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色日上面":衰老的神色一天天爬上脸庞,
"欢情日去心":欢乐的情绪一天天从心中离去。
"今既不如昔":如今已然比不上往昔,
"后当不如今":日后想必也比不上现在。
"今犹未甚衰":现在我还没有十分衰老,
"每事力可任":每件事都还有精力去承担。
"花时仍爱出":花开时节依然喜爱外出,
"酒后尚能吟":酒后还能够吟诗。
"但恐如此兴":只是担心这样的兴致,
"亦随日销沉":也会随着时间逐渐消逝。
"东城春欲老":东城的春天即将过去,
"勉强一来寻":我勉强自己前来寻觅。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老色日上面,欢情日去心”,白居易以质朴而直白的语言,道出岁月在自己身上留下的痕迹。衰老的迹象日益明显,曾经的欢乐之情也渐渐从心中褪去,这两句诗奠定了全诗略带伤感的基调。“今既不如昔,后当不如今”进一步强化了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清醒地认识到当下已无法与过去相比,而未来或许会比现在更为不堪,这种对时间不可逆的无奈与喟叹,引发读者对生命历程的思考。“今犹未甚衰,每事力可任。花时仍爱出,酒后尚能吟”,笔锋一转,诗人开始描述自己当下的状态。尽管已感受到衰老的侵袭,但所幸还未到衰弱不堪的地步,仍有精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花盛开的时节,依然喜爱外出欣赏美景,酒后也还能吟诗抒情,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积极态度。然而,“但恐如此兴,亦随日销沉”,诗人的笔触又回归到对未来的担忧,他害怕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赏花吟诗的兴致也会逐渐消失,这份担忧体现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敏感与无奈。最后“东城春欲老,勉强一来寻”,在东城的春天即将消逝之际,诗人怀着对美好时光的眷恋,尽管身体或许有些疲惫,仍勉强自己前往东城寻觅春天。这一行为既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也象征着他对逐渐远去的美好岁月的不舍与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