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每不归":白天的太阳总是不来到人间,
"青阳时暮矣":现在已经到了晚春时节。
# 青阳:春日。
"茫茫吾何思":望着这茫茫天地我在想些什么呢,
"林卧观无始":归隐山林卧看宇宙妙道。
# 无始:指太古。,林卧:隐居山林。
"众芳委时晦":在这晦暗时节百花纷纷凋谢,
# 时晦:时暮。,委:通萎,枯萎。,众芳:各种芳草。
"鶗鴂鸣悲耳":杜鹃悲鸣声声入耳。
# 鶗鴂:一种鸟。即杜鹃鸟。
"鸿荒古已颓":远古的浑朴世风已衰颓,
# 鸿荒:太古时代。
"谁识巢居子":有谁能认识那高士巢父。
# 巢居子:隐士巢父。
初唐杰出诗人,“诗骨”
陈子昂(659后~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文明元年进士,因上书论政被武则天赞赏,授麟台正字,转右拾遗,故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先驱,主张恢复建安文学传统。所作《感遇》等诗,指斥时弊,抒写情怀,风格高昂清峻。其文力求内容充实,说理精辟;形式上破骈为散,疏朴近古,为唐代古文运动发展起了先导作用。代表作品有《感遇》《登幽州台歌》。著有《陈伯玉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感怀诗,描绘了白日难留、春光将尽,以及众芳凋零、鶗鴂悲鸣的暮春之景,营造了一种时光流逝、世事衰颓的苍茫悲寂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美好事物凋零的感慨,对远古淳朴时代逝去的怅惘,以及内心深处难以排遣的迷茫与忧思。
2. 写作手法
渲染:此诗首先描绘时光飞逝之景,白昼将尽,春日阳光渐次消散;继而转向诗人内心世界的刻画,呈现其迷茫与思索的状态;随后通过“众芳凋零”“鶗鴂悲鸣”的衰败景象,进一步渲染浓郁的哀愁氛围。
3. 分段赏析
“白日每不归,青阳时暮矣。”这句以自然景象起兴,暗喻时局衰微。“白日不归”既写日光隐没,又象征政治清明之无望;“青阳时暮”以春日将尽比喻盛世衰颓。诗人借昼夜交替、季节变迁的不可逆性,隐晦表达对武周王朝江河日下的深切忧虑,奠定了全诗沉郁悲慨的基调。“茫茫吾何思,林卧观无始。”一句转入诗人内心世界的刻画。“茫茫”二字写出思绪之纷乱,“林卧”表明隐居状态,“观无始”则暗含对宇宙本源、历史规律的哲学思考。通过“思”与“观”的联动,展现诗人在乱世中试图超越现实困境、探寻天道真谛的精神追求,体现了陈子昂独特的思想深度。“众芳委时晦,鶗鴂鸣悲耳。”此句以草木凋零、杜鹃哀鸣的意象群,深化衰败之叹。“众芳委时晦”中,“众芳”喻指贤才君子,“时晦”暗指政治黑暗;“鶗鴂鸣悲耳”化用《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典故,以春鸟悲啼预示美好事物消逝。视听结合的描写,将抽象的时代危机具象化为可感的自然之景,强化了诗人的悲怆之情。“鸿荒古已颓,谁识巢居子。”此句借典故收束全诗,抒发知音难觅之慨。“鸿荒古已颓”追溯上古淳朴之风的消逝,“巢居子”代指巢父、许由等隐逸高士。诗人通过古今对比,既批判当世礼崩乐坏,又暗含对理想人格的坚守;末句设问“谁识巢居子”,表面叹知音稀少,实则表达对世俗价值的不认同,凸显孤高自许的精神品格。
# 刘云:起语如此,安得不矍然。林卧观无始定非俗物。
明高棅《唐诗品汇》
# 有道情,有雅韵,不争声华艳丽之巧,高出唐人上。
明郝敬《批选唐诗》
# 周珽曰:穷力摹占,而浑穆之风朗然。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唐云:通篇自阮诗中陶洗出来。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吴绥眉曰:此篇用意用笔皆法阮公。
清刘文蔚《唐诗合选详解》
# 余读陈子昂《感遇诗》,爱其词旨幽邃,音节豪宕,非当世词人所及。如丹砂空青,金膏水碧,虽近乏世用,而实物外难得自然之奇宝。……然亦恨其不精于理,而自托于仙佛之间以为高也。
宋朱熹《斋居感兴二十首序》
# 世人拘目见“林居病时久”“务光让天下”“吾爱鬼谷子”“临岐泣世道”等《感遇诗》,皆蝉蜕翰墨畦径,读之使人有眼空四海、神游八极之兴。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古体之祖。
元方回《瀛奎律髓》
# 刘须溪云:古诗唯《参同契》似先秦文,他如道家《生神章》《度人歌》,类欲少异世人者。此诗于音节犹不甚近,独刊落凡语,存之隐约,在建安后自为一家。虽未极畅达,如金如玉,概有其质矣。
明高棅《唐诗品汇》
# 子昂《感遇》,尽削浮靡,一振古雅,唐初自是杰出。盖魏晋之后,惟此尚有步兵余韵,虽不得与宋齐诸子并论,然不可概以唐人。近世放加贬抑,似非笃论。
明胡应麟《诗薮》
# 子昂《感遇》,自为澹古窅眇之音,意多言外,旨无专属,不当逐句求之。又:《感遇》数诗,其韵度虽与阮籍《咏怀》稍相近,身分铢两,实远过之。俗人眼耳贱近贵远,不信也。又:子昂《感遇》诸诗,有似丹书者,有似《易》注者,有似咏史者,有似读《山海经》者,奇奥变化,莫可端倪,真又是一天地矣。又:《感遇诗》,正字气运蕴含,曲江精神秀出;正字深奇,曲江淹密。各有至处,皆出前人之上
明锺惺、谭元春《唐诗归》
# 周敬曰:正字《感遇》诸篇,以秀韵传其藻采,直追阮籍,是千载埙篪之奏,不可以乏风骨少之。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感于心,困于遇,犹庄子之寓言也,与感知遇之意自别。……《感遇》诗,正字古奥,曲江蕴藉,本原同出嗣宗,而精神面目各别,所以千古。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曲江之《感遇》出于《骚》,射洪之《感遇》出于《庄》,缠绵超旷,各有独至。
清刘熙载《艺概·诗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