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翮思拂霄":有强健翅膀的鸟儿总想着翱翔天际,
# 逸翮:疾飞的鸟。
"迅足羡远游":敏捷的骏马则羡慕能远游四方。
# 迅足:善驰的兽。喻有才能之士。
"清源无增澜":清澈的源头不会产生大浪,
# 增澜:大浪。
"安得运吞舟":又怎能让吞舟的大鱼自在游畅。
# 吞舟:大鱼。
"珪璋虽特达":美玉虽然珍贵出众,
# 珪璋:玉器名,古代诸侯朝聘时用为礼品。珪:一作圭。
"明月难闇投":明珠却难在黑暗中随意投献而不被弃。
# 明月:宝珠名。
"潜颖怨清阳":潜藏在水中的嫩芽埋怨春天的阳光不足,
# 清阳:春日。,潜颖:指生长僻处的植物,喻失意之士。
"陵苕哀素秋":高枝上的凌霄花悲叹秋霜早早降临。
# 哀素秋:显达者哀叹高位易遭受风险,荣华难以长保。,陵苕:指生长高处的植物,喻显达之士。
"悲来恻丹心":悲从中来,刺痛了我这赤诚之心,
# 丹心:赤诚的心。
"零泪缘缨流":泪水不由自主地沿着帽带流淌而下。
# 缘:沿。,零:落。
东晋学者、文学家
郭璞(276~324),晋代学者、文学家。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博学,好古文奇字,又喜阴阳卜筮之术。王敦任其为记室参军,郭璞以卜筮不吉谏阻敦谋反,为敦所杀,后追赠弘农太守。郭璞以诗赋著称,所作《游仙诗》主要是咏高蹈遗世,蔑视富贵荣华,流露对现实的不满。其文辞多慷慨,形象鲜明,想象丰富,语言生动,情怀飘逸,在玄言诗统治的东晋诗坛独树一帜。所作《江赋》颇著名。著有《尔雅注》《山海经注》等。今传《郭弘农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游仙诗十九首(其五)》是一首五言古诗,以游仙为题材。诗中通过一系列比喻,如“逸翮思拂霄”等,表达诗人渴望施展才华却不得的苦闷,借游仙之境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展现了其内心的无奈与悲伤。
2. 写作手法
起兴:“逸翮思拂霄,迅足羡远游”,以善飞者渴望冲上云霄、善行者向往远游天涯起兴,引出对有才能者渴望施展才华的思考,为下文论述人才与环境的关系做铺垫。用典:“圭璋虽特达,明月难暗投”一句运用了《汉书・邹阳传》中“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众莫不按剑相眄者”的典故,说明有才能的人即使品质高洁,但如果不被人理解赏识,也难以施展才华,使诗歌的表达更加含蓄、富有深意。比喻:“逸翮思拂霄,迅足羡远游”,以“逸翮”“迅足”喻有才能之人,言其如善飞善行者般渴望施展抱负;“清源无增澜,安得运吞舟”比喻有才能的人如果没有合适的客观环境就无法施展才能;用“潜颖怨青阳,陵苕哀素秋”比喻时机不遇,天施之偏,卑微者难以显达,显达者又担心荣华不能长久,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人才问题的思考和感慨。
3. 分段赏析
诗歌开篇以“逸翮思拂霄,迅足羡远游”起兴,借善飞者与善行者的形象,隐喻有才之士对施展抱负的渴望。善飞者志在九天,欲冲破云霄直上苍穹;善行者向往远游,盼远离俗世驰骋天涯。然而,空有凌云之志与一身本领,能否实现理想抱负?这一疑问,自然引出下文对人才境遇的探讨。“清源无增澜,安得运吞舟?”此句中“增”通“层”,“增澜”指层层波浪,“吞舟”代指能吞舟的大鱼。《韩诗外传》曾言“吞舟之鱼,不居潜泽。度量之士,不居污世”,诗人借此喻指,若无适宜的客观条件与环境,即便如吞舟大鱼般的杰出人才,也难以施展才华。随后,诗人深入探讨人才成长中主客观因素的辩证关系,剖析阻碍人才发展的关键因素。“圭璋虽特达,明月难暗投”一句,以“圭璋”“明月”作比。“圭璋”为名贵礼器,在朝聘之礼中可独行成礼,常被用来象征高洁人品,如《后汉书》赞刘儒“有圭璋之质”;“明月”则喻指贤才。诗人化用《汉书》“明月之珠暗投于道,众人按剑相眄”的典故,阐明即便贤才如圭璋明月般品质高洁,若无人赏识,亦难有施展才华的机会。“潜颖怨青阳,陵苕哀素秋”,“潜颖”指幽处结穗的植物,“青阳”即春日;“陵苕”为高处草木。诗人借植物因所处环境不同,或怨春光不至,或哀秋霜早临,隐喻人才因出身与机遇的差异,面临不同困境:出身低微者难有出头之日,身处高位者又忧虑荣华难久,深刻揭示了人才发展与出身、机遇的紧密关联。诗歌以“悲来恻丹心,零泪缘缨流”收尾,“缘”意为“沿”,“缨”是系于颔下的冠带。诗人为贤才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境遇深感悲怆,泪水沾湿冠带,将对人才命运的惋惜与不平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从全诗的主旨与情感来看,这首名为“游仙”的诗作,实则可视为探讨人才问题的政论诗,对研究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地位与心态颇具启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本是古代正统士人奉行的处世准则,然而在现实中却屡屡受挫。贤者难遇明主,能者难展抱负,无论穷达皆有悲慨——这是郭璞历经人生坎坷后在诗中凝结的体悟。“潜颖怨青阳,陵苕哀素秋”的慨叹,作为兼具才学与抱负的学者诗人之音,堪称振聋发聩。郭璞之后千余年,曹雪芹借王熙凤之口道出“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难处”,与郭璞的思考遥相呼应。更值得关注的是,诗人以多维度、多层次的生动比喻,剖析了人才命运与主客观因素(如环境、时机)的复杂关联。诚然,诗中在悲叹人才不遇时,流露出隐遁避世的念头,这在其《答贾九州愁诗》“未若遗荣,閟情丘壑”等句中更为直白。但就这首游仙诗而言,愤世嫉俗的情怀与匡时济世的志向仍清晰可辨,恰如刘熙载《艺概・诗概》所言,其“假栖遁之言,而激烈悲愤,自在言外”。何焯《义门读书记》亦指出:“景纯《游仙》,当与屈子《远游》同旨。盖自伤坎壈,不成匡济,寓旨怀生,用以写郁。”此论切中肯綮。因此,欣赏此诗时,除体会隐遁心态外,更应关注其“上念国政,下悲小己”的忧思,以及钟嵘《诗品》所评“坎壈咏怀,非列仙之趣”的现实关切。
# 略用“丹心”二字带出,又不可據为逹旨。
明末清初王夫之《古诗评選》
# 情见乎解,伤时不足展才,悔出世之不早。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選》
下一篇:魏晋·张载《赠虞显度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