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动帷帘":凉风轻轻地吹动着帷帐,
"晨月照幽房":晓月照进了幽深的闺房。
# 照:一作叹。
"佳人处遐远":丈夫身处遥远的他乡,
# 遐:远。,佳人:指丈夫。
"兰室无容光":香闺里空寂冷漠毫无辉光。
# 兰室:香闺。
"襟怀拥虚景":胸怀间虚抱着一个空幻的影,
# 襟怀:胸怀。
"轻衾覆空床":那轻柔的锦被覆盖着空床。
"居欢惜夜促":从前欢会的时候只惜夜短,
"在戚怨宵长":现在身处忧戚之中便怨夜长。
# 宵:夜。
"拊枕独啸叹":轻拍着玉枕独自悲吟哀叹,
"感慨心内伤":心中忧思绵绵无限感伤。
西晋文学家
张华(232~300),西晋文学家。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西南)人。晋初任中书令,加散骑常侍。惠帝时,历任侍中、中书监、司空、封壮武郡公,后被赵王司马伦和孙秀所杀。张华工于诗赋,词藻温丽,善于写怨夫思妇之情,深情婉转,清丽动人。钟嵘《诗品》评其作品多为“儿女情多,风云气少”。代表作有《情诗》五首。著有《博物志》。明人辑有《张茂先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情诗。诗中描绘了闺中思妇的情感世界,借清风、晨月、空床等景象,营造出孤寂清冷的氛围,表达了思妇对身处远方佳人的深切思念与内心的哀怨伤感。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襟怀拥虚景,轻衾覆空床”,诗人拥抱着虚幻的景象,轻薄的被子覆盖着空床。“虚景”既指诗人在幻想中与佳人相聚的情景,也暗示了现实的空虚和无奈。“空床”则直接写出了诗人的孤独,与前面的“佳人处遐远”相呼应,进一步强化了思念之情。诗人通过对自己孤独状态的描写,将内心的思念和寂寞融入到具体的景物之中,使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3. 分段赏析
开篇“清风动帷帘,晨月照幽房”两句,措辞自然却意味深长。诗人特意选取“清风”与“晨月”这两个意象,借由清风入窗、帷帘飘动,以及晨月洒照幽静闺房之景,巧妙暗示闺中少妇的怀人思绪。清风撩动罗帐,人却未至,唯有晨月淡淡。此时天欲破晓,梦难再续,这对思妇而言,是一种情思的撩拨。月朗风清、帘动室静的氛围里,不见人物身影,但其形象却宛在眼前,情思也愈发浓郁。“晨”字尤为精妙,它将少妇彻夜遐思的模样、梦魂婉转的深情,都隐于夜幕之后,让读者自行体会,尽显含蓄蕴藉。“佳人处遐远,兰室无容光”这三、四句,开始正面叙事,点明“幽房”内涵:原来少妇的夫君远在他乡,闺阁中没了他的音容笑貌。“佳人”指丈夫,“兰室”是充满芳气的闺房,“容光”即容颜。这两句虽平实,却是诗中关键过渡,既落实了前两句景中所蕴含的情感,又自然引出后续内容。“襟怀拥虚景,轻衾覆空床”中,“虚景”指月影。天上明月洒下流光溢影,无处不在,抬头望月引发离思,低头则月影入怀,满襟满床皆是。月影难以抹去,更添惆怅。诗人以“虚景”代月影,颇为巧妙。月影本虚幻,与空床相对,意象契合;且往日美好时光有月见证,如今物是人非,只剩明月。这一“虚”字,让少妇所拥不仅是月影,更有往昔欢爱的幻影,其对夫君的深情,以及借回忆自慰的痛苦,尽在不言中。诗人精准把握思妇复杂情感,将痴情幻想与冷酷现实对照,虚实相生,将诗意归结于怀人思远,营造出美妙意境。然而,虚影并非真实,空床难以慰藉真情。少妇从幻觉醒来,巨大的心理落差让她不禁长叹:“居欢惜夜促,在戚怨宵长。”此句今昔对照,重点在后。往日欢乐时,珍惜夜晚,嫌其短暂;如今闺房寂寞,只怨夜长,盼其速逝。这本是人之常情,但有了前文“襟怀拥虚景,轻衾覆空床”的铺垫,“惜”与“怨”更显深沉。相聚难期,往昔回忆珍贵,“惜”中含苦;长夜漫漫,归期无望,“怨”意极深。这种复杂情感回环往复,逼出尾联。末句“拊枕独啸叹,感慨内心伤”,“啸”是魏晋人表达情志的方式,以撮口呼出清亮之音。思妇内心哀伤感慨,轻叹不足以抒怀,故而长啸。“拊枕”一词极为传神,“拊”有轻击、轻拍之意。此处用“拊”字,人物的动态、内心矛盾尽显。天快亮,梦将断,情思难捱,“拊”字恰到好处:重拍则失夫妻柔情,搅乱凄迷诗境;轻抚又难显哀怨心理。这一“拊”,将思妇的留连、怅惘、冥想等情绪精准传达,让“内心伤”有了具体依托,“感慨”有了实质内容,令人为思妇叹息,也赞叹诗人用词精妙。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仅十句,却巧妙营造出深情氛围。诗意每两句话便一转,时而借景刻画人物,时而托事寄托情思,情景相互交融,人事彼此合一。诗里人物、事件、景致、情感一应俱全,在精巧布局中层层推进,将怀远之思、孤寂之情描绘得细腻入微、婉转深刻,极具感染力。
上一篇:魏晋·佚名《秦雍为辛氏语》
下一篇:魏晋·夏侯湛《征迈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