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柔不为剑":铁虽然柔软,却不能被锻造成剑,
"木曲不为辕":木头虽然弯曲,却不能被制成车辕。
# 辕:车前驾物蓄的两根置末。旧时指军营、官署的外门,借指衡署。
"今我亦如此":如今我也像这样,
"愚蒙不及门":愚昧无知,连仕途的门槛都难以迈入。
"甘心谢名利":我心甘情愿地辞别名声与利益,
"灭迹归丘园":隐去行迹,回到田园之中。
"坐卧茅茨中":日常就在茅草覆盖的屋舍里或坐或卧,
# 茅茨:用茅草覆盖屋顶,泛指平民居所。
"但对琴与尊":身边只有琴和酒杯相伴。
"身去缰锁累":身体摆脱了束缚与牵累,
"耳辞朝市喧":耳朵远离了市集与朝堂的喧闹。
"逍遥无所为":自在闲适,没有世俗事务缠身,
"时窥五千言":时常翻阅那五千字的经典。
"无忧乐性场":不再有忧虑或快乐扰乱本性的本真之地,
# 性场:泛指心性领域。
"寡欲清心源":减少欲望,让心灵的源头清澈澄明。
# 心源:犹心性,性情。,欲:即使心性清净、安宁,将荣厚得失置之度外。
"始知不才者":这才明白没有出众才能的人,
"可以探道根":反而能够探寻到道的根本。
# 道根:修道之根底,修炼者的缘分。佛家认为气力之本日根票之习白性。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隐逸诗。表达了远离名利、归隐田园的思想,描绘了茅屋独居、琴酒相伴的隐逸生活,阐发了“不才者探道根”的哲学思考,体现了白居易晚年恬淡无为的生活态度。
2. 写作手法
比喻:“铁柔不为剑,木曲不为辕”诗人选取“铁”与“木”两种常见事物,抓住其物理特性展开联想,铁本有刚硬之质,通常被锻造成剑;木本有曲直之形,常被制成车辕。但此处故意“错位”,铁因“柔”而不做剑,木因“曲”而不做辕。这种违背常规用途的设定,并非否定铁木的价值,而是借物喻人,诗人以“铁柔”“木曲”自比,暗示自己如同未被锻造的铁、未被矫正的木,虽不符合世俗对“有用之材”的标准,却自有其本真状态,诗人借此委婉表达自己不被世俗认可、无法施展抱负的处境。白描:“坐卧茅茨中”,仅用“茅茨”(茅草屋)一词,便点明居住环境的简陋;“但对琴与樽”则以“琴”(雅器)与“樽”(酒器)两个意象,勾勒出诗人日常的闲适:或坐或卧于茅屋中,身边只有琴与酒相伴。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清晰呈现出一种远离尘嚣、安于清寂的生活场景。起兴:“铁柔不为剑,木曲不为辕。今我亦如此,愚蒙不及门”诗人先以“铁”“木”的特性起兴,铁因柔而不成剑,木因曲而不成辕,这是对“物”的客观描述;“今我亦如此”,将“物”的状态过渡到“人”的处境,自然引出“愚蒙不及门”的自我定位,这种由物及人的起兴,从“铁木之喻”到“自我定位”,再到“退隐生活”的展开,逻辑层层递进,情感自然流露,仿佛是从“物”的状态中“生长”出“人”的选择,使全诗结构更紧凑,主题更鲜明。
3. 分段赏析
诗歌开篇以“铁柔不为剑,木曲不为辕”起兴,用铁因柔软难成利剑、木因弯曲难作车辕的自然现象作比,引出“今我亦如此,愚蒙不及门”的自谦之语。这里的“铁”“木”是具体物象,“愚蒙”则是诗人对自身的定位,看似“笨拙”,实则是不愿迎合世俗标准,塑造了一个主动远离名利场的淡泊形象。中间四句“甘心谢名利,灭迹归丘园。坐卧茅茨中,但对琴与尊”转向具体生活场景的描写。“谢名利”“灭迹”直抒胸臆,表明诗人甘愿放弃世俗追逐;“茅茨”“琴”“尊”等意象,勾勒出简朴宁静的田园生活画面。这种“坐卧”间的闲适,与官场的纷扰形成鲜明对比,传递出对自然本真生活的向往。“身去缰锁累,耳辞朝市喧”进一步强化隐居的解脱感。“缰锁”比喻官场的束缚,“朝市喧”代指世俗的嘈杂,诗人用“去”“辞”二字,将身体的自由与精神的安宁结合,突出远离纷扰后的轻松。“逍遥无所为,时窥五千言”则深化主题——“无所为”并非消极,而是顺应自然;“窥五千言”暗含对道家思想的认同。结尾四句“无忧乐性场,寡欲清心源。始知不才者,可以探道根”是全诗的哲理升华。“无忧乐”并非没有情感,而是超越了世俗的喜悲;“寡欲”则是净化心灵的途径。诗人最终得出“不才者可以探道根”的感悟——所谓“不才”,恰是不被功利才名束缚的本真状态,反而能更纯粹地领悟自然之道。这种对“拙”的重新定义,既是对前文的总结,也传递出豁达通透的人生智慧。
上一篇:唐·元稹《寄乐天二首》
下一篇:唐·白居易《东城寻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