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hǎi
jīng
shí
sān
shǒu
èr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浏览量:2
tái
líng
xiá
xiù
wáng
miào
yán
tiān
gòng
shēng
zhī
nián
líng
huà
qióng
guǎn
fēi
shān
gāo
hān
xīn
yáo
nìng
xiào
zhōng
yán

译文

玉台灵秀出云霞,王母安适美容颜。天地与之共俱生,不知岁月几多年。神灵变化无穷尽,仙馆很多非一山。高会酣饮唱新谣,哪像世俗凡语言。

逐句剖析

"玉台凌霞秀":玉台灵秀出云霞,

# 秀:灵秀,秀美。,凌霞:高出云霞之上。,玉台:玉山上的瑶台,即西王母的居处。《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

"王母怡妙颜":王母安适美容颜。

# 妙颜:容颜美妙。,怡:安适愉快,和悦。

"天地共俱生":天地与之共俱生,

# 天地共俱生:谓王母与天地同生。

"不知几何年":不知岁月几多年。

# 几何年:多少岁。

"灵化无穷已":神灵变化无穷尽,

# 无穷已:没有穷尽。,灵化:神灵变化。

"馆宇非一山":仙馆很多非一山。

# 馆宇非一山:《山海经》之《西山经》说西王母居玉山;《大荒西经》说西王母“处昆仑之丘”,郭璞注:“王母亦自有离宫别馆,不专住一山也。”

"高酣发新谣":高会酣饮唱新谣,

"宁效俗中言":哪像世俗凡语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二)》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五言古诗,此诗刻画西王母悠然端丽的容颜及其灵化无方的神妙,以寄寓诗人疏离世俗的情怀。然其旨意不止于此,诗人以“读山海经”为题,当有别开生面之意,故咏叹西王母并非真欲企慕仙道,而是借超凡之境抒超脱尘世之心,实为悲愤难抑的孤愤之辞。此诗前四句勒仙境的灵秀永恒,写王母与天地共生的悠久岁月,展现超越世俗时空的奇幻境界;中两句拓展神灵世界的多元广阔,暗合自然造化的自由无拘;末两句借仙境酣歌的高妙,寄寓对世俗庸常的疏离与精神高洁的坚守。全诗依托《山海经》神话意象,以质朴笔触构建超现实的精神空间,既具神话的瑰奇想象,又含陶诗特有的冲淡哲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这组诗的创作背景,学术界仍存分歧。逯钦立推测其约作于晋安帝义熙三年(407)或四年(408),此时陶渊明处于归园田居初期,农耕之暇常以琴书自遣。他在研读《山海经》及《穆天子传》等神话历史典籍后,遂有感而赋此十三首诗。而邓小军主张其当作于刘裕篡晋之后,孟二冬亦提出这组诗约作于宋武帝永初三年(422),即陶渊明五十八岁时。此诗乃组诗第二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玉台凌霞秀,王母怡妙颜”两句是对西王母居处与形象的刻画。“玉台凌霞”以“玉”的晶莹、“台”的高峻、“凌霞”的超拔,构建出云端仙境的立体空间,暗合《山海经·西山经》中王母“居昆仑之丘”的神异定位;“怡妙颜”则一改典籍中王母“豹尾虎齿”的威严形象,赋予其和悦柔美的面容,既保留神话的奇幻色彩,又注入诗人对理想境界的温情想象。“天地共俱生,不知几何年”两句是对仙境永恒性的铺陈。“天地共俱生”将王母的存在与宇宙同构,打破人间“生老病死”的时间法则;“不知几何年”以模糊化的时间表述,强化其超越世俗纪年的特性。此句看似平白,却通过“共俱生”的平等视角,暗含陶渊明对“顺应自然”哲学的认同,仙境的永恒并非源于神权至上,而是与天地共生的自然状态,与诗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生命理想隐相呼应。“灵化无穷已,馆宇非一山”两句拓展了神灵世界的维度。“灵化无穷已”写王母及其世界的变幻自在,“灵化”既指形体的自由变化(如《山海经》中神灵“人面蛇身”等异相),也暗喻精神的无拘无束;“馆宇非一山”则打破地理空间的局限,表明仙境并非封闭的单点,而是随“灵化”衍生的多元场域。两句以“无穷”“非一”的否定性表述,消解世俗对“固定秩序”的依赖,映射诗人对归田后“任意东西”(《归去来兮辞》)自由生活的体认,将神话书写转化为精神解放的隐喻。“高酣发新谣,宁效俗中言”两句是情感的收束与升华。“高酣”状写神灵酣畅淋漓的歌吟状态,“新谣”指超越世俗的清奇之音,二者共同构建出充满生命力的精神声场;“宁效俗中言”以反问句式形成对比,“宁”字强化选择的决然,宁可在仙境中酣歌,也不愿效仿世俗的庸常言语。此句表面写神灵的不屑,实则是诗人借神话之口,吐露对官场虚伪、人际异化的厌恶,将对神话的想象转化为对现实的隐性批判,在浪漫基调中注入沉郁的现实关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卢谌《赠刘琨诗二十首 十三》

下一篇:魏晋·刘琨《扶风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