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香酒初熟":黄米香稻初熟,
# 黍:一种粮食作物,俗称黍子、黄米。是古代重要的酿酒原料。
"菊暖花未开":菊花尚未盛开。
"闲听竹枝曲":闲来聆听竹枝曲,
# 竹枝曲:即竹枝词。巴渝民歌。
"浅酌茱萸杯":微酌菊花酒。
# 茱萸杯:古时风俗,重阳日佩戴茱萸,饮菊花酒。
"去年重阳日":去年重阳节,
"漂泊湓城隈":我还漂泊在湓城附近。
# 隈:角落。,湓城:古县名,今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境内。
"今岁重阳日":今年重阳节,
"萧条巴子台":巴台凄凉萧条。
"旅鬓寻已白":旅途中发现鬓发已斑白,
# 寻:不久。,鬓:指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耳际之发。
"乡书久不来":家乡已经很久没有消息了。
"临觞一搔首":端起酒杯搔搔头,
# 搔首:抓头。有所思虑的样子。语本《诗经·邶风·静女》:“搔首踟蹰。,觞:酒杯。
"座客亦裴回":座上的客人也颇为沮丧。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节令感怀诗。诗歌以重阳登高为时空坐标,通过黍酒初熟与菊蕊未开的物候反差,构建时光流逝的隐喻体系。诗人以“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的闲适表象,掩映“鬓发已斑白”的生命惊觉,更以湓城漂泊与巴台萧瑟的时空对仗,将个体宦游轨迹嵌入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褶皱。全诗在茱萸杯盏与白头搔首的细节碰撞中,完成从节令咏叹到生命哲思的升华。
2. 写作手法
对偶:“闲听竹枝曲”与“浅酌茱萸杯”工整对仗,以音律回环营造表面闲雅,暗藏“听曲不掩愁,举杯难消忧”的矛盾张力。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以节令风物起笔,“黍香”“菊暖”点明重阳物候,酒熟花迟暗含时光流逝之叹;“闲听”“浅酌”看似闲适悠然,却以动作的轻缓反衬漂泊中的寂寥,茱萸杯与竹枝曲更添异乡疏离感。中间四句“去年重阳日,漂泊湓城隈。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转入今昔对比,“去年”与“今岁”、“漂泊”与“萧条”形成时空回环,两度重阳皆陷困顿,湓城漂泊未止,巴台孤寂愈深,宦游沉浮的沧桑感扑面而来。后四句“旅鬓寻已白,乡书久不来。临觞一搔首,座客亦裴回”直剖心境,鬓白乡断写尽羁旅衰老之悲,“搔首”“裴回”以细节动作外化愁思,举杯无言之际,座客同叹,将个人感伤延伸至群体共鸣,末句戛然而止,怅惘余韵绵长。全诗由景及情,以质朴白描勾连今昔,在重阳宴饮的框架下,层层剥开生命凋零、故园难归的沉痛内核。