐饮、自在言笑的情景里,他也领悟到了自然之理。这六句诗虽未直白讲“理”,但理趣已融入“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父老杂乱言”等意象之中,弥漫于字里行间。末尾“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四句,“不觉”二字紧承“数斟已复醉”。在醉意朦胧之际,自我意识消散,外界事物也不再萦绕心头,诗人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此处表达的虽是玄理,可与“饮酒”“复醉”的切身体会紧密相连,因此并不显得突兀,反倒让人在品味哲理之时,脑海中浮现出醉态可掬的诗人模样。“悠悠”指代那些追名逐利之人。这两句诗,一句针对他人,一句关乎自身,笔法简洁又灵活。诗人感叹:那些人痴迷于虚荣名利,而我却深知“酒中有深味”!如此结尾,韵味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此诗意境开阔且真实可感,所蕴含的哲理高深却不晦涩难懂。诗人巧妙地以情感为纽带融入哲理,使哲理与情感相互交融、浑然一体,若非才情卓绝的大手笔,实难达成这般境界。后世虽有诸多模仿学习之人,但终究难以企及陶渊明诗歌中那从容不迫、浑然天成的至高之境。整首诗满是耐人寻味的理趣,警醒深刻,发人深省,令人反复咀嚼,余韵无穷,久久难忘。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多索然矣。古人用意深微,而俗士率然妄以意改,此最可疾。

宋苏轼《东坡题跋·题渊明饮酒诗后》

# 晋人多言饮酒,有至沉醉者,此未必意真在酒。盖时方艰难,人各罹祸,惟托于醉,可以粗远世故。

宋叶梦得《石林诗话》

# 靖节退归之后,世变日甚,姑每得酒,饮必尽醉,赋诗以自娱。此昌黎韩氏所谓‘有托而逃焉’者也。

元刘履《选诗补注》卷五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曹植《两仪篇》

下一篇:魏晋·陆云《赠顾骠骑诗 思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