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篱菊花稀砌桐落":篱笆边的菊花凋零稀疏,庭院里的桐树叶子落尽,
"树阴离离日色薄":树荫稀疏,阳光黯淡无力。
"单幕疏帘贫寂寞":简陋的布帘透着寒意,生活清贫而寂寞,
"凉风冷露秋萧索":凉风拂过,露水冷冷,秋天一片萧索。
"光阴流转忽已晚":时光流转,转眼已是晚秋,
"颜色凋残不如昨":万物凋零,不如昨日的美丽。
"莱妻卧病月明时":我的妻子在月光下卧病,
"不捣寒衣空捣药":她不再捣寒衣,而是捣着无用的药材。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对晚秋景色的描写,“篱菊花稀砌桐落”“树阴离离日色薄”“凉风冷露秋萧索”,营造出一种清冷、萧瑟的氛围,借此抒发内心的孤独与凄凉。对比:诗中“光阴流转忽已晚,颜色凋残不如昨”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景色,突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衰老。情景交融:诗人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紧密结合,“单幕疏帘贫寂寞”“凉风冷露秋萧索”,使景物描写不仅具有自然之美,更蕴含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凄凉。
2. 分段赏析
首联:“篱菊花稀砌桐落,树阴离离日色薄。”诗人开篇描绘了晚秋的景象:篱笆边的菊花稀疏,台阶旁的桐叶纷纷飘落,树荫稀疏,阳光显得格外微弱。这种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冷、萧瑟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单幕疏帘贫寂寞,凉风冷露秋萧索。”诗人通过“单幕”“疏帘”等细节,表现了生活的清贫与内心的孤独。凉风、冷露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秋天的萧瑟之感,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颈联:“光阴流转忽已晚,颜色凋残不如昨。”这一联通过对比手法,表现了时光的流逝和万物的凋零。诗人感慨时光的飞逝,曾经鲜艳的花朵如今已凋残,表达了对岁月无情的无奈。尾联:“莱妻卧病月明时,不捣寒衣空捣药。”诗人转向家庭生活的描写,妻子卧病在床,月光下只能捣药而无法准备寒衣。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生活的艰辛,更流露出诗人对妻子的关切和内心的无奈。
上一篇:唐·贺知章《唐禅社首乐章·雍和》
下一篇:唐·孟郊《闻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