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shí
liú
huā
shí
èr
yùn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huáng
huáng
huā
zhōng
fāng
yàn
yāo
xiǎo
yuàn
tiáo
duǎn
chèn
láng
běn
shì
shān
tóu
jīn
wéi
xià
fāng
qiān
cóng
xiāng
xiàng
bèi
wàn
duǒ
áng
zhào
zhuó
lián
zhū
jiàn
líng
lóng
yìng
fěn
qiáng
fēng
lái
tiān
tài
chū
zhù
jīng
guāng
jiàn
zhàn
yān
zhī
è
yóu
hán
qín
zhěn
fáng
luàn
jiǎn
cǎi
bān
wèi
yún
zhuāng
jiàng
yàn
dēng
qiān
zhù
hóng
qún
háng
shí
féng
guó
chù
tiān
xiāng
kǒng
zāi
jīn
què
jiāng
xiàn
huáng
hǎo
chāi
qīng
niǎo
shǐ
使
fēng
zuò
bǎi
huā
wáng

译文

它光彩夺目又灿烂辉煌,百花之中竟无物能与它相当。娇艳夭丽的姿态最适合栽种在小院,短短的枝条与低矮的廊檐相得益彰。这花本是山头野生的植物,如今却在台阶下绽放芬芳。千万丛花彼此相向或相背,千万丛花彼此相向或相背。明亮的花色映照相连的朱红栏杆,玲珑的花影倒映在粉白的院墙上。玲珑的花影倒映在粉白的院墙上,玲珑的花影倒映在粉白的院墙上。花瓣如胭脂般渐渐绽放,花苞仍含着未舒展的形状,像琴轸紧裹的子房。花瓣错落时,如同凌乱剪裁的彩绸,花色斑驳间,仿佛美人未匀的妆容。那花团如千炷燃烧的绛红火焰,又似一行身着红裙的歌妓排列成行。此时遇见这倾国之色的花,此时遇见这倾国之色的花。此时遇见这倾国之色的花,我想把它献给玉皇大帝鉴赏。最好派遣青鸟为使者,封它为百花之王。

逐句剖析

"晔晔复煌煌":它光彩夺目又灿烂辉煌,

# 煌煌:明亮。,晔晔:光亮。

"花中无比方":百花之中竟无物能与它相当。

"艳夭宜小院":娇艳夭丽的姿态最适合栽种在小院,

# 艳夭:即:“夭艳”。茂盛而美丽的样子。

"条短称低廊":短短的枝条与低矮的廊檐相得益彰。

# 条:指石榴的枝条。

"本是山头物":这花本是山头野生的植物,

"今为砌下芳":如今却在台阶下绽放芬芳。

# 砌:台阶。

"千丛相向背":千万丛花彼此相向或相背,

"万朵互低昂":千万丛花彼此相向或相背。

"照灼连朱槛":明亮的花色映照相连的朱红栏杆,

# 朱槛:红色门槛。,照灼:指石榴的枝条。

"玲珑映粉墙":玲珑的花影倒映在粉白的院墙上。

# 玲珑:明彻,灵巧的样子。

"风来添意态":玲珑的花影倒映在粉白的院墙上,

"日出助晶光":玲珑的花影倒映在粉白的院墙上。

"渐绽胭脂萼":花瓣如胭脂般渐渐绽放,

# 萼:“花萼”的简称。花的最外一轮,构成花萼的各体,一般呈叶状,绿色,也有的呈花瓣状。,绽:开放。

"犹含琴轸房":花苞仍含着未舒展的形状,像琴轸紧裹的子房。

# 房:花房。,轸:指弦乐器上的转动弦的木轴。这里比喻石榴花的花蕊。

"离披乱剪彩":花瓣错落时,如同凌乱剪裁的彩绸,

"斑驳未匀妆":花色斑驳间,仿佛美人未匀的妆容。

# 斑驳:色彩杂乱错落。

"绛焰灯千炷":那花团如千炷燃烧的绛红火焰,

# 绛:红色。

"红裙妓一行":又似一行身着红裙的歌妓排列成行。

"此时逢国色":此时遇见这倾国之色的花,

# 国色:本指牡丹花。这里指石榴花。

"何处觅天香":此时遇见这倾国之色的花。

# 天香:特异的香味。

"恐合栽金阙":此时遇见这倾国之色的花,

# 金阙:即宫阙。为天帝所居。

"思将献玉皇":我想把它献给玉皇大帝鉴赏。

# 玉皇:道教中地位最高,职权最大的神。即昊天金阙至尊玉皇上帝,简称玉帝或玉皇大帝。

"好差青鸟使":最好派遣青鸟为使者,

"封作百花王":封它为百花之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山石榴花十二韵》是白居易写的一首五言排律。诗里用“晔晔复煌煌,花中无比方”这样的句子,把花的艳丽模样写得特别生动。全诗一共十二韵:前半部分讲山石榴从山野被移栽到庭院的生长过程,后半部分用“思将献玉皇,封作百花王”来赞美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诗里能看出唐代人对花卉的审美特点,也体现了白居易“遥见人家花便入”的赏花爱好,还有他爱护花草的心情。这首诗是唐代咏花诗里的,后来杜鹃花在文学作品里的形象,很多都受它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代文人普遍推崇花卉观赏文化,杜鹃花(古称"山石榴")因白居易《山石榴花十二韵》中"晔晔复煌煌,花中无比方"的咏赞备受关注。此诗创作于白居易长安任职期间,他观察到山石榴从野生状态被移栽至庭院的现象,结合自身"夜惜衰红把火看"的护花经历,以十二韵长诗记录这一文化现象。诗中"本是山头物,今为砌下芳"的对比,折射出唐代园林艺术发展对植物栽培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咏物诗。介绍了诗人以细腻笔触对山石榴形态色泽的工笔刻画、移植过程的生动叙事,描绘了山石榴明艳繁盛的外观、人工培育的巧思,体现了其在人工环境中保持的自然生机,营造出自然与人工交融的独特美感氛围,表达了对山石榴艳冠群芳的赞美、对自然生命力的敬畏,以及“平凡中见非凡”的哲理意蕴。​

2. 写作手法

比喻:“离披乱剪彩,斑驳未匀妆”将花瓣凋零、错落的姿态比作“乱剪彩”,以裁剪散乱的彩绸喻其纷披之态,凸显花瓣舒展时的随性与绚烂;又以“未匀妆”的美人妆容比喻花色斑驳之貌,既写出花瓣色彩深浅不一的自然质感,又暗含艳丽却不失天真的意趣。拟人:“风来添意态,日出助晶光”“添意态”将风赋予人的主动性,仿佛风在为花增添姿态与风情;“助晶光”则让阳光带有“帮助”的拟人化动作,写出日光下花瓣晶莹发亮的动态效果,使花在风与光的映衬中更显灵动。

3. 分段赏析

“晔晔复煌煌,花中无比方”,一开头就用“晔晔”“煌煌”两个叠词,直白地写出山石榴花光彩夺目、灿烂耀眼的模样,直接告诉读者这花在众多花卉里独一无二,没有能比得上它的,一下子就把山石榴花那种惊艳的感觉推到眼前,让人对这花充满好奇。​“艳夭宜小院,条短称低廊”,诗人说山石榴花娇艳柔美,特别适合种在小小的庭院里,它枝条短短的,和低矮的回廊搭配起来刚刚好。这两句从花的形态和环境适配的角度,把山石榴花的娇俏模样,还有它和小院、低廊搭配起来和谐美好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出来,让人能想象出那场景有多美。​“本是山头物,今为砌下芳”,点明山石榴花原本生长在山野山头,现在却在台阶下绽放芬芳。这一句看似简单的描述,却暗含对比,让人感受到山石榴花不管生长环境怎么变,都能绽放自己的美,有一种坚韧又随性的气质。​“千丛相向背,万朵互低昂”,诗人把写大片大片的山石榴花,一丛丛有的朝这边,有的朝那边,千万朵花高低错落。通过这种宏观的描写,突出了花的繁茂和生机勃勃,让人仿佛看到一片花海在眼前涌动。​“照灼连朱槛,玲珑映粉墙”,写山石榴花的明艳光辉照亮了红色的栏杆,花朵的玲珑姿态映在粉色的墙壁上。这两句通过“朱槛”“粉墙”把花和周围环境融合起来,色彩搭配鲜艳又和谐,让人看到花为庭院增添了多少亮色。​“风来添意态,日出助晶光”,进一步描写山石榴花在不同环境下的姿态。微风吹来,花朵随风摇曳,姿态更加迷人;太阳升起,阳光照耀下,花朵更加晶莹闪亮。这两句把花写活了,赋予它灵动的气息,展现出花在自然环境中不同的美态。​“渐绽胭脂萼,犹含琴轸房”,细致描绘山石榴花开放的过程。花瓣像胭脂一样渐渐绽放,花蕊还包裹在里面,就像琴轸一样。诗人用形象的比喻,把花从含苞到初绽的样子写得很细腻,让人能感受到生命绽放的微妙过程。​“离披乱剪彩,斑驳未匀妆”,形容花朵开放后,花瓣像随意剪裁的彩绸一样散开,颜色深浅不一,就像女子还没化好的妆容。这两句用生活中的常见事物作比,写出了山石榴花随性自然、不拘一格的美,有一种别样的风情。​“绛焰灯千炷,红裙妓一行”,诗人展开想象,把盛开的山石榴花比作千万支燃烧的红烛,又比作一排穿着红裙的歌妓。这两个比喻大胆又形象,前者突出花的热烈灿烂,后者突出花的艳丽多姿,把山石榴花的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此时逢国色,何处觅天香”,诗人发出感叹,说遇到这样倾国倾城的美色,到哪里再去找像这样有天然香气的花呢?通过反问的语气,直接表达出对山石榴花的高度赞美。​“恐合栽金阙,思将献玉皇”,诗人甚至觉得山石榴花这么美,应该种在天宫里,还想着要把它献给玉皇大帝。这夸张的想法,进一步体现出山石榴花在诗人心中的地位,也饱含着诗人对它深深的喜爱和推崇。​“好差青鸟使,封作百花王”,最后诗人说最好派青鸟当使者,把山石榴花封为百花之王。这一句把对山石榴花的赞美推向顶峰,直白又热烈地表达出诗人认为山石榴花就是当之无愧的百花之首,感情真挚浓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登商山最高顶》

下一篇:唐·白居易《晚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