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ù
kān
shǔ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chù
kān
shǔ
lín
jiān
bèi
lóu
chù
hǎo
zhuī
liáng
chí
shàng
suí
fēng
zhōu
gāo
shǐ
shí
shí
jìng
bǎo
huán
yóu
yóu
shuì
jiào
jué
lái
chá
ōu
yǎn
míng
jiàn
qīng
shān
ěr
xǐng
wén
liú
tuō
xián
zhuó
jiě
jīn
kuài
sāo
tóu
lái
shí
guò
liù
qiū
cóng
xīn
zhì
bǎi
hái
yóu
zhuō
tuì
退
shì
fèn
róng
yào
耀
fēi
suǒ
qiú
suī
bèi
shì
jiān
xiào
zhōng
shēn
wài
yōu
jūn
guài
jìng
chóu
sān
yuè
yáng
yǐn
zhé
qián
zhōu

译文

哪里才是避暑的好地方呢?是那林间背对阳光的楼阁。哪里最适合追寻凉爽呢?是那池塘上随风飘荡的小舟。太阳高升时才开始进食,吃完饭饱饱的又去游玩。游玩结束回来睡上一觉,醒来后再品一杯香茶。睁开眼睛,眼前是明亮的青山,耳朵也仿佛被唤醒,聆听着碧绿溪水的潺潺声。脱下袜子悠闲地洗脚,解开头巾畅快地挠头。这样的日子已经过了多久?转眼间已经过了六七个年头。从内心到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感到无比的自由自在。我自知笨拙退让是我的本性,荣耀和地位并非我所追求。虽然被世俗之人嘲笑,但我终究没有身外的烦恼和忧虑。这些话你不要见怪,静下心来想想,我自己也觉得有些惆怅。在这炎热的三伏天里,杨尹却被贬谪到了虔州。

逐句剖析

"何处堪避暑":哪里才是避暑的好地方呢?

"林间背日楼":是那林间背对阳光的楼阁。

"何处好追凉":哪里最适合追寻凉爽呢?

"池上随风舟":是那池塘上随风飘荡的小舟。

"日高饥始食":太阳高升时才开始进食,

"食竟饱还游":吃完饭饱饱的又去游玩。

"游罢睡一觉":游玩结束回来睡上一觉,

"觉来茶一瓯":醒来后再品一杯香茶。

"眼明见青山":睁开眼睛,眼前是明亮的青山,

"耳醒闻碧流":耳朵也仿佛被唤醒,聆听着碧绿溪水的潺潺声。

"脱袜闲濯足":脱下袜子悠闲地洗脚,

"解巾快搔头":解开头巾畅快地挠头。

"如此来几时":这样的日子已经过了多久?

"已过六七秋":转眼间已经过了六七个年头。

"从心至百骸":从内心到身体的每一个部分,

"无一不自由":都感到无比的自由自在。

"拙退是其分":我自知笨拙退让是我的本性,

"荣耀非所求":荣耀和地位并非我所追求。

"虽被世间笑":虽然被世俗之人嘲笑,

"终无身外忧":但我终究没有身外的烦恼和忧虑。

"此语君莫怪":这些话你不要见怪,

"静思吾亦愁":静下心来想想,我自己也觉得有些惆怅。

"如何三伏月":在这炎热的三伏天里,

"杨尹谪虔州":杨尹却被贬谪到了虔州。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何处堪避暑》是由唐朝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名利的淡泊态度。首段(1-2句)以设问开篇,点明“林间背日楼”与“池上随风舟”为避暑佳处,奠定悠闲基调;次段(3-4句)描绘诗人日出而食、饱餐即游、困眠醒茶的日常生活,凸显其自在闲适;三段(5-6句)通过“青山明眼”“碧流清耳”的视觉与听觉描写,展现避暑之地的自然美景,流露对自然的热爱;四段(7-8句)以脱袜洗脚、解巾搔头的细节,进一步刻画其随性自在的生活状态;五段(9-10句)回顾避暑生活已历“六七秋”,强调身心自由,并表达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尾段(11-12句)先以自嘲之语表明豁达心境,继而透露对被贬友人杨尹的忧虑,最终以“杨尹谪虔州”收束,既显对友人的关切,亦映照出诗人虽处悠闲却心系世事的境界。诗人运用对比、白描、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手法表达了对自由闲适生活的热爱,展现了一种复杂而真实的人生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何处堪避暑,林间背日楼”与“何处好追凉,池上随风舟”两句形成对比,前者强调楼之背日以避暑,后者则突出舟之随风以追凉,通过对比突出了避暑与追凉的不同方式。白描:诗中“眼明见青山,耳醒闻碧流”等句,运用白描手法,简洁明了地描绘了自然美景,没有过多的修饰和渲染,却能够生动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受。寓情于景:白居易在诗中巧妙地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如“脱袜闲濯足,解巾快搔头”等句,不仅描绘了诗人的动作和神态,更透露出诗人内心的自在和愉悦。托物言志:在诗的结尾部分,“拙退是其分,荣耀非所求”等句,白居易借物言志,表达了自己对名利的淡泊和对生活的超脱态度。这种拖物言志的手法,使得诗人在表达个人情感的同时,也传达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

2. 分段赏析

首段(1-2句)以设问开篇,提出“何处堪避暑”的问题,随即给出答案——“林间背日楼”和“池上随风舟”。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避暑的佳处,还通过“背日”和“随风”两个词,巧妙地传达了避暑的清凉之感。同时,林间的楼和池上的舟,也构成了一幅静谧而优美的画面,为全诗奠定了悠闲自在的基调。次段(3-4句)描绘了诗人在避暑之地的日常生活。日出高时才饥饿进食,饱餐之后又继续游玩。游玩累了便睡一觉,醒来后品一壶茶。这些生活细节生动地展现了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同时也透露出他对这种生活的满足和享受。三段(5-6句)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避暑之地的自然美景。青山映入眼帘,使眼睛明亮;碧流声声入耳,使耳朵清醒。诗人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描绘,将自然美景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也传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四段(7-8句)描绘了诗人更加自在的生活场景。他脱下袜子,悠闲地在水边洗脚;解开头巾,畅快地搔头。这些动作不仅展现了诗人的自在和随性,也进一步突出了他避暑生活的悠闲和惬意。五段(9-10句)首先回顾了这种避暑生活的持续时间——“已过六七秋”,强调了时间的漫长和生活的持久。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从心至百骸,无一不自由”,强调了内心的自在和身体的放松。最后,他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拙退是其分,荣耀非所求”,表达了对名利的淡泊和对生活的超脱。尾段(11-12句)诗人先以自嘲的口吻说出“虽被世间笑,终无身外忧”,表达了自己虽被世人嘲笑,但内心却无牵无挂、无忧无虑的豁达态度。接着,他话锋一转,说“此语君莫怪,静思吾亦愁”,透露出自己内心也有忧愁——为被贬谪的友人杨尹担忧。最后,他以“如何三伏月,杨尹谪虔州”作为结尾,既是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和关切,也为自己在悠闲生活中仍能心系友人、不忘世事的精神境界作注脚。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贺《铜驼悲》

下一篇:唐·顾况《从军行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