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花倾国两相欢":绝代佳人与红艳牡丹相得益彰,
# 倾国:喻美色惊人,此指杨贵妃。典出汉李延年《佳人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名花:牡丹花。
"长得君王带笑看":常常使得君王满面笑容不停观看。
# 看:此为韵脚,读平声。,长得:一作:常得。得:使。
"解释春风无限恨":春风似乎也能理解并消解无限的遗憾,
# 春风:代指君王,指唐玄宗。,解释:了解,体会。释:一作“识”。
"沉香亭北倚阑干":(美人)在沉香亭的北面倚靠在栏杆上。
# 阑干:即栏杆。,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亭名,沉香木所筑,在唐兴庆宫龙池东。故址在今西安市兴庆公园内。沉,一作“沈”。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乐府诗,也是一首宫廷诗。它描绘了牡丹与杨贵妃交相辉映的动人画面,体现出贵妃的倾国姿色与牡丹的艳丽华贵。诗中营造出一种优雅风流、情趣盎然的氛围,将花与人巧妙融合,把牡丹的娇艳与美人的风姿写得淋漓尽致,表达了对贵妃美貌及宫廷美好生活的赞美。
2. 写作手法
拟人:“解释春风无限恨”一句,赋予春风以人的情感和行为,仿佛春风也能理解并为杨贵妃消解遗憾,使诗歌意境更为生动,侧面烘托出杨贵妃的倾国之姿。比喻:“名花倾国”将美人比作名花,形象地展现了她的美丽与高贵。借代:“君王”借代唐玄宗,点明了美人的身份和背景。
3. 分段赏析
开篇两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此处“倾国”所指,显然是杨贵妃。至此,诗中才正式点明主角。诗人巧用“两相欢”,将牡丹与杨贵妃相提并论,再以“带笑看”三字,将牡丹的娇艳、杨贵妃的美貌以及唐玄宗的喜爱,三者紧密融合,浑然一体。正是第二句中的“笑”,引出了第三句“解释春风无限恨”。这里的“春风”,实则代指君王。此句将牡丹与美人的动人风姿,刻画得妙趣横生。既然君王面带笑意,自然心中无恨,一切烦恼皆随之消散。末句明确指出唐玄宗与杨贵妃赏花的地点——“沉香亭北”。花在栏杆之外绽放,人在栏杆旁悠然倚靠,整个画面尽显优雅风流之态。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在构思方面独具匠心,诗人以巧妙的笔触,将花与人自然地融合于诗篇之中。诗中运用的辞藻华丽绚烂,把人与花相互映衬的画面,刻画得淋漓尽致,营造出一种人花交相辉映、如梦似幻、迷离恍惚的美妙意境。从这精妙的构思与华美的辞章中,足以彰显诗人卓越不凡的艺术造诣与深厚功底。
# 四出媚态,不以刻意工,亦非刻意所能工。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解释东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崔鲁、李白同咏玉环事,崔则意极精工,李则语由信笔,然不堪并论者,直是气象不同。
明胡应麟《诗薮》
# 太白于极欢之际,加一“恨”字,意甚不浅。
明末清初唐汝询《唐诗解》
# 唐云:三诗俱铄金石,此篇更胜。字字得沉香亭真境。
明末清初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周敬曰:“带笑”字下得有情,第三句描贵妃心事。
明末清初周敬、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释恨即从“带笑”来。本无恨可释,而云然者,即《左传》(野太子申生):“君非姬氏(指鲡姬),居不安,食不饱”之意。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摘钞》
# 婉腻动人,“解释”句情多韵多。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 此章方写唐皇同妃子同赏木芍药。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 本岂释天户之愁恨,托以“春风”,措词微婉。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此首乃实赋其事而结归明皇也。只“两相欢”三字,直写出美人绝代风神,并写得花亦栩栩欲活,所谓诗中有魂,第三句承次句,末句应首句,章法最佳。
清李锳、李兆元《诗法易简录》
# 第三首总结,点明名花、妃子皆能长邀帝宠者,以能“舞释存风无限恨”也。
清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 严沧浪曰:旖旎动人。锦心绣口。
不详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