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ēng
jīn
líng
chéng
西
běi
xiè
ān
dūn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jìn
shì
héng
kuì
yǒng
jiā
suì
nán
bēn
shā
chén
máng
máng
lóng
dòu
zhāo
hūn
fēng
hàn
cǎo
tiān
jiāo
zhōng
yuán
zhé
jiàng
gǎn
tuí
yùn
yún
péng
fēi
fān
liàn
zhào
chǔ
guó
jīng
lián
hǎi
mén
西
qín
bǎi
wàn
zhòng
jiǎ
yún
tún
tóu
biān
tián
jiāng
sào
lùn
huáng
yùn
yǒu
fǎn
zhèng
chǒu
hún
tán
xiào
è
héng
liú
cāng
shēng
wàng
cún
chéng
fǎng
访
yóu
yǒu
xiè
ān
dūn
píng
lǎn
zhōu
xiǎn
gāo
biāo
jué
rén
xuān
xiǎng
xiàng
dōng
shān
姿
miǎn
huái
怀
yòu
jūn
yán
tóng
shí
jiā
shù
huì
cǎo
liú
fāng
gēn
bái
yìng
chūn
zhōu
qīng
lóng
jiàn
zhāo
tūn
yún
zài
tái
qīng
shǔ
fán
lái
zhuó
qīng
shù
míng
yuán
gōng
chéng
guī
líng
yuán

译文

昔日西晋王朝的政权崩溃时,中原一代的人民纷纷向南边逃亡。当时的局势多么纷乱,乘机崛起的军阀割据势力日日夜夜争斗不休。胡人的马儿在汉地上奔驰,苻坚率领着前秦的军队威胁着中原。贤明而有才能的大臣谢安察觉到了国家即将衰败的命运,为了挽救危局,抵御侵扰,他迅速地东山再起。晋军衣甲鲜明,军容雄壮,气势不凡,沿江陈兵,直到海隅,场面颇为壮观。前秦的军队声势浩大,披甲执戈的军士像天上的积云一样聚集。苻坚骄傲狂妄,不可一世,他自认兵强马多,光是把马鞭投进长江,就足以截断江流。然而东晋王朝的局势开始好转,苻坚的军队吓得魂飞魄散。谢安于谈笑间打败了前秦的军队,老百姓都敬重他,希望他能执掌朝政。如今到古城金陵探访古迹,还可以见到当年的谢安墩。依靠着栏杆远望四周险峻的地势,高耸的谢安墩上没有人群喧哗的声音。我想象着谢安当年的风姿,缅怀着右军将军王羲之曾劝谢安以国事为重的言语。王羲之和谢安志同道合,都有为国效力的心愿,他们虽已做古,其功绩却长存于世,就像蕙兰留下的芳根一样。白鹭在春天的小洲上空飞过,青龙山迎接着初生的太阳。虽然年代久远,谢安墩却依旧存在只是楼台倒塌,到处长满繁盛的庄稼。我来这喝喝酒,并将在这墩上建造林园。等到功成名就的时候,我将拂袖而去,到武陵源去过隐居生活。

逐句剖析

"晋室昔横溃":昔日西晋王朝的政权崩溃时,

"永嘉遂南奔":中原一代的人民纷纷向南边逃亡。

# 永嘉:晋怀帝年号,永嘉5年(311)匈奴贵族刘曜攻陷洛阳,杀死七民三万余人,中原一带人纷纷南耷避乱。

"沙尘何茫茫":当时的局势多么纷乱,

"龙虎斗朝昏":乘机崛起的军阀割据势力日日夜夜争斗不休。

# 朝昏:即朝蒋。日日夜夜。,龙虎:喻指当时乘机崛起的割据势力。

"胡马风汉草":胡人的马儿在汉地上奔驰,

# 风:放逸,引申为追逐、奔弛。

"天骄蹙中原":苻坚率领着前秦的军队威胁着中原。

# 蹙:迫,侵扰。,天骄:天之骄子,本指匈奴。这里指侍坚的前秦。

"哲匠感颓运":贤明而有才能的大臣谢安察觉到了国家即将衰败的命运,

# 哲匠:指贤明有才之士,这里指谢安。

"云鹏忽飞翻":为了挽救危局,抵御侵扰,他迅速地东山再起。

# 云鹏:大鹏,指谢安。

"组练照楚国":晋军衣甲鲜明,军容雄壮,气势不凡,

# 楚国:指江淮一带。此句形容晋军衣甲鲜明、军容雄壮。,组练:古时车卒与步兵穿的战服。

"旌旗连海门":沿江陈兵,直到海隅,场面颇为壮观。

# 海门:指海边。

"西秦百万众":前秦的军队声势浩大,

# 西秦:指十六国时苻坚的前秦。

"戈甲如云屯":披甲执戈的军士像天上的积云一样聚集。

"投鞭可填江":苻坚骄傲狂妄,不可一世,他自认兵强马多,

# 投鞭:投鞭:据《晋书·符坚载记》:荮坚进攻东晋时,曾吹嘘其兵力强大,说:“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一扫不足论,一举荡平晋军不在话下,此二句描绘苻坚的骄傲狂妄不可一世。鞭:一作策。

"一埽不足论":光是把马鞭投进长江,就足以截断江流。

# 一埽不足论:一作一朝为我吞。

"皇运有返正":然而东晋王朝的局势开始好转,

# 返正:复归于正道,这里是振兴的意思。,皇运:指东晋王朝的命运。

"丑虏无遗魂":苻坚的军队吓得魂飞魄散。

# 丑虏:指苻坚的军队,无遗魂,吓掉了魂。

"谈笑遏横流":谢安于谈笑间打败了前秦的军队,

# 谈笑遏横流:“谈笑”二句:据《晋书·谢安传》记载:苻坚攻晋时,谢安镇静如常,与其侄谢玄对局下棋.谈笑自若、遏:阻挡,此二二句意为:谢安谈笑自若地扣。败了前秦军,老自姓希望他执掌朝政。

"苍生望斯存":老百姓都敬重他,希望他能执掌朝政。

"冶城访古迹":如今到古城金陵探访古迹,

# 冶城访古迹:一作至今古城隅。

"犹有谢安墩":还可以见到当年的谢安墩。

"凭览周地险":依靠着栏杆远望四周险峻的地势,

# 周:四周。,凭览:倚栏远望。

"高标绝人喧":高耸的谢安墩上没有人群喧哗的声音。

# 绝人喧:无喧闹之声。,高标:指谢安墩高高耸立。

"想像东山姿":我想象着谢安当年的风姿,

# 东山:指谢安。谢曾隐居东山。

"缅怀右军言":缅怀着右军将军王羲之曾劝谢安以国事为重的言语。

# 右军言:据《晋书·谢安传》载,谢安与王羲之(右军)同登冶城时.王对谢说:“现在天下大乱,应人人为国效力,不可空谈,荒废正业。

"梧桐识嘉树":王羲之和谢安志同道合,都有为国效力的心愿,

"蕙草留芳根":他们虽已做古,其功绩却长存于世,就像蕙兰留下的芳根一样。

"白鹭映春洲":白鹭在春天的小洲上空飞过,

# 白鹭:白鹭洲,在今南京,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有“二水中分白鹭洲”之句。

"青龙见朝暾":青龙山迎接着初生的太阳。

# 朝暾:初升的太阳。,青龙:山名,在南京东南。

"地古云物在":虽然年代久远,谢安墩却依旧存在

# 云物:景物。

"台倾禾黍繁":只是楼台倒塌,到处长满繁盛的庄稼。

"我来酌清波":我来这喝喝酒,

# 清波:指酒。

"于此树名园":并将在这墩上建造林园。

# 树名园:在墩一上建筑林园。

"功成拂衣去":等到功成名就的时候,我将拂袖而去,

"归入武陵源":到武陵源去过隐居生活。

# 归入武陵:郡名,在今湖南常德市一带。武陵源即桃花源,晋陶潜有《桃花源记》,这里指隐居的地方。,归入:一作长啸。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是一首五言排律。这首诗开头用力刻画当时局势的混乱紧迫,其实是为引出谢安做准备;接着写谢安在乱世中挺身而出,勉强稳住了摇摇欲坠的司马氏王朝半壁江山;最后又从历史回到现实。诗人心里一直想着能建功立业、被人赏识重用,这样就能用自己的本事为国家出力,而谢安一场大战就平定乱局的壮举,正是他最向往的。整首诗读起来气势很足,基调积极向上,带着一股理想主义的味道。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天宝末年社会动荡时期。作者目睹唐王朝内忧外患的局势,不禁回想起西晋永嘉年间政权倾覆的动乱往事。站在谢安墩前,诗人追慕三百年前东晋名相谢安的风采——当年他正是在国家危难之际,从容指挥淝水之战,以非凡谋略稳定社稷。面对相似的历史情境,作者既赞叹谢安东山再起力挽狂澜的胆识,又深感自身虽有济世之志,却困顿于时运不济,难以施展抱负。这种对历史际遇的思考与个人命运的感慨交织,最终凝结成诗中深沉的情感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描写出游。诗人以雄健笔力追忆东晋名相谢安的功业,借古抒怀展现自身壮志与历史沉思。

2. 分段赏析

从“晋室昔横溃”到“天骄蹙中原”是诗歌创作的第一部分。西晋末年政权动荡,各地军阀混战不断。“沙尘何茫茫,龙虎斗朝昏”这两句诗,勾勒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景象。“胡马风汉草,天骄蹙中原”描述了匈奴军队相继攻占洛阳和长安,中原地区已处于外族统治之下。诗人强调,若没有杰出人才挺身而出抵御外敌,司马王朝必将覆灭。这一段集中描绘了社会动荡的危急局面,为下文谢安的登场作铺垫。正是在这样的乱世环境中,主人公的英雄形象才得以凸显。从“哲匠感颓运”到“苍生望斯存”构成诗歌的第二部分。谢安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挽救了岌岌可危的东晋政权。为展现他的非凡才能,诗人先描述前秦苻坚军队的强大阵容。“百万众”和“如云屯”表明前秦军队人数众多,声势浩大,与东晋的混乱形成鲜明对比。“投鞭可填江”既表现了苻坚的傲慢自大,也间接反映了其军力雄厚。在这样的形势下,谢安接受重任,凭借卓越的军事谋略,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击败前秦军队。诗人用“谈笑”一词刻画了谢安面对战场压力时的从容气度,这与战场上的惨烈形成鲜明对照,让人联想到诸葛亮的镇定自若。“丑虏无遗魂”描写了前秦军队的溃败,与前文大军压境的嚣张气焰形成强烈反差,突显了谢安的非凡战功。这一胜利使谢安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他的名声也因此流传后世。从“冶城访古迹”到“归入武陵源”是诗歌的最后部分。诗人的思绪从历史转回现实。谢安墩地势高耸却人迹罕至,这种冷清的环境引发了诗人深思。王羲之曾在此地劝说谢安以国家危难为己任,这才有了谢安后来的挺身而出、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行动。“梧桐识嘉树,蕙草留芳根”暗示王羲之与谢安志同道合,他们的故事如同留下芬芳的草根,成为世代相传的佳话。想到这段历史,诗人自然联想到自己。他从不怀疑自己的才能,相信若有合适机会,也能像谢安一样成就事业。然而身边缺少像王羲之那样理解自己的知己,怀才不遇的苦闷难以排解。站在谢安墩上远望,春天白鹭在小洲上空飞翔,青龙山迎接着朝阳。眼前自然景物充满生机,而古老的谢安墩却已楼台倒塌,长满了茂盛庄稼。这景象使诗人再次感叹功名富贵的短暂,不禁感慨:若有朝一日能实现抱负,定会辞官归隐,过上田园生活。

3. 作品点评

李白的诗歌常体现出对理想的追求,他渴望能施展才华、为国效力。谢安在淝水之战中一举平定天下的壮举,正是他最大的理想。因此登上谢安墩,诗人才会有如此多的感慨。尽管现实中遭遇诸多不如意,他仍期待有机会建立功业,这也是李白与一些选择归隐的诗人不同之处。许多怀才不遇的诗人最终放弃理想,选择归隐山林。而李白即使有归隐武陵源的想法,也总希望能在"功成"之后再实现。这成为他一生坚持的信念,也是他大部分诗篇的核心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孟郊《寓言》

下一篇:唐·陈子昂《山水粉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