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河边草":河边青草一片青绿,
"悠悠万里道":沿着大道绵延万里。
# 悠悠:遥远的样子。
"划生在春时":青草应当萌生在春天,
"远道还有期":在万里之外服役的丈夫也应当有归来的日期。
# 远道还有期:指远在外地的情人。还,归来。期,时期。
"春至草不生":但如今春天到了青草却不萌生,
"期尽欢无声":归期到了仍不见丈夫归来我也只能无声地叹息。
"感物怀思心":节候的变迁触发了我的相思,
# 思心:悲心。
"梦想发中情":在梦中真情流露多么孤凄。
"梦君如鸳鸯":梦见我和丈夫好像一对鸳鸯鸟,
"比翼云间翔":在云间飞翔比翼相依。
"既觉寂无见":醒来之后却空寂无所见,
"旷如参与商":我们相距这般遥远就好像参商分处东西。
# 参与商:皆星名。二星在天体上相距约一百八十度,当这个星升到地面时,那个星便沉入地平面下,永不相见。这里是比喻自己和丈夫无法会面。,旷:空,远。
"梦君结同心":又梦见我和丈夫誓结同心,
# 结同心:谓男女永结盟好。
"比翼游北林":比翼畅游在北边的树林里。
"既觉寂无见":醒来之后却空寂无所见,
"旷如商与参":我们相距这般遥远就好像商参分处东西。
# 商与参:皆星名。二星在天体上相距约一百八十度,当这个星升到地面时,那个星便沉入地平面下,永不相见。这里是比喻自己和丈夫无法会面。
"河洛自用固":我们的婚姻自以为会像河水和洛水那样的牢固,
# 自用:自以为。用,一作有。,河洛:黄河和洛水。
"不如中岳安":看来还比不上中岳嵩山的安稳不移。
# 中岳:嵩山,在河南省登封市北。
"回流不及返":因为流水流去就不会再回来,
"浮云往自还":而山间的浮云还能自在地往还飘逸。
"悲风动思心":悲风吹动了我的相思情,
"悠悠谁知者":但我深深的忧思有谁能够关切留意。
"悬景无停居":高悬在天空的太阳不会停留,
# 悬景:高悬天空的太阳。
"忽如驰驷马":时光流逝快得就像驷马奋蹄。
"倾耳怀音响":我倾耳细听希望听到丈夫归来的声响,
"转目泪双堕":但转眼四顾一无所见两行眼泪滚滚坠地。
"生存无会期":看来活着不会有相会的日期,
"要君黄泉下":我们相约在黄泉之下再双宿双栖。
# 要:同“邀”,约。
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
傅玄(217~278),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字休奕,北地泥阳(今陕西铜川)人。咸熙元年受封鹑觚男,后进爵为子,加驸马都尉,官至司隶校尉。傅玄工诗,尤以乐府诗盛名。其乐府诗典雅工丽,文辞富艳,描写铺缛,具有说教性。他的部分作品表现了对妇女题材的关注,且风格清丽。代表作品有《艳歌行》《苦相篇》《秦女休行》等。著作有《傅子》《傅玄集》等。明人辑有《傅鹑觚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乐府诗,是写思妇情感的诗。通过写对丈夫的怀念,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感情之深,同时也抒发了思妇的思念之痛。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第三段“悲风动思心”,经过上面那些精神折磨,她眼里的景色不像一开始还有点生气和悦目的色彩,而是显得衰飒和黯淡了。反问:“悠悠谁知者”,“悠悠”指她那无尽的心思,她觉得没有人能理解,首先丈夫就不理解,不然他不会总是流荡不归。这一反问很是深沉。表达了思妇的痛苦与厮守。
3. 分段赏析
此作承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之遗韵,以春草起兴抒写思妇怀远之思。开篇"青青河畔草色,绵绵牵念远行人",与汉乐府原作"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异曲同工,借道旁春草的生生不息,触发对征人迢递归期的殷切期盼。"悠悠万里道"中"悠悠"二字,既摹道路之迢递,复状情思之绵长。春草岁岁枯荣的节序轮回,道旁芳草与行旅足迹的时空叠合,自然勾连起"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古典意象。诗中"草生在春时,远道还有期"的朴素推想,以草木荣枯喻人世聚散,却在"春至草不生,期尽叹无声"的悖论中,迸发出锥心泣血的思念——看似无理的怨怼,实乃望眼成空的绝望写照。当现实与期许激烈碰撞,炽烈情思遂在"感物怀思心,梦想发中情"中化作魂牵梦萦的幻境。次章以梦境构筑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梦中比翼云间的缱绻,重现结发时的同心结,将现实缺憾在幻境中加倍补偿。然梦醒后的空寂更显残酷,"河洛自有涸,不如中岳安"的隐喻,将情感投射于自然永恒与人事无常的辩证:河床虽涸犹有复流之日,嵩岳永峙却难换归人。四重意象的并置,恰似女子心中翻涌的猜疑漩涡——若情如逝水则相思成空,若爱似高山则重逢可待。这种矛盾心绪在"回流不及返,浮云往自还"的辩证观照中,凝结为欲说还休的缠绵悱恻。末章以秋风萧瑟收束全篇。"悲风动思心"的景物转换,暗喻心绪由春的萌动转入冬的死寂。"悬景无停居"的日影飞驰,将青春虚度的焦灼具象化为白驹过隙的惊心。当"倾耳怀音响"的专注终成"转目泪双堕"的怅惘,听觉期待与视觉落空的强烈反差,将等待的煎熬推向极致。结尾"生存无会期,要君黄泉下"的决绝誓言,在封建伦理的桎梏中,既彰显"生死相许"的痴情,亦暗藏"独守空帷"的悲凉。这种将个体悲剧升华为永恒情感标本的艺术处理,恰似《古诗十九首》般,在平平道来中见惊心动魄之力。
4. 作品点评
此诗虽为拟乐府之作,不少地方有模仿《饮马长城窟行》那篇作品的痕迹。二者共享“青青河畔草”的起兴范式与“梦见在我傍”的虚实交织结构,但本篇通过七次韵脚转换构建起更严密的抒情脉络,相较原作松散的“接字”叙事,形成“春草—秋衰—黄泉”的意境构成。在抒情、描写上也比原作细致,如原作写梦很是概括,主人公心理也不如此篇写得深曲。更值得关注的是,诗人将民间歌谣的天然韵律(如“客从远方来”的叙事节奏)与文人化的意象经营(如“古道蔓草”的历史隐喻)熔铸一体,既保留“天籁”特质,又注入“匠心”雕琢——这种雅俗交融的创作策略,恰是乐府诗体从民间集体创作向文人个性化表达过渡的表征。
下一篇:魏晋·欧阳建《十二岁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