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én
xìng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宿
niǎo
dòng
qián
lín
chén
guāng
shàng
dōng
tóng
tiān
zǎo
xiāng
shā
lóng
miè
cán
zhú
tóu
xǐng
fēng
shāo
yǎn
bǎo
shuì
chū
zuò
kòu
chǐ
齿
sān
shí
liù
jiě
宿
zhāi
bēi
yún
zhōu

译文

栖息在门前树林中在鸟儿早起在林中嬉戏,早晨的阳光爬上了东边的屋檐。铜炉里燃起了早起的第一缕沉香,纱笼里的残烛被熄灭。风吹的越来越猛烈,头脑是清醒的,但是睡眼却是朦胧的。起来坐着,无所思无所忆,轻叩着自己的牙齿几下。什么可以解去我醒后的斋饭问题,一杯白米粥足矣。

逐句剖析

"宿鸟动前林":栖息在门前树林中在鸟儿早起在林中嬉戏,

# 宿鸟:夜里栖息的鸟。

"晨光上东屋":早晨的阳光爬上了东边的屋檐。

"铜炉添早香":铜炉里燃起了早起的第一缕沉香,

"纱笼灭残烛":纱笼里的残烛被熄灭。

# 纱笼:纱灯。

"头醒风稍愈":风吹的越来越猛烈,头脑是清醒的,

# 头醒风稍愈:指醒来后头风之疾稍感痊愈。

"眼饱睡初足":但是睡眼却是朦胧的。

# 眼饱睡初足:酣眠后渴睡的眼睛初步得到满足。

"起坐兀无思":起来坐着,无所思无所忆,

# 兀:兀自,犹言仍旧,还是。

"叩齿三十六":轻叩着自己的牙齿几下。

# 叩齿:一种传统保健方法,上下牙相磕,使口腔内生津,然后咽下,以滋润肠胃。

"何以解宿斋":什么可以解去我醒后的斋饭问题,

# 斋:指隔夜的昨天下午未曾进食。佛教称过午不食为斋。

"一杯云母粥":一杯白米粥足矣。

# 云母:矿石,可入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晨兴》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描绘了一个宁静和谐的清晨,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从睡眠中醒来后的日常活动与感受。诗中“宿鸟动前林,晨光上东屋”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还暗示了时间的推移;“铜炉添早香,纱笼灭残烛”则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享受。诗人通过一系列动作如叩齿养生、饮云母粥等,表达了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和对平凡日子的喜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诗中“宿鸟动前林,晨光上东屋”一句,通过描写宿鸟的动态和晨光逐渐照亮东边屋顶的静态景象,动静结合,生动地描绘了一个清晨的宁静与生机。“宿鸟动”是动态描写,“晨光上”则是静态描写,二者相辅相成,增强了画面感。细节描写:在“铜炉添早香,纱笼灭残烛”中,诗人通过对早晨添加香火、熄灭残烛等日常细节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享受。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使读者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诗中的生活气息。情景交融: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个人活动的结合,如“宿鸟动前林,晨光上东屋”和“头醒风稍愈,眼饱睡初足”,将自然景色与个人感受融为一体,营造了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中,使得诗歌既有外在的美感,又有内在的情感深度。白描: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没有过多修饰,却生动地描绘出一个普通早晨的生活场景。例如,“何以解宿斋,一杯云母粥”直接而简洁地表达了诗人用一碗云母粥来解除斋戒后的疲惫,体现了白居易诗歌平实而深情的特点。

2. 分段赏析

"宿鸟动前林,晨光上东屋。铜炉添早香,纱笼灭残烛。"这部分描绘了清晨的景象,通过“宿鸟”、“晨光”的动态描写和“铜炉”、“纱笼”的静态对比,既展现了早晨的生机与活力,又透露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使用自然景象与日常生活细节相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勾勒出了一个清新、静谧的早晨画面。"头醒风稍愈,眼饱睡初足。起坐兀无思,叩齿三十六。"这部分描述了诗人从睡眠中苏醒过来的感受,表达了身体恢复活力后的舒适感以及内心的平静。特别是“起坐兀无思”,不仅展示了作者起床时的一种悠然自得的状态,更反映了他内心世界的平和与宁静。“叩齿三十六”则体现了古人对养生之道的关注,增添了生活气息。"何以解宿斋,一杯云母粥。"最后两句诗,诗人提出了用一碗云母粥来结束夜间的禁食(即“解宿斋”),这不仅是对物质生活的简单需求的满足,也隐含了对精神上的净化与提升的追求。通过具体而微小的生活细节,表达了诗人对于日常生活中细微之处的美好向往以及对简朴生活的热爱。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维《送张五归山》

下一篇:唐·钱起《过裴长官新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