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诞宏志":夸父志向真远大,
# 志:志向。,诞:本义为大言,引申为大。《尚书?汤浩》:“工归自克夏,至于毫,诞告万方。”孔安国传:“诞,大也。”,夸父:古代传说中的神人。《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乃与日竞走":敢与太阳去竞走。
# 乃:敢,竟然。
"俱至虞渊下":同时到达日落处,
# 虞渊:即禹渊、禹谷,传说中的日落之处。《山海经?大荒北经》:“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郭璞注:“禺渊,日所入也,今作虞。”
"似若无胜负":好像没分胜与负。
# 无胜负:不分胜败。
"神力既殊妙":神力非凡又奇妙,
# 殊妙:非凡而奇妙。
"倾河焉足有":饮尽黄河水不足!
# 焉足有:何足有,即不足。,倾河:把河水倒干,即饮尽河水。
"余迹寄邓林":弃下手杖化邓林,
# 邓林:据毕沉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见毕沉《山海经》校本)夸父志向真远大,敢与太阳去竞走。同时到达日落处,好像没分胜与负。神力非凡又奇妙,饮尽黄河水不足。弃下手杖化邓林。身后功绩垂千古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寄:寄留,留存。,余迹:本意为遭迹,此处兼指夸父之遗愿。
"功竟在身后":身后功绩垂千古。
# 功:功绩。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诗,借神话题材创作。诗中围绕夸父逐日的神话故事展开,叙述夸父与日竞走的宏志,赞颂其“功竟在身后”的精神价值,既表达对夸父超越世俗的理想、豪阔气魄的赞美,也通过对比反思当下急功近利之风,倡导时代需如夸父般留下精神财富、崇高理想的人物,传递对超越性精神追求的推崇。
2. 写作手法
用典:引用夸父逐日的神话故事,通过叙述夸父与日竞走、“余迹寄邓林”等情节,借神话典故寄寓对其超越世俗理想及身后功绩的赞美。对比:将夸父宏大的志向、超越功利的精神,与当下追求“蝇头利禄、蜗角功名”的急功近利者对比,突出对夸父崇高理想、精神价值的推崇,深化对超越性追求的思考。夸张:神话中夸父“与日竞走”“饮尽黄河、渭水”“手杖化桃林”等情节本就充满极度夸张的想象,诗人在诗中沿用这些夸张元素,通过对夸父宏志、神力、豪饮、遗功的描写,以超越现实的夸张叙事,强化其超越世俗的英雄特质,凸显先民战胜自然的勇气与崇高理想的宏大壮阔。象征:诗人赋予夸父追日的神话元素以多重象征意义,“与日竞走”的宏志象征超越世俗的崇高理想,“俱至虞渊”的神力象征对奇才异能的倾慕,“倾河而饮”的豪饮象征广阔襟怀与雄伟气魄,“手杖化桃林”的遗愿则象征伟大的献身精神,借神话形象寄寓对精神品质的赞颂。反问:以“夸父既有如此特异的可以追上太阳的神力,则虽倾河而饮又何足解其焦渴?”的反问句式,强化对夸父豪饮行为的合理性肯定,以疑问语气表坚信态度,将看似怪异的神话情节说得合情合理,凸显对夸父非凡气魄的热烈赞颂。
3. 分段赏析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首句“夸父诞宏志”,以“诞”字点明夸父志向的非凡性,“宏志”直指其挑战自然极限的精神内核,奠定全诗对英雄气魄的赞颂基调。次句“乃与日竞走”,以动态意象“竞走”强化夸父与太阳角逐的激烈性,“乃”字承接前句,凸显其志向驱动下的果敢行动。第三句“俱至虞渊下”,通过空间终点“虞渊”(日落之地)暗示夸父逐日行为的时空广度,以地理概念具象化其壮举的极限意义。第四句“似若无胜负”,表面以模糊性表述消解竞争结果,实则通过“似若”的含蓄否定,暗示夸父已达成与日同至的伟绩,以反讽笔法暗赞其神力。第五句“神力既殊妙”,直接评价夸父力量的超凡特质,“殊妙”一词以抽象赞美强化其神话属性。第六句“倾河焉足有”,以反问句式夸张化夸父饮尽黄河的豪迈气概,“焉足”的反诘语气凸显其能力对自然法则的突破。第七句“余迹寄邓林”,借“邓林”典故将夸父遗弃的手杖化为桃林之事,转化为精神遗产的象征,“寄”字赋予肉体消亡后精神永存的双重时空意义。末句“功竟在身后”,以“竟”字收束全诗,点明其功业超越个体生命而惠泽后世的终极价值,呼应前文“宏志”,完成从志向到功绩的逻辑闭环。全诗八句以事理递进、虚实相生的结构,逐层深化对夸父精神多维度的礼赞。
4. 作品点评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以夸父追日的神话题材为载体,通过塑造夸父形象,赞颂历史上以理想、气节、创造等精神遗产影响后人的人物。诗中既依托神话原有情节,又融入诗人对人物精神的独特思考,以含蓄自然的笔触避免空泛说教,使诗作兼具神话的瑰奇与现实的哲思。诗人借夸父“与日竞走”“手杖化桃林”等情节,将神话元素转化为精神象征,通过托物言志的手法,将对超越世俗理想、献身精神的肯定。
# (其九)寓意甚远甚大。天下忠臣义士,及身之时,事或有所不能济,而其志其功足留万古者,皆夸父之类,非俗人目论所能知也。胸中饶有幽愤。
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
# 渊明《读山海经》,言在八荒之表而情甚亲切,尤诗之深致也。
清刘熙载《艺概》卷二
# 日者,君象也。天子当阳,群阴自息,亦由时有忠臣硕辅浴日之功耳。此诗殆借日以思盛世之君臣,而怨晋室之遂亡于宋也,岂非以君弱臣强而然耶?
清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卷四
上一篇:魏晋·应璩《百一诗 十》
下一篇:魏晋·石崇《答枣腆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