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íng
shī
shǒu
wǔ​

朝代:魏晋作者:张华浏览量:1
yóu
wài
xiāo
yáo
yán
zhù
lán
huì
yuán
qīng
fán
huá
yīn
绿
zhǔ
jiā
rén
zài
shuí
cháo
zhī
fēng
hán
xué
chù
shí
yīn
céng
yuǎn
bié
ān
zhī
chóu

译文

放眼向广阔的原野望去,心情逍遥自在,长久站立,沉思良久。兰草和蕙草环绕着清渠生长,花朵繁茂,如同星星点点,覆盖着绿色的沙洲。然而心中的佳人却不在此处,我采集这些美好的花卉,又能赠送给谁呢?在巢中居住的鸟儿能感知风寒的侵袭,在洞穴里生活的虫子能察觉阴雨的来临。没有经历过远远的离别之苦,又怎么能体会到对伴侣的思慕之情呢?

逐句剖析

"游目四野外":放眼向广阔的原野望去,

# 四野:四方的原野。亦泛指四方,四处。

"逍遥独延伫":心情逍遥自在,长久站立,沉思良久。

# 延伫:久立;久留。,逍遥:漫无目的。

"兰蕙缘清渠":兰草和蕙草环绕着清渠生长,

# 清渠:清清的水渠。,兰蕙:兰和蕙。皆香草。

"繁华荫绿渚":花朵繁茂,如同星星点点,覆盖着绿色的沙洲。

# 渚:沙洲。,绿:碧绿。

"佳人不在兹":然而心中的佳人却不在此处,

# 兹:这里。

"取此欲谁与":我采集这些美好的花卉,又能赠送给谁呢?

"巢居知风寒":在巢中居住的鸟儿能感知风寒的侵袭,

# 知:清楚。

"穴处识阴雨":在洞穴里生活的虫子能察觉阴雨的来临。

# 穴:洞穴。

"不曾远离别":没有经历过远远的离别之苦,

"安知慕俦侣":又怎么能体会到对伴侣的思慕之情呢?

# 安知慕俦侣:《文选》二十九。玉台新咏二。《类聚》三十二。《诗纪》二十一。又敦煌唐写本玉台新咏存篇末三十四字。○逯案。《诗纪》以清风、游目、北方、明月、君居等为次。今从玉台新咏。安知:怎么知悉。俦侣:伴侣。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情诗五首(其五)》是西晋张华所作的一首诗。此诗主题围绕着相思与离别之情。内容上,诗人先描绘在野外游目所见的兰蕙沿渠、繁华荫渚之景,触景生情,因佳人不在而心生怅惘,进而以“巢居知风寒,穴处识阴雨”作比,引出只有经历远别,才懂眷恋伴侣之意。运用比兴,以兰蕙美景起兴,引出对佳人的思念;巧用比喻,借巢居、穴处的感受,喻指离别对情感认知的影响。前四句写景,营造出优美却略带孤寂的氛围;中间两句直抒因佳人不在的失落;后四句以生活常理作比,深化离情别绪。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细腻真挚,将相思之情表达得含蓄而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西晋文学家

张华(232~300),西晋文学家。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西南)人。晋初任中书令,加散骑常侍。惠帝时,历任侍中、中书监、司空、封壮武郡公,后被赵王司马伦和孙秀所杀。张华工于诗赋,词藻温丽,善于写怨夫思妇之情,深情婉转,清丽动人。钟嵘《诗品》评其作品多为“儿女情多,风云气少”。代表作有《情诗》五首。著有《博物志》。明人辑有《张茂先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爱情题材的诗。描绘了诗人在四野游目,看到兰蕙沿着清渠生长,繁花遮蔽着绿渚的美景,然而佳人却不在此处,表达了诗人因佳人不在身边的失落与惆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巢居知风寒,穴处识阴雨”,借不同居处对气候的感知之景,类比自己因与佳人分离,才深刻体会到对伴侣的渴慕,以生活常理之景,深化“不曾远离别,安知慕俦侣”的情感,将思念、对团圆的向往融入对生活现象的观照中。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游目四野外,逍遥独延伫”,描绘出游子于野外游目骋怀,看似悠然自在,实则在潜意识中透露着孤独寻觅的意味。他长久伫立在空旷的四野,目光漫无目的地四处张望,迷茫之态尽显,其中蕴含着难以言说的无奈愁绪。“兰蕙缘清渠,繁华荫绿渚”,游子张望间,见到芬芳的兰蕙沿着清澈水渠生长,繁茂花朵覆盖着碧绿沙洲,景色美不胜收。此景瞬间勾起他往昔与妻子共赏春景、采摘兰蕙相赠的美好回忆,思念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佳人不在兹,取此欲谁与?”佳人缺席,即便眼前是良辰美景,却无人共赏;那高洁芬芳的兰蕙,也无人可赠。在古代,以香花美草相赠是表达亲密情谊的象征之举,诗人在此处因景生情,情绪的抒发自然而真实。“巢居知风寒,穴处识阴雨”,这两句借用俗语,以巢中鸟儿熟知风寒之冷、穴中虫子易觉阴雨之苦作比,说明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深切体会其中滋味。最后“不曾远别离,安知慕俦侣?”直抒胸臆,指出未曾经历远别的人,无法理解思念爱人的痛苦。这四句由物及心,借物喻情,真挚地倾诉出内心的郁闷,道出了离人的共同感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难怪沈德潜赞其“油然入人”。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从见景思情到抒发切身感触,行文直白顺畅,情感清晰真切,读来仿佛能身临其境,目睹诗人的一举一动,极具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曹操《度关山》

下一篇:魏晋·陶渊明《拟古(其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