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ěi
chuāng
xián
zuò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chuāng
liǎng
cóng
zhú
jìng
shì
xiāng
mén
wài
hóng
chén
chéng
zhōng
bái
máng
fán
xún
dào
shì
yào
xué
xiān
fāng
yǒu
yán
nián
shù
xīn
xián
suì
yuè
cháng

译文

北边的窗户下有两丛竹子,安静的房间里有一炉香。门外红尘弥漫,城里白天一片忙碌。不用麻烦去寻找道士,不必学习修仙的方法。自己有延年益寿的方法,内心闲适岁月就会悠长。

逐句剖析

"虚窗两丛竹":北边的窗户下有两丛竹子,

"静室一炉香":安静的房间里有一炉香。

"门外红尘合":门外红尘弥漫,

# 红尘:指闹市的飞尘,亦指繁荣热闹的地方。

"城中白日忙":城里白天一片忙碌。

"无烦寻道士":不用麻烦去寻找道士,

# 道士:道教徒。此道士即指道士,不指僧侣。,无烦:无须烦恼。

"不要学仙方":不必学习修仙的方法。

# 仙方:神仙。比喻脱俗超凡,不染红尘的人。

"自有延年术":自己有延年益寿的方法,

"心闲岁月长":内心闲适岁月就会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北窗闲坐》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以室内静观的角度,细腻描绘了北窗旁的闲适生活场景。诗中“虚窗两丛竹,静室一炉香”通过窗前的丛竹与室内的香炉这两个意象,巧妙营造出一种宁静超脱的氛围;而“门外红尘合,城中白日忙”则勾勒出外界的喧嚣纷扰,二者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室内环境的清幽与安宁。诗人借这般景致抒发情怀,清晰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不求仙方的淡泊生活态度,在诗中主张“心闲”才是延年益寿的根本之术。该诗创新性地将观赏竹子的视角从传统的室外转向室内,成为白居易诗作中“窗竹”意象的作品之一,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对后世文人画中“无窗之窗”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白居易晚年历经宦海浮沉,形成了豁达淡泊的人生态度,他将个人心境融入北窗静坐的场景,通过内省与观物,寻求精神层面的闲适与安宁,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闲适诗。诗中介绍了北窗旁竹丛、香炉等景象,描绘了门外红尘与城中忙碌的情景,体现了诗人对世俗喧嚣的疏离,营造出宁静超脱的氛围,表达了不慕名利、以心闲为延年之术的生活态度。

2. 写作手法

对比:“虚窗两丛竹,静室一炉香”与“门外红尘合,城中白日忙”,通过室内的宁静与室外的喧嚣形成对比,凸显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喜爱和对世俗忙碌的疏离。

3. 分段赏析

首联:“虚窗两丛竹,静室一炉香”,此句描绘出北边的窗户下有两丛竹子,安静的房间里燃着一炉香的景象。竹子的清幽和香炉的香气,共同营造出宁静、清幽的氛围,既写出了室内环境的安静,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和。​颔联:“门外红尘合,城中白日忙”,描写出门外红尘弥漫,城里整天都一片忙碌的景象。“红尘”和“白日忙”展现了世俗的喧嚣,与室内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诗人对这种世俗忙碌的疏离感。​颈联:“无烦寻道士,不要学仙方”,意思是不用麻烦去寻找道士,也不必去学习修仙的方法。这两句直接表明了诗人的态度,他不追求修仙问道,而是另有自己的处世之道,体现出一种豁达的心境。​尾联:“自有延年术,心闲岁月长”,说自己有延年益寿的方法,就是内心闲适就能让岁月显得悠长。此句点出了诗人的生活哲学,将心闲视为延年之术,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珍视和追求。

4. 作品点评

《北窗闲坐》创新性地将观竹视角由室外转向室内,成为白居易“窗竹”意象作品之一,其“卧观窗竹”的视角对宋代以来文人画创作产生了重要启发,推动了文人画中“窗景”主题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青龙寺早夏》

下一篇:唐·白居易《闲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