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公曾一仕":张挚一度入仕途,
# 长公:张挚,字长公,西汉人,曾官至大夫,免。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史记张释之列传》)。
"壮节忽失时":壮烈气节不入俗。
# 失时:指失去了从政的时机。,壮节:壮烈的气节。
"杜门不复出":决意闭门与世绝,
# 杜门:谓闭门不出。杜:堵塞,断绝。
"终身与世辞":终身隐遁不再出。
"仲理归大泽":杨伦归去大泽中,
# 仲理:指东汉杨伦。
"高风始在兹":高尚节操在此处。
# 兹:此,这里。,高风:高尚的品格、操守。
"一往便当已":既一为官便当止,
# 已:止,停。指辞官归隐,往:去。指出仕。
"何为复狐疑":隐去何需再犹豫?
# 狐疑:犹豫不决。
"去去当奚道":罢了尚有何话说,
# 奚道:还有什么可说的。奚:何。,去去:这里有“且罢”、“罢了”的意思。曹植《杂诗·转蓬离本根》:“去去莫复道,沉忧令人老。
"世俗久相欺":世俗欺我已很久。
"摆落悠悠谈":摆脱世上荒谬论,
# 悠悠谈:指世俗妄议是非的悠谬之谈。,摆落:摆脱。
"请从余所之":请随我归去隐居。
# 余所之:我所去的地方,指隐居。之:往,到。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田园隐逸题材的诗。通过历史人物对比与自然意象的运用,揭示了仕隐抉择的矛盾性,构建了超脱世俗的精神图景,表达了对高洁人格的赞美和对世俗纷扰的摒弃。
2. 分段赏析
前四句以西汉张挚(字长公)为原型,其因“不能取容当世”而弃官终身。通过短暂出仕却未能施展抱负的经历,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杜门”与“终身”形成强烈对比,申明自己毅然决然选择归隐、与世隔绝的决绝态度。中四句以“仲理”归隐为例,强调真正的高风亮节在于远离尘嚣、回归自然,表达一旦决定归隐就应坚定不移、不应再有犹豫的态度。以“高风始在兹”将隐逸精神锚定于历史坐标,赋予其文化合法性。“一往”与“狐疑”构成二元对立,既批判世俗徘徊,又以反问强化自我信念。后四句指出世俗社会的虚伪与欺骗,促使诗人更加坚定离世的决心,他呼吁人们摆脱世俗,跟随内心的指引,走向真正向往的生活。“去去”叠用强化远行之态,“奚道”(何必多言)以斩截语气终结彷徨;“摆落”(挣脱)与“悠悠谈”(空谈)构成动作与对象的冲突,既批判浮华议论,又以行动消解言语。
上一篇:魏晋·曹植《离友诗》
下一篇:魏晋·曹摅《答赵景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