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ī
shí
èr
shǒu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浏览量:2
zhàng
zhì
hǎi
yuàn
zhī
lǎo
qīn
gòng
chù
sūn
hái
xiāng
bǎo
shāng
xián
zhāo
zūn
zhōng
jiǔ
zào
huǎn
dài
jìn
huān
wǎn
mián
cháng
zǎo
shú
ruò
dāng
shì
shí
bīng
tàn
mǎn
huái
怀
bào
bǎi
nián
guī
qiū
lǒng
yòng
kōng
míng
dào

译文

大丈夫有志在四方,我愿不知老之将至。和睦亲戚相共处,子孙相互爱护,相互依靠。面前饮酒、奏乐终日列,杯中美酒从不干。无拘无束尽情娱乐欢,常常早睡晚起床。哪像当今世上人,满怀名利若冰炭。身亡同样归坟墓,用此空名导向前!

逐句剖析

"丈夫志四海":大丈夫有志在四方,

# 志四海:志在四方,谓志向远大。

"我愿不知老":我愿不知老之将至。

# 不知老:不知老之将至。语本《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相保:相互爱护,相互依靠。

"亲戚共一处":和睦亲戚相共处,

"子孙还相保":子孙相互爱护,相互依靠。

# 相保:相互爱护,相互依靠。

"觞弦肆朝日":面前饮酒、奏乐终日列,

# 朝日:当作“朝夕”,指终日。,肆:陈列,谓摆在面前。,觞弦:代指饮酒与奏乐歌唱。

"樽中酒不燥":杯中美酒从不干。

# 燥:干燥。,樽:酒杯。

"缓带尽欢娱":无拘无束尽情娱乐欢,

# 缓带:放松束带,谓无拘无束。《晋书·隐逸传》:陶渊明为彭泽令,时“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而渊明辞归,所以以缓带为愿。

"起晚眠常早":常常早睡晚起床。

"孰若当世时":哪像当今世上人,

# 孰若:哪像。

"冰炭满怀抱":满怀名利若冰炭。

# 冰炭:比喻贪禄和求名两种相互矛盾的思想。《淮南子·齐俗训》:“贪禄者见利不顾身,而好名者非义不苟得,此相为论,譬若冰炭钩绳也,何时而合?”

"百年归丘垄":身亡同样归坟墓,

# 丘垄:指坟墓。

"用此空名道":用此空名导向前!

# 道:同“导”,引导。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杂诗十二首(其四)》是唐代诗人齐己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抒怀诗。前两句即是一人生态度之对比,为全诗举纲。三四句写诗人对于做官看得轻,对于骨肉之情、天伦之乐看得重。五六句七八句皆喻说着弃官归隐之后,不再丧失自我,喻说着自由。九十句写当时士风虚妄不实如此。最后两句诗人觉得独立自由的人生,才是真实不虚的人生。表达诗人对眼前闲居之乐的满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杂诗十二首》共十二首,本首诗是组诗中的第四首。前八首因风格统一、情感连贯,学界普遍认为作于陶渊明54岁时,即晋安帝义熙十四年(418年),此时诗人归隐已久,诗作多抒写田园生活的自适与对世俗的疏离;后四首则推定作于其37岁左右(晋安帝隆安五年,401年),尚处仕隐徘徊阶段,诗中犹见壮志未酬的郁结与生命短暂的忧思。这一分期得到陈庆元、王瑶等学者的文献考证支持,亦与陶渊明思想发展轨迹相吻合。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抒怀诗。这首诗旷达自然,通过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表达诗人对眼前闲居之乐的满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现象的批判,对那些贪利求名的人表示鄙视。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表达了诗人对广阔胸怀和青春的向往,与“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所展现的家庭和睦、子孙平安的理想家庭生活状态相呼应。而“孰若当世士,冰炭满怀抱。”则对比了现实中那些被名利困扰的人们,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诗人通过描述自己理想的隐居生活“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与世俗所追求的名利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在隐居生活中,诗人可以尽情享受美酒、音乐和悠长的日夜,而在世俗生活中,人们则常常为名利所束缚,无法享受真正的快乐。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起笔“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两种人生观激烈碰撞,瞬间抓住眼球,为整首诗奠定基调。诗中的“丈夫”指的是“当世士”,他们一心向往广阔天地,满心都是建功立业的抱负。可陶渊明截然不同,他只盼能沉浸于生活的小确幸,忘却忧愁,不知不觉间悠然老去,恰似《论语·述而》里描绘的那般惬意状态。从这之后的六句,陶渊明便开启了他的幸福生活记录,桩桩件件,满是生活的温暖。三四句“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简单十个字,勾勒出一幅和美的家庭团聚图。一家人热热闹闹聚在一起,子孙相互照应,尽享天伦。而这幸福的背后,是陶渊明放弃官场的果敢。对他来说,官场的功名利禄远不及家人陪伴珍贵。“一处”二字,饱含眷恋;“相保”一词,藏着守护。在晋宋那个战火纷飞、杀戮不断的动荡年代,一家人能平平安安,就是最大的福气。五六句“觞弦肆朝日,尊中酒不燥”,每天伴着音乐美酒醒来,酒杯永远满盈。这般自在,是陶渊明生活的日常,也是他的一大乐事。要是还被困在官场,哪能如此肆意?这其中滋味,下一句讲得更明白。七八句“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缓带”描绘出一种无拘无束的松弛感。这里的“起晚眠常早”并非懒散,而是一种随心随性的生活态度。就像他在《归园田居》里写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该劳作时就辛勤耕耘,闲暇时就尽情享受生活。远离官场“束带见之”的繁琐和“违己交病”的痛苦,他在这简单生活里找到了真正的自由。九十句“孰若当世士,冰炭满怀抱”,那些所谓的“当世士”,表面追求清高,实则满心都是对官职的渴望。一边高谈阔论,一边忙着揽权敛财。作诗时,也是心口不一,明明满心想着仕途,却故作姿态赞美田园。“冰炭满怀抱”精准地戳中了他们的虚伪,将内心的矛盾和贪婪暴露无遗。最后“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陶渊明看透人生,人终有一死,追逐那些虚空的名声毫无意义。当世之士却把空名当作毕生所求,这样的人生,失去了自我本真。只有像陶渊明这样,追求独立自由,回归本心,才能活出真实,找到生命的价值。

4. 作品点评

此诗既以清新笔触讴歌了隐居田园的怡然自得之趣,更以犀利笔触鞭挞了追名逐利的世俗之辈,在山水之乐与庙堂之垢的鲜明对照中,彰显出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十二首中愁叹万端,第八首专叹贫困,余则慨叹老大,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

清黄文焕《陶诗析义》

# 不能静,措辞最妙。不燥,字奇。素标,二字,甚奇。

清龚望《陶渊明集评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卢谌《赠刘琨诗二十首 五》

下一篇:魏晋·陆云《太尉王公以九锡命大将军让公将还京邑祖饯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