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óng
tuó
bēi

朝代:唐作者:李贺浏览量:1
luò
sān
yuè
xún
huā
dōng
jiā
shuí
zuò
sòng
chūn
luò
àn
bēi
tóng
tuó
qiáo
nán
duō
běi
shān
ráo
rén
yǐn
bēi
zhōng
jiǔ
tuó
bēi
qiān
wàn
chūn
shēng
shì
láo
fēng
chuī
pán
shàng
zhú
yàn
jiàn
táo
zhū
xiào
tóng
tuó
lái

译文

失意漂泊,正是三月春尽时,看花遣闷,漫步去东家。谁来作一首送春的歌曲,让我把洛水岸边铜驼之悲写一下。桥南边尽是骑马游乐的人,北山上有很多古人的坟园。游客畅饮着杯中的美酒,铜驼却悲叹千年来的变迁。生活在世上不必为名利徒然操劳,人生短暂就像风吹盘上蜡烛。铜驼无心欣赏盛开的桃花,夜里它在为人世短促而啼哭。

逐句剖析

"落魄三月罢":失意漂泊,正是三月春尽时,

# 落魄:失意的样子。《汉书·郦食其传》:“郦食其家贫,落魄无衣食。”应劭注曰:“落魄,志行衰恶貌。”颜师古注曰:“落魄,失业无次也。”

"寻花去东家":看花遣闷,漫步去东家。

# 东家:东面邻家。,寻花:出游观花。

"谁作送春曲":谁来作一首送春的歌曲,

"洛岸悲铜驼":让我把洛水岸边铜驼之悲写一下。

# 洛岸:洛水岸边。

"桥南多马客":桥南边尽是骑马游乐的人,

# 马客:骑马游乐的人。,桥南:游乐的地方。

"北山饶古人":北山上有很多古人的坟园。

# 北山:北邙山,在今河南洛阳市。汉魏以来,王孙贵族的墓葬地多在于此。后来指墓地。

"客饮杯中酒":游客畅饮着杯中的美酒,

"驼悲千万春":铜驼却悲叹千年来的变迁。

"生世莫徒劳":生活在世上不必为名利徒然操劳,

"风吹盘上烛":人生短暂就像风吹盘上蜡烛。

# 风吹盘上烛:比喻人生短暂、无常。

"厌见桃株笑":铜驼无心欣赏盛开的桃花,

# 笑:指花开。

"铜驼夜来哭":夜里它在为人世短促而啼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铜驼悲》是唐代李贺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可分三段:首段勾勒三月寻花的失意之态,奠定愁绪基调;次段铺陈人生短促与历史沧桑;末段说生命脆弱,兴衰无常,尽显人生徒劳之叹。诗中借铜驼的感情,实为诗人借古伤今、自伤身世,通过春日衰景与历史遗迹交织,流露的多是对命运无常的喟叹,以独特的李贺式悲怆,显示出其人生的积极精神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著名诗人,“诗鬼”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仕途偃蹇,仅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不应进士科考试。世称李昌谷、李长吉。后世称李贺为“诗鬼”,其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李贺的诗长于乐府,多表现人生不得意的悲愤,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有所揭露、讽刺。又因其多病早衰,生活困顿,于世事沧桑、生死荣枯,感触尤多。善熔铸辞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诗境,在中唐时代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代表作品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秦王饮酒》等。有《昌谷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据钱仲联考证,此诗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彼时李贺应进士试受挫,在归乡途中途经洛阳。为排遣胸中失意之愁,遂赋此篇以抒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铜驼悲》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抒情诗。诗中借铜驼的感情,实为诗人借古伤今、自伤身世,通过春日衰景与历史遗迹交织,流露的多是对命运无常的喟叹,以独特的李贺式悲怆,表达了其人生的积极精神意义。

2. 写作手法

拟人:诗人赋予了铜驼以人的情感,借铜驼之悲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悲伤,立意新颖,显示出其悲剧人生的积极精神意义。

3. 分段赏析

诗中首段“落魄三月罢,寻花去东家。谁作送春曲,洛岸悲铜驼”,诗人以落魄者自况,借洛阳花会寻春聊慰愁绪,却以“悲铜驼”切入。将无生命的汉代铜驼拟人化,使其成为历史更迭的见证者,既寄托伤春之情,更借古物抒怀,超越个人愁闷,蕴含达观自然与历史的哲思。姚文燮所谓“无聊情绪”之说,实未触及诗人以悲剧意识观照历史的深层精神内核。​中段“桥南多马客,北山饶古人。客饮杯中酒,驼悲千万春”,通过空间与人事的双重对照:桥南紫陌车马喧嚣的现世繁华,与北山邙岭古墓荒蒿的往昔苍凉;宴饮宾客的及时行乐,与铜驼历经沧桑的深沉悲叹。两组对比交织,直指人生短暂与历史兴衰的永恒轮回,激发读者对生死、荣枯的哲理性思考。​尾段“生世莫徒劳,风吹盘上烛。厌见桃株笑,铜驼夜来哭”,以“风烛”喻生命脆弱无常,却在“莫徒劳”中暗含对生命意义的追寻——真正的人生价值在于对真理的坚守与道德修养的淬炼。桃花的烂漫与铜驼的悲泣形成强烈反差,诗人借“悲观”表象,实则传递出对理想破灭的深沉思索,以及悲剧人生中积极进取的精神底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首忧乱之旨。

清文学家吴汝纶《李长吉诗评注》卷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八月三日夜作》

下一篇:唐·白居易《何处堪避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