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u
rén
huì
宿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dàng
qiān
chóu
liú
lián
bǎi
yǐn
liáng
xiāo
qīng
tán
hào
yuè
wèi
néng
qǐn
zuì
lái
kōng
shān
tiān
qīn
zhěn

译文

真想把千古忧愁全部荡洗干净,唯一的办法就是留连在美酒之间。景色美好的夜晚最适宜清谈,皓月当空,久久难以入睡。醉酒后就卧倒在空山之中,天是被子地是床。

逐句剖析

"涤荡千古愁":真想把千古忧愁全部荡洗干净,

# 涤荡:荡洗,清除。

"留连百壶饮":唯一的办法就是留连在美酒之间。

"良宵宜清谈":景色美好的夜晚最适宜清谈,

# 良宵:景色美好的夜晚。

"皓月未能寝":皓月当空,久久难以入睡。

# 未:一作“谁”。

"醉来卧空山":醉酒后就卧倒在空山之中,

"天地即衾枕":天是被子地是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友人会宿》乃一首五言古诗。诗中前两句尽显诗人借酒消愁之豪情,欲以酒为伴,驱散心中积压的千古愁绪;三四句则描绘出月夜清谈之雅兴;至末两句,诗人的豁达超脱尽显无遗,呈现出一种超然物外、与自然相融的高远境界。全诗彰显了谪仙一贯的豪放情怀,亦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深远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友人会宿》乃一首五言古诗。通过描写友人会宿的场景、环境和情感交流,展现了友情的珍贵和人生的短暂,鼓励人们珍惜当下,享受与友人的相聚时光。

2. 写作手法

夸张:“涤荡千古愁”运用了夸张的修辞,将个人的愁绪夸大到“千古”的程度。诗人借酒消愁,说酒能洗尽千古以来的忧愁,使抽象的愁具象化,并凸显出愁之深、愁之浓,同时夸张地表现出酒的作用之大,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愁闷之重以及他试图借酒摆脱这种愁苦情绪的强烈愿望。间接抒情:情景交融,诗中通过对良宵美景的描写,如“皓月”,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而诗人在这样的美景下却难以入寝,将自己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结合,明月本应是令人愉悦、宁静的象征,但此时却引发了诗人更深的愁绪,使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浑然一体,深刻地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景的欣赏,又有难以排解的忧愁。直抒胸臆:整首诗从开篇的“涤荡千古愁”,到结尾的“天地即衾枕”,诗人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毫不掩饰地将自己内心的愁苦、对饮酒的喜爱以及对自由境界的追求展现出来,使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诗人强烈的情感冲击,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让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涤荡千古愁,留连百壶饮”:“涤荡千古愁”开篇气势豪迈,诗人表示要将千古以来的愁绪一扫而空。“涤荡”一词极具动感和力度,展现出一种豁达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仿佛有一种超脱尘世、俯瞰古今的力量,想要打破长久以来忧愁的羁绊。“留连百壶饮”则描绘出诗人与酒为伴、纵情畅饮的场景。“留连”体现出诗人对饮酒这件事的沉醉与不舍,他不愿放下酒杯,而是尽情享受酒带来的愉悦和放松。百壶饮,既表现出饮酒数量之多,也暗示了诗人愁绪之深,需要大量酒精来消解。此句表达了诗人对忧愁的蔑视和试图摆脱的决心。诗人深知人生难免有忧愁,但他选择用豪饮的方式来应对,以酒来洗涤心灵的烦恼,展现出一种洒脱不羁、豪放旷达的情感。“良宵宜清谈,皓月未能寝”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精神世界丰富和交流的渴望。在美好的夜晚,他不满足于物质的享受,更希望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来获得心灵的滋养和启迪。同时,皓月未能寝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激动和不安,可能是因为对生活的感悟、对未来的思考等,使他在这个宁静的夜晚无法平静入睡。“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在醉后的状态下,诗人摆脱了一切世俗的羁绊,回归到最原始、最纯粹的状态,与天地相拥,感受到了生命的真谛。这种情感是一种超脱尘世的豁达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感恩,诗人在自然中找到了内心的归宿。

4. 作品点评

《友人会宿》以其深刻的主题、独特的写作手法和高超的艺术价值。它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李白的豪放情怀和浪漫精神,也让读者领略到了唐代文化的风采。全诗体现出谪仙一贯的豪放情怀,也有着一些“天人合一”的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文丙《藓花》

下一篇:唐·司空曙《拟百劳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