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ǎng
zhuō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tiě
róu
wéi
jiàn
wéi
yuán
jīn
méng
mén
gān
xīn
xiè
míng
miè
guī
qiū
yuán
zuò
máo
zhōng
dàn
duì
qín
zūn
shēn
jiāng
suǒ
lèi
ěr
cháo
shì
xuān
xiāo
yáo
suǒ
wéi
shí
kuī
qiān
yán
yōu
xìng
chǎng
guǎ
qīng
xīn
yuán
shǐ
zhī
cái
zhě
tàn
dào
gēn

译文

铁虽然柔软,却不能被锻造成剑,木头虽然弯曲,却不能被制成车辕。如今我也像这样,愚昧无知,连仕途的门槛都难以迈入。我心甘情愿地辞别名声与利益,隐去行迹,回到田园之中。日常就在茅草覆盖的屋舍里或坐或卧,身边只有琴和酒杯相伴。身体摆脱了束缚与牵累,耳朵远离了市集与朝堂的喧闹。自在闲适,没有世俗事务缠身,时常翻阅那五千字的经典。不再有忧虑或快乐扰乱本性的本真之地,减少欲望,让心灵的源头清澈澄明。这才明白没有出众才能的人,反而能够探寻到道的根本。

逐句剖析

"铁柔不为剑":铁虽然柔软,却不能被锻造成剑,

"木曲不为辕":木头虽然弯曲,却不能被制成车辕。

# 辕:车前驾物蓄的两根置末。旧时指军营、官署的外门,借指衡署。

"今我亦如此":如今我也像这样,

"愚蒙不及门":愚昧无知,连仕途的门槛都难以迈入。

"甘心谢名利":我心甘情愿地辞别名声与利益,

"灭迹归丘园":隐去行迹,回到田园之中。

"坐卧茅茨中":日常就在茅草覆盖的屋舍里或坐或卧,

# 茅茨:用茅草覆盖屋顶,泛指平民居所。

"但对琴与尊":身边只有琴和酒杯相伴。

"身去缰锁累":身体摆脱了束缚与牵累,

"耳辞朝市喧":耳朵远离了市集与朝堂的喧闹。

"逍遥无所为":自在闲适,没有世俗事务缠身,

"时窥五千言":时常翻阅那五千字的经典。

"无忧乐性场":不再有忧虑或快乐扰乱本性的本真之地,

# 性场:泛指心性领域。

"寡欲清心源":减少欲望,让心灵的源头清澈澄明。

# 心源:犹心性,性情。,欲:即使心性清净、安宁,将荣厚得失置之度外。

"始知不才者":这才明白没有出众才能的人,

"可以探道根":反而能够探寻到道的根本。

# 道根:修道之根底,修炼者的缘分。佛家认为气力之本日根票之习白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养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五言古诗,共16句。诗以“铁柔不为剑,木曲不为辕”起兴,借铁木物性比喻自身境遇,表达远离名利、归隐田园的思想。全诗分为三部分:前四句自述才疏学浅;中间八句描写茅屋独居、琴酒相伴的隐逸生活;结尾四句阐发“不才者探道根”的哲学思考。诗歌语言平易晓畅,融合儒道思想,体现白居易晚年恬淡无为的生活态度。如“逍遥无所为,时窥五千言”等句,直接呼应道家经典,展现其淡泊明志的精神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约作于元和八年(813),时作者在下邽,诗中可见其情绪低落。元和六年四月,白居易因丁忧守制,按唐代制度本应为二十七个月,故守丧期满当在元和八年七月。但期满后他久久未获召回,直至元和九年才被任命为太子左赞善大夫,此时距母丧已三年零八个月,服除复职实际推迟了十七个月。这十七个月的赋闲期,其心境可想而知。正是在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闲适诗”。据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统计,白居易自编并标注的闲适诗共四卷216首。何为“闲适诗”?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定义为“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这些诗虽看似缺乏积极意义或正能量,却是白居易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其思想及演变的重要材料,选读可全面了解其为人。《旧唐书·白居易传》载:“居易儒学之外,尤通释典。常以忘怀处顺为事,都不以迁谪介意。”其闲适诗虽为应对险恶政治环境的韬晦之作,实则多因忧伤苦闷而作,诗中蕴含的忘却世情、不为物拘、顺应自然的怡然之乐,正体现了乐天知命、知足保和的人生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隐逸诗。表达了远离名利、归隐田园的思想,描绘了茅屋独居、琴酒相伴的隐逸生活,阐发了“不才者探道根”的哲学思考,体现了白居易晚年恬淡无为的生活态度。

2. 写作手法

比喻:“铁柔不为剑,木曲不为辕”诗人选取“铁”与“木”两种常见事物,抓住其物理特性展开联想,铁本有刚硬之质,通常被锻造成剑;木本有曲直之形,常被制成车辕。但此处故意“错位”,铁因“柔”而不做剑,木因“曲”而不做辕。这种违背常规用途的设定,并非否定铁木的价值,而是借物喻人,诗人以“铁柔”“木曲”自比,暗示自己如同未被锻造的铁、未被矫正的木,虽不符合世俗对“有用之材”的标准,却自有其本真状态,诗人借此委婉表达自己不被世俗认可、无法施展抱负的处境。白描:“坐卧茅茨中”,仅用“茅茨”(茅草屋)一词,便点明居住环境的简陋;“但对琴与樽”则以“琴”(雅器)与“樽”(酒器)两个意象,勾勒出诗人日常的闲适:或坐或卧于茅屋中,身边只有琴与酒相伴。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清晰呈现出一种远离尘嚣、安于清寂的生活场景。起兴:“铁柔不为剑,木曲不为辕。今我亦如此,愚蒙不及门”诗人先以“铁”“木”的特性起兴,铁因柔而不成剑,木因曲而不成辕,这是对“物”的客观描述;“今我亦如此”,将“物”的状态过渡到“人”的处境,自然引出“愚蒙不及门”的自我定位,这种由物及人的起兴,从“铁木之喻”到“自我定位”,再到“退隐生活”的展开,逻辑层层递进,情感自然流露,仿佛是从“物”的状态中“生长”出“人”的选择,使全诗结构更紧凑,主题更鲜明。

3. 分段赏析

诗歌开篇以“铁柔不为剑,木曲不为辕”起兴,用铁因柔软难成利剑、木因弯曲难作车辕的自然现象作比,引出“今我亦如此,愚蒙不及门”的自谦之语。这里的“铁”“木”是具体物象,“愚蒙”则是诗人对自身的定位,看似“笨拙”,实则是不愿迎合世俗标准,塑造了一个主动远离名利场的淡泊形象。中间四句“甘心谢名利,灭迹归丘园。坐卧茅茨中,但对琴与尊”转向具体生活场景的描写。“谢名利”“灭迹”直抒胸臆,表明诗人甘愿放弃世俗追逐;“茅茨”“琴”“尊”等意象,勾勒出简朴宁静的田园生活画面。这种“坐卧”间的闲适,与官场的纷扰形成鲜明对比,传递出对自然本真生活的向往。“身去缰锁累,耳辞朝市喧”进一步强化隐居的解脱感。“缰锁”比喻官场的束缚,“朝市喧”代指世俗的嘈杂,诗人用“去”“辞”二字,将身体的自由与精神的安宁结合,突出远离纷扰后的轻松。“逍遥无所为,时窥五千言”则深化主题——“无所为”并非消极,而是顺应自然;“窥五千言”暗含对道家思想的认同。结尾四句“无忧乐性场,寡欲清心源。始知不才者,可以探道根”是全诗的哲理升华。“无忧乐”并非没有情感,而是超越了世俗的喜悲;“寡欲”则是净化心灵的途径。诗人最终得出“不才者可以探道根”的感悟——所谓“不才”,恰是不被功利才名束缚的本真状态,反而能更纯粹地领悟自然之道。这种对“拙”的重新定义,既是对前文的总结,也传递出豁达通透的人生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元稹《寄乐天二首》

下一篇:唐·白居易《东城寻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