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何为者":张籍君究竟是怎样的人呢,
"业文三十春":他从事文学创作已有三十年了。
"尤工乐府诗":尤其擅长创作乐府诗,
"举代少其伦":这世间很少有人能与他相匹敌。
"为诗意如何":他作诗的意图是怎样的呢,
"六义互铺陈":《诗经》的“六义”在诗中相互铺陈运用。
"风雅比兴外":除了运用《诗经》中“风雅”的传统以及“比兴”的手法之外,
"未尝著空文":从来没有写过空洞无物的文章。
"读君学仙诗":读您写的学仙诗,
"可讽放佚君":足以讽劝那些放荡不羁的君主。
"读君董公诗":读您写的歌颂董公的诗,
"可诲贪暴臣":可以教诲那些贪婪残暴的臣子。
"读君商女诗":读您写的有关商女的诗,
"可感悍妇仁":能让凶悍的妇人感悟从而生出仁爱之心。
"读君勤齐诗":读您写的《勤齐》诗,
"可劝薄夫敦":可以劝诫那些刻薄寡恩的人变得敦厚。
# 敦:一作淳。
"上可裨教化":往大了说,您的诗可以有助于国家的教化,
"舒之济万民":推广开来能够救济天下万民。
"下可理情性":往小了说,您的诗可以调理性情,
"卷之善一身":收敛起来能够使自身品德完善。
"始从青衿岁":您从青年时代就开始写诗,
"迨此白发新":一直到现在头发都渐渐变白了。
"日夜秉笔吟":日日夜夜拿着笔吟诵创作,
"心苦力亦勤":耗费了心血,付出了辛勤的努力。
"时无采诗官":可惜当时没有采诗官,
"委弃如泥尘":您的诗作就像泥尘一样被抛弃。
"恐君百岁后":我担心您百年之后,
"灭没人不闻":您的作品会泯灭消失,无人听闻。
"愿藏中秘书":真希望能把您的诗作收藏在宫廷藏书阁之中,
"百代不湮沦":让它们历经百代也不会被埋没消失。
"愿播内乐府":真希望能把您的诗传播到宫廷的乐府里,
"时得闻至尊":让当今的皇上也能时常听到。
"言者志之苗":言语是志向的幼苗,
"行者文之根":行为是文章的根本。
"所以读君诗":所以读了您的诗,
"亦知君为人":也就能知道您的为人了。
"如何欲五十":为什么您都快五十岁了,
"官小身贱贫":官职却如此低微,身世贫贱又贫困。
"病眼街西住":您患着眼病住在街道西边,
"无人行到门":甚至没有人走到您家门口来看望您。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分段赏析
“张君何为者”到“卷之善一身”,这部分诗人开篇提问,引出张籍,指出他从事文学创作三十年,尤其擅长乐府诗,在当时无人能比。接着阐述张籍乐府诗的特点,依据《诗经》“六义”铺陈展开,运用风雅比兴的手法,从不写空洞无用的文章。然后列举张籍不同题材的诗,说明其诗具有讽谏、教诲、感化、劝解等作用,上可有助于教化,惠及万民,下可陶冶性情,独善其身。诗人通过对张籍乐府诗艺术特色和社会功能的高度评价,不仅表达了对友人诗歌创作的赞赏,也阐述了自己的文学主张,即诗歌应具有充实的内容和积极的社会意义,发挥讽喻教化的作用。“始从青衿岁”到“时得闻至尊”,诗人讲述张籍从年轻时就开始勤奋创作,日夜秉笔,心苦力勤,但因当时没有采诗官,其才华被埋没,如同泥尘般被委弃。诗人担心张籍百年之后,其作品会无人知晓,因此希望能将其诗藏于宫中秘府,使其流传百代,也希望能将其诗传播到宫廷乐府,让皇帝听到。这部分体现了诗人对张籍怀才不遇的同情与不平,同时也反映出当时文人的无奈处境,以及诗人对优秀作品能够得到重视和传承的渴望。“言者志之苗”到“无人行到门”,诗人认为言语是志向的萌芽,行为是文章的根本,通过读张籍的诗,也能了解张籍的为人。接着感慨张籍年近五十,却官职低微,家境贫寒,又患眼病,住在偏僻的街西,无人问津。此部分将对张籍诗歌的评价延伸到对其本人的同情,以张籍的现实境遇与他的才华形成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怜悯之情,也隐含着对社会不公的不满。
# (韩愈)《醉赠张彻》有“张籍学古淡,轩鹤避鸡群”之句,则知籍有意于慕大,而实无可取者也。......白太傅尝称之曰:“尤攻乐府词,举代少其伦。”由是论之,则人士所称者(乐府),非以诗也。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 香山《读张籍古乐府》云:“为诗意如何?六义互铺陈。......所以读君诗,亦知君为文。”数语可作诗圭臬。予欲取之以为历代诗人总序,合乎此则为诗;不合乎此,则虽思致精刻,词语隽妙,釆色陆离,声调和美,均不足以为诗也。学者可以知所从事矣。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上一篇:唐·陈子昂《感遇(其七)》
下一篇:唐·郭震《纸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